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

先前

一些热门字体备受争议

字库的事闹得沸沸扬扬

创建字库到底设计感重要

还是书法文化传承重要

一时也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书法圈和设计圈

各执一词,激烈对峙

现下,正儿八经的书法家出字库了

下面先看一组

“非书法家”字库和

“书法家”字库的对比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1)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2)

设计体字例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3)

书法家字例

一直以来

“设计体”字库引发争议不断

但经过市场验证

使用率又确实可观

如今

汉仪选用了知名书法家设计字库

8月20日

刘彦湖书法字库

正式在汉仪上线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4)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5)

对于汉仪

敢于尝试改革创新的行为

还是要举手点赞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6)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7)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8)

一同看看书法家刘彦湖

创作的书法字库

以及书法家

在创作书法字库中遇到的问题

汉仪彦湖手书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9)

汉仪表示:

“一款饱含丰富文化精神 与内涵的

书法字体,

它落落大方,气宇轩昂,

既继承传统,又突破创新。

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壁垒,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就是汉仪彦湖手书。 ”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10)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11)

刘彦湖表示:

“相对于书法艺术的创作

字库的书写让刘他

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

在创作书法字库时

常常一个字要写十几遍

才能从中选出一个相对满意的字”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12)

汉仪彦湖手书字库测试

刘彦湖谈书法字库创作

的三个新问题

1、尺寸的限制:书法讲究气韵,讲究一气呵成,而字库却有着“绝对”的限制——方块字,字库生成技术建立在一个一个的小方格内,这对于书法家创作来说,无疑是一个显而易见又无法绕开的困难。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13)

汉仪彦湖手书横向排版

2、排版的限制:书法的法则延续千年的传统“竖排”,字与字之间书写的连贯性被强行打破,书写时需要针对每个字考虑横竖向的连贯性,成为对书法家最大的考验。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14)

汉仪彦湖手书横向排版

3、内容的限制:书法创作是自由的,是书法家发自内心的书写,内容与创作时的内在精神一气呵成,而字库是由九千甚至上万余个字符组合而成,字与字之间是独立的,字符集的内容是固定的,书法家在创作时很难与自己当时的感情、思想相融合。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15)

刘彦湖在创作

书法字库时的思考

1、书法字库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书法字库的创作必定会舍弃一定程度上的艺术性,从而用来兼顾实用性,增强每个汉字的辨识度,从而提升可读性。刘彦湖在创作书法字库时一直在不停地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寻找到自己的方法来处理字库中的笔画起落。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16)

汉仪彦湖手书的点画处理

2、书法字库中的“法度”:书法的笔法系统受前期的定论影响重大,书法所说的正体,讲究规范、讲究平衡、讲究秩序,书法体的背后是对于正体的认知,对于空间的平衡感、秩序感的认知给与了书写强有力的支撑。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17)

3、正体的“理据”让书法在造型上严谨、均衡,书写规范,才能成体,他需要足够的清晰、准确,而俗体更多是指日常书写的文字,正体书法与俗体相互较劲,相互促进。

骨气洞达

——中国书法的点画与空间

文/刘彦湖

刘彦湖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

1960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原籍吉林磐石人。1981年拜罗继祖教授为师,学习书法及古典诗文,后又师从周昔非、王镛两位先生; 1993年在中国书法社任特聘编辑;1995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硏究所攻读古埃及学博士学位;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中国书法,从入门开始的话, 最重要的就是点画、结构、分间、布白, 这八个字差不多把中国书法从形态上虚实、空间,其实已经都讲得很清楚。

中国的书法和西方的绘画或者所说的造型,源于我们的哲学,源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很不同的。中国最根本的易学理论太极,阴阳是互生互证的,既是对立的,同时他们之间又相互转化,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他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不是简单的对立,是正-反-合。对立的东西还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书法的点画和空间,就是阴阳的两个根本东西的表现。

这里同时衍生了方圆曲直,我们讲的虚实,所有对立的东西还是回到我们关照事物的方式上。西方常常讲的都是对比的东西,而中国在对比中其实更重视的是协调,要讲完整合一。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18)

