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

文章作者为倪丁文老先生,今年九十有二,回忆一生写下万字长文。其孙倪洁先生遵老人家意愿,将此文投稿至微靖江。

本文时间跨度从1927年始,最晚至2017年,大部篇幅描述建国前。倪丁文老先生祖籍靖江斜桥镇,文内对建国前的靖江多有描述,不失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全文11545字,预计阅读时间40分钟,建议收藏阅读。

漫漫求生路

我的幼儿时代,多灾多难,东奔西颠,几处求生,始终无果,待最后一次离开无锡的时候已经20岁了。那是1947年4月底的事情,我怀揣两封由何致中先生亲笔写的介绍信,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又一次前往上海,为的是能够真正学到一门手艺,不靠别人靠自己来求生。坐在从无锡到上海的火车上,我望着窗外铁路两旁荒芜的田野,心里有说不出的伤痛。细想一下,上海这应该是第三次来了,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多次失业,每次幸有贵人相助而渡过难关,这次能否生存还是个未知数?

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1)

童年的事

我叫倪丁文(倪鼎文),祖籍江苏靖江斜桥镇东倪家埭人。1927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出生于上海南市小东门福祐路“精业工艺社”,一个制造阳伞的自家小作坊里,兄弟五人中我排行最小。本来好好的一个家庭,不料1929年某夜,邻居家发生火灾祸及到这边,家中的一切物资包括房屋全部被焚毁,我这条小生命还是消防队员们从二楼抢救出来的,但我的一个哥哥却未能幸免。

遭此大祸不到一年,家中的顶梁柱我们的父亲得了急病不治身亡,20天后母亲也相继去世。在处理完丧事后,因上海生活费用太高,二哥鼎型继续留在上海学徒,奶奶便带着最小的哥俩四哥和我回到了老家斜桥镇租房栖身。生活来源一方面靠二哥在上海当店员的微薄收入,再一个靠奶奶的一点积蓄和她给有钱人家做点零活,四哥领着我在附近拾点破烂、到菜市场捡些菜叶等来维持生计,这些都是奶奶告诉我的。

到我6岁该上学的时候,奶奶看着两个小兄弟整天到处乱跑也不是个办法,就去斜桥镇找到镇小学校的校长、我父亲的同学陈勋达。奶奶将自己的心愿和之前家中遭遇的不幸讲述给他听,陈校长深表同情,就免去了我们哥俩的学费。该校有个规定:终考成绩在前三名者,可免缴下学期的费用。因此,我和四哥鼎铨在此读书,四哥比我大三岁,插班去高年级上课,我们相互比赛,一直保持在前三的成绩。

中日战争爆发,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日本鬼子占领靖江县城和东倪家埭附近的新港、土桥,并在村边建立了据点,黄协军也占了校址,斜桥小学被迫停办,不能继续上课了。四哥就去上海谋生,剩我和奶奶在家。70岁的奶奶因操劳过度重病在身,家里一贫如洗又无钱请医生,更谈不上住院治疗,不管怎么侍候总不见奶奶的病情有所好转,想什么办法也无济于事。次年阴历八月二十五日早晨,叫奶奶吃饭时她不应声,方知已经断气多时。多亏在堂伯倪贵卿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才把奶奶入殓安葬。

真是祸不单行。上海的二哥因常年劳累罹患痨病,于同年十一月吐血不止而离开了人世。那时的我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依靠和生活来源,凄凉茫然不知所措。好在堂伯倪贵卿把我寄养他家,平日里帮助干些轻微的农活和家中的一些杂事。阴历年前,去斜桥街一位方姓表叔那里,他家开有一间杂货铺,就把我安顿在这里帮忙看摊售货。

春节后,二嫂回来把我带到上海,找我二哥的同事帮忙,介绍到六马路东新桥“雷仁记”搪瓷瓷器商店学徒。临行前,二嫂还把她结婚时的新被褥给我做行装。嫂娘如母,二嫂的恩情可谓天高地厚,使我终身难忘,二嫂也终身没有离开我们倪家。四哥1956年因犯了所谓的错误,1958年被遣返回原籍种田,二嫂也跟着一起回到乡下。因没有了收入来源,我就经常寄些钱回去报恩,直到四哥落实政策为止(1987年平反,工资定为110元)。

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2)