混音:从金字塔到洛丽塔

规格 350cm×69cm

2016年 纸本

我们从实的方面来讲,点画还是最基本的。从我们开始写字的时候,也是从点画开始。中国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一点一画,就是最为基础的东西。任何人可以感受它、感知它。如果深入下去,又是无穷无尽的,可以上升到甚至超越哲学层面的。比如说,石涛的“一画论”——太古无法,太朴不散,而法立矣,太朴一散,法立于何?立于什么呢?就是立于一画,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很多理论家就是以为这么一个用笔,其实不是的,但是从哲学意义上讲,一个混沌的状态,在天地没有赋予它形状的时候,就是太极,也叫太古。赋予了形状,就有了万物,就有的阴阳,这一画就是开天地的。这一画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这个点画就已经 从太极的状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有的东西都在这个点画里面。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19)

借山馆橫额

规格 35cm×137cm

2016年 纸本

点是什么?点就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就是老子讲的不可名状的道。就是世间未分的一个混沌状态。我是学物理的,深入到一个微观世界时,一个原子都是巨大的,但是从宏观的宇宙,一个星系才是一个点。地球都已经是不存在的了。何况地球上的芸芸众生,太微不足道了。

向上滑动阅览

张岱看雪时,他说“天与地与山,上下一白,长堤一横,扁舟一叶,舟中人二三粒而已”,人都是一个豆子,这个空间、时间,有的时候都是相对的。这个点至大无外,也是至小无内的。

所以,有点就是太极,画就是两仪,它有两个界面,轻轻的上扬就是天,重重的下降就是地。有天地就有人心,这个话题我是明天要讲的。天地人构成三才,就是“三”。三合之形,就是三角形,有点、有线、有三角形,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空间方位上就是四方,大化流行,衍生四时,万物万有在四方四域中,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生成了。

还有一个根本的形,就是圆。从几何上的点、线、三角形、四边形,一直到圆,是所有造型的最最根本的基础。而中国的这个造型,不是几何的。几何的就已经把它缩小了,周易是象、数、理,象是我们表象的东西,是我们可以感知的东西,数包括数学,但是它又是超越数学的,它又是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比定的,相互匹配的,四时就对应了四方,所有和四有关的。四就可以生五,四的交叉点,中国的方,如果从方向来讲,它是一个维度的,就是线型的。从这个时候,线和线围接的空间。

方和圆,在中国,我们说方圆多少里,其实方和圆也是线性下面的,也是合一的。要讲中国的造型,用西方的理论就把它说低了。中国最简单的东西沿着这脉络深入下去的话,都可以提升到形而上。象、数、理是周易的表达,理换成道家之学就是“道”。所以,有象一根棍,在普通人来说就是一截蒿草,这个棍在卜祈,被称作“筮”,是可以预知天地的,是可以预知国家命运兴亡的,它的一个摆布,它会透露一个消息。

从基本的造型,是从这一系列东西衍生出来的。五就可以对应我们的五行,一直到八卦。到大九宫,源于邹衍,天地用九州来划分,天分了区域,跟我们生活的地,在空间上是愈合的,能感知这些空间存在的时候,就是中国造型最基础的东西,才能够最好地维护中国的东西。所以,中国的造型是打通的,从我们身边由近及远,一直到人法地、地法天,是由远及近的。中国的这种圆和反,中国有一个反的哲学,又回来,远不是离开了我们之后,再远不可知了,它懂得天道,又可以回来。所以中国绘画里,叫做“几乎成润”,或者叫“凭虚无以万有,叩寂寞而赏音”,推到极远的时候,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回来,就像太极图一样,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是中国造型最最基本的东西。所以中国的起承转合,为什么要回来?是这样一脉相承的。它从最最亲近的东西,在我们身边,然后可以推到不可至竭的天道,再回到我们身边,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轮回。如果不能这样体悟的话,仅仅从造型上,就只是只懂得了象,而忽略了数和理。

回到书法的具体的点画。赵孟頫讲用笔千古不易,我们的点画差不多就是用笔,结构包括了空间,点、画结构本身也包含了空间,并不是点、画结构本身就是实在的。

向上滑动阅览

空间布白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是容易隐含的。用西方的理论,它不是正形,是负形,按照对比关系,是不容易明确把握的、不容易感知的重新补充。其实,点、画结构本身就包含了虚和实、包含了空间。

从点、画结构出发。从孩子开始,一直到人生的终点。是一个不断深入、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化、整个身心修炼的过程。常常形容字如其人,常常是什么样的人格成就什么样的字,其实中国的艺术还有一种陶冶。“陶”的功夫其实是陶冶行为,好的艺术其实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会成就你一个完善的人格,就像造化一样,阳光雨露。

对于从艺的人,通过从艺,而丰富了人。无论是站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角度,还是一个军人的角度。我们的历史上,也有和尚书法家,顶级的,各个方面都有。他们并不是先做了和尚,或者先做的军人,还是做了其他什么人。我们说的旧时代,约等于说老先生去世了,代表精神文化就终结。这个终结是讲的普遍的生活方式,这种精神已经延续到今天,我相信这个精神是不灭的,会延续到永远。

有天地就有人心,天地不灭,人心就不灭,这是最关键的。回到具体的点、画的修炼上,其实它是伴随整个一生的。看到一棵年轻的树,很漂亮,蓬蓬勃勃,但是你给它画到画面上,总觉得没有味道,而那些老树,不管是直的、是曲的树,画一画,总觉得有无尽的东西。中国的艺术是生命的艺术,不仅仅是年轻的艺术。龚定庵说,面目不可取,青草入画图。有品位的东西有时不是一眼看上去就很好,是包含一追味道,留下了生命的痕迹。

熊秉明先生在回国做最后一次讲座的时候,他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想,一个人怎么会不喜欢自己的字呢?就好象你不喜欢你这个人,你不喜欢你自己的字就好象你不认同你的人生一样。中国的一个命题,一句话,其实是需要一生来参悟的。有时拜师学艺,记得住的差不多就是见到老师第一面的时候,看过多少回忆录,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他拜师的时候老师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老师对一个领域最高的感悟,其实就是给了一个命题,学生就是在用一生整个地通过修炼,简单地讲就是“修证”,最后印证这个命题。

“人书俱老”就是把人和书结合起来,这是中国理论界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理论家,他们是在追逐一些新的东西,在构建新的理论。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看到应有的光芒照耀我们的心灵,我觉得理论家的作用就已经是不灭的了。

中国的点、画,最开始的,其实讲丰神,讲“势”的,中国最早是叫书势的,这个“势”其实来源于兵书,《孙子兵法》里讲的最好的就是“势”。势的背后有动量、有能量,我们讲笔势,我的老师周昔非特别讲势,这也是我一生参悟的。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20)

全真馆快意斋联

规格 46cm×15cm×2

2017年 纸本

中国的笔式,讲入木三分,将力透纸背,讲究“杀字甚安”,这个杀是要用刀的。

向上滑动阅览

一直到明代后期的董其昌,他讲用笔要节节换势,还是有锋芒的,还是要使笔如刀。如果想把点、画写得精到,没有锋芒。这个锋芒峻快就是苏东坡特别强调的,这是人的精神,丰神是从这里传达出来的。用笔不够精到不够力量,就是软绵绵的。苏东坡用浓墨,和黄山谷开玩笑说苏东坡是墨猪,但是苏东坡是丰骨峻快的。我们常说颜柳欧赵、其实赵字是乾隆爷强行推崇的,唐代楷书那样一个辉煌的成就之后,楷书写出一个局面、一个气魄来的时候,只有苏东坡,他的几通楷书的碑,我看了看,整拓觉得真的有气象。他也是受到颜真卿的影响,但是和蔡襄的一样吗?只不过他写的比较饱和,别人做不到那个程度。

每个点、画严格说来,都不是简单的几何形状。书法所有的力量方面的东西,就一定要有方,严格来说,中国书法的点、画,每一个点、画都包括方圆。其实都大于多边形,不要以为是一个简单的三角形,你可以把它简单、简化,严格意义上,它一定不是这样。

什么是笔中藏棱呢?是中间的一笔浓墨。这一笔浓墨,就说明这个笔是一个不粘滞的状态,不是把笔压扁了,是含在里面的。越用力,这个点、画越浮躁。所以,现在有些人临摹的时候,还有点样子,但是自己运用的时候,总是觉得点、画用得不够,他才用力地搓、揉,越做越远。

孤立地看这个点、画,有棱有角的也好,圆润的也好,都没有关系,有了气脉的统领,整个地就活起来了,就像一颗一颗珠子,串起来,有了一个项链,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东西,而不是散落的珠子。气脉从考据学上说,其实是可以分的,脉是点、画之间的内在关系,毫不松懈的,叫做“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那样一种丰神流荡,毫不松懈,中国书法的险不是把这个字故意写得歪歪扭扭,像一个大厦将倾,而是一种连接的意义,那种一丝一毫的位移,就要断掉了的形态,是这样的东西体现的险峻。我在临王羲之的《淳化阁帖》的时候,这样险绝的东西,其实是在微茫的地方,险绝的东西,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肉眼看到的,是那个及其微茫的一两拨千斤的点,那个势就是一个活泼的,又是一个明确的,毫无疑义的,这个点缺失了就像丢失了音符一样,这个点是在整体的关联中存在的。就像庖丁解牛,可以游刃有余,牛还有大牛小牛,而这个肯綮之间,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它十年用的刀还如新的一样,毫无滞碍。