求生之路

“雷仁记”的店铺,是一间有3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房,屋子上面有一个小阁楼,是经理办公兼晚上睡觉的地方。经理和协理各一人,两名营业员,还有我这个新手共五人。每天9—22点为营业时间,没有星期天,只在阴历年放假时轮流值班,端午、中秋节改善一下伙食。到“雷仁记”学徒要行拜师礼,立下文契(卖身契),学三年、帮三年才准出师。只要你眼里有活,手脚勤快,对顾客热情,能拉来生意,经理就高兴。每天早上粪车摇铃“倒马桶”,我就得把马桶拎出门外倒掉,提前去里弄尽头的“老虎灶”把开水打回来,给大家准备热水洗脸,摆好洗漱用品,打扫后堂卫生,再给他们去买早餐,我也顺便买最便宜的早点将就一下,然后把店面“排门”一块块扛到里弄里去。店里中、晚两餐是“包饭”(专卖员按时定量送来),吃饭时,看经、协理吃完要给添饭,大伙都吃完我就不能继续吃了。晚上商店“打烊”,他们出去逛街看电影,我就留在店里等候,并把店堂整理出空地,搬来折叠床和木板供店员就寝,自己睡地铺。早上店铺开门前再把睡觉的用具收拾好,放到阁楼底下墙角处的隔板后面……这些都是不成文的规矩。我的经理师傅姓张无锡人,对人严厉没有笑脸,有一次干活不满意,拿起鸡毛掸子照着我的脑壳就打,还不能吭声。学徒期间,除了干好自己的事外,还要干侍候人的杂活,得到经理的认可,就能留下来接着干,否则卷铺盖走人。店里管吃管住没有工资,每月有5元“月份钱”,除吃早点外,剃头、洗澡,让“缝穷婆”洗衣服、缝洗被褥等,略有节余。在这里学徒一年多,因店铺租赁合同到期,房主要收回自用而解散,我一时也不知何去何从?着急得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原股东之一的邹应侯先生无锡人,看我在此工作期间为人老实又勤快,同情我的难处,就介绍我到四马路福建路口一家大公西药房的仓库这里干些杂活,并给厨师当个下手,洗菜烧水送。药房的营业时间是9—18点,夜里不用值班,我便利用晚上19—21点的时间,去民间开办的夜校交点学费补习文化。一年多后,股东之间产生了矛盾,我无法继续待在这里,邹先生又把我带到无锡。先在迊溪桥青果巷本家亲戚的五洋杂货铺帮忙,干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最后又把我介绍到他的表亲何家。

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3)

好人相助

何家在无锡西门内西溪河铸冶巷6号,何子渊老先生在不远处的西水关内荷花荡开了一个天成染织厂,就安排我在这里当练习生。工厂里的工人大多数都是临时雇来的,按产量多少付给酬金,这样总算稳定下来了。可是时局不稳,日伪政府时期的工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产品销路也存在问题,加之何老先生年近七旬,精力有限,无法再继续维持下去了。就在日本投降的那年,把工厂转让给江阴一位姓沈的布商经营,我继续留在这里干活。后来姓沈的老板也干不下去了,染织厂先后换了四次厂名。这期间虽然也学到了一点技术,弄懂得了一些染织方面的知识,但工作不稳定,收入也成了问题,还是不能自立生活,一事无成,真是愁死人了。

何子渊老先生有两个儿子,都在荣氏成都建成面粉厂工作,又是高层管理人员,并且还和荣家沾亲带故。我无事经常过来帮助老人家的生活起居,何家的人也都很喜欢我,不把我当外人,一直关心着我的工作和生活。这时,恰逢老先生的二儿子何致中升任上海建成面粉厂的经理,顺道回无锡休假探亲,就和致中谈起我的情况,并把我叫到他家里详谈,可否愿意去千里之外的宝鸡工作,说:“那边的工厂缺人,并一直在招工,如果愿意去,可以帮你介绍。”我当时就激动得不行,说:“愿意去。”何老先生的大孙女何毓楣大我一岁,去年刚和宝鸡申新铁工厂的朱永铨结婚;宝鸡的情况我也略知一二,荣家是从当地无锡创建的茂新面粉厂走向全国的,对荣氏家族的企业实力更清楚。

何家的知遇之恩我始终没有忘记。1980年大儿子结婚回老家,我还特意买些核桃、红枣等土特产,让他顺道去无锡看望东家的后人和友人。觉民回来后对我讲:拿着我写的信和地址,找到了西门内西溪河铸冶巷6号老宅。何致中的哥哥何静之年已70多岁了,老俩口热情地款待他们,非要留他俩在这里休息几日再走,才晓得30多年前我在这里的事情。他们的小儿子何毓源比觉民大6岁,给他们详细介绍无锡的名胜古迹、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小吃,觉民至今印象深刻。他们也带去了我对何家的问候,并感谢他们的前辈当年对我的一路帮助。

上海并没有因内战而萧条,十里洋场仍然是世界冒险家的乐园,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这些对我来说并不是所关注的,而上海江西路421号才是我最关心的地方。

荣氏家族的“三新”(申新、福新、茂新)公司总管理处就设在这里。四楼有宝鸡“申四”“福五”的办公室,我顾不上环看四周,急速奔向四楼找荣叔廉,他是专门负责给宝鸡厂采购所需物资和托运货物的负责人。我将其中的一封信递过去,他看完信后也没有多余的话,就对我讲:刚好近日有两车油料(美国的锭子油和变压器油),一车五金机械配件等,急需通过火车运往宝鸡,车上需要押车人员,你就随车过去吧,并叫来茶房安排我免费食宿。

1947年5月上旬,火车从上海北站出发,宝鸡厂职员王世荣负责一路打点和大伙吃饭的问题,我们押车的只要看好车上的货物就行。车到徐州就不能走了,要换车皮(津浦线换陇海线),货物要重新装卸编组。货物只好卸放到车站的一角,我们就守候在货的旁边,在此等候了一个多星期才装车起运。一路上走走停停,磕磕碰碰,麻烦不断,不给买路钱就找理由不让通行。但好事多磨,直到6月16日才到达斗鸡台火车站。此次随车过来求职没有自掏腰包消费,还发了一笔丰厚的押运费,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王世荣简单给我讲了这里的情况,就暂时先安排我住惠工三部男工宿舍,再领我去办公大楼下面的职员小灶吃饭,待遇比我想象得好多了。随后,我拿着这笔收入,就去厂区东大门西边的员工消费合作社,看有什么可买的。进去一看,这里的品种还挺齐全,都是家庭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里面还有“成衣部”,专为员工制作衣服,好多做好的成衣挂在衣架上,我就挑着买了件合体的衣服和其他日用品,顺便把斗鸡台周边的环境熟悉了一下。

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4)

新的希望

申新是1938年日本占领武汉之前,从汉囗西迁到宝鸡的民营企业,是国统区西北最大的军需品供应基地。这时的申新公司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民族工业,拥有员工4000多人,土地面积达1159余亩。除生产经营纱布、面粉,还拓展到机器制造、发电、造纸、煤炭、运输车队等行业;还开办了中、小学校,满足斗鸡台地区和公司学龄儿童求学的需求。成为内迁西北企业中发展最完善的民营企业之一,是当年汉口工厂占地面积的10倍。

抗战时期,工厂里的厂房设备曾遭遇日本飞机多次轰炸破坏,为避免再次造成重创,公司决定建造能防空袭的车间,具体由龚一欧工程师负责设计施工。他在设计建造“透平”(发电机)厂房时,利用地形设计为半地下车间,外观看起来很矮,里面却很大。并用钢筋水泥将屋顶建成陵墓状,承压能力达到了1万吨,屋顶用黄土堆积达8英尺厚度做伪装。在后来的敌机轰炸中,屋顶虽几经被炸,而车间里的机器却安然无恙。还有在长乐塬山坡根部开挖窑洞建纺纱工场,有效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营和前方抗战的物资支援。2018年1月,被工信部正式授予“国家工业遗产”荣誉牌匾,成为国家首批工业遗址,这里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家抗战工业遗址。

申新企业经济实力雄厚,还在省内外创办了许多分厂或联营工厂;在银行、保险、电器、报业、印刷等行业参股投资,获得利益,也垄断着西北地区的棉纱、布匹、面粉的市场需求。还在本省和四川广元、河南灵宝等地建立办事机构或设外庄,收购当地的小麦、棉花,市面上的物价都随申新厂的产品浮动而变化。

笫二天6月17日上午,我到铁工厂找到华选青主任,递上第二封介绍信,便很顺利就算录取了,一切进厂手续都是别人代办的。以后才知道,进厂工作,不但要有介绍人,还要有铺保,经人事股面试录取后才能入厂。随即派人把机加工车间领班陈桂柱叫来,华主任叮嘱陈领班给我找一位南方籍的师父。于是,就随陈领班去了机加一车间,找到仲师傅讲