这个东西如果能够懂的话,回过头来,运用到中国的用笔上,节节换势上,我觉得丝毫无损。它最高的境界,还是回到庄子上,"莫不中音"书法的音乐性就在这个地方,而这个节奏,不是我们主观的喝了二两酒就猛抡一下,这是快的节奏,不是病病歪歪的临摹古人,这一笔,那一笔,写的有多慢,这也不是节奏。它和整个的运动,这个点必须要同时协调好,等于你的笔在引领你的心,在一个前边茫茫一片的空阔的没有形的白纸上赋予形,就像从太极中分割出天地,这个线就分出了天地,它的回旋、盘复、穿插,又像一个人获得自由。在众多的车流中飙车,自由穿行,毫无挂碍。人走道路上也不能随便地撞到电线赶上,笔路的通常,和你驾车的畅达无碍一样。

中国的用笔一定要行云流水,不滞于心,不碍于手。不论是钢笔、毛笔,也不是篆书的笔法,叫做笔随我意,我顺笔势,或者叫"我顺笔性"。这还是一种操控。我刚刚作为教师讲课的时候,还是很玩味这个操控,还是讲控制,后来我读到我顺笔性的时候,我们更多的人以为自己是在用笔,我们有多好的控制能力,可以把笔压到纸上,甚至真把纸划破,没有用的,那个笔就是真的最好的笔,也被蹂躏得差不多了。

笔有笔性,不是只有人有人性,物也有物性,都是有生命的,人和物既是对待的,也是合一的。就像高手的剑,人和剑的合一,无剑也有剑之用。这个时候,操控硬笔、软笔,是在石器上、铜器上,这个笔法变了吗?如果分别来讲,每个人每个时代、每个载体都变了,但是真的要从人性和物性的合一的境界上体验,从古到今,千古不变。这就是“用笔”。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21)

青春白日联

规格 240cm×46cm×2

2017年 纸本

如果要是真的说是方笔、圆笔,唐代的笔法,还是其他朝代的笔法,我觉得你们小看的赵孟頫的修炼 ,他讲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所谓:用笔千古不易,而结字因时相传。

向上滑动阅览

结构是一个应对每个时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这个改变而呈现的一个样态,就像明代的厅堂,八仙桌、太师椅一摆,你后面一定要有大中堂,或者大挂轴,现在我们加了吊顶,不说2.7、2.8米的空间,挂这样的挂轴,挂得了吗?它要回大公共展厅里。这种呈现方式变了,书法的内在又要充实于这个东西。它生长于一个完整的空间里,就像水,水气的方圆,寓园成园,寓方成方,可以振翮千里,这种方式是我们呈现的样态,是在什么样的空间中,在一个茶室里,只能玩味一些手卷、扇子,所以,结构和用笔,结构就是时代性,笔墨随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赵孟頫的一句话已经说到了,我想要真的玩味的话,它是统一的,它这种统一性和时代性,赵松雪讲的已经很到位了。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已经添足了,如果再说就属于足上添足。

中国的点、画和空间是可以分开来谈的。但是他们是互生互证的,好的点、画其实围接了好的空间,好的空间也反映了点、画的坚定有力,你的风骨。骨势洞达,差不多把这个意思传达出来了。

中国的艺术,一定是合一的,什么都可以分开来谈,但是离不开正反和。当代的书法,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个很大的失误,对一个完整的作品一个肢解的理解,但是都是一个堆积,不能构成一个整体。

所以,气和脉其实也是谈点画和空间。气和脉本身也包含了虚和实,所以,中国的概念,我想,深入地去想想的话,他们绝对是非常的圆柔无碍的,如果这个东西真的理解对了的话,所有东西都通达起来了。就像读易经一样,你所有的经都通了。中国的文化都是非常亲和的,就像胡兰成讲的,一种喜乐,让人家感觉到亲切,谁都可以操作,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又是没有止境的。这种没有止境,一生的生命是不够的,有时这种精神是可以,就像写了字以后,要留待五百年后来题跋,所以它是超越时间,也是超越空间的。

(文章略有删减)

愙斋书法(愙斋书法彦湖手书)(22)

锥画沙横额

我们平日顺手使用的字体

背后是他人费尽心思的劳动创作

字库创建不易

需要更多懂书法、会设计的

有识之士共同为字库事业添砖加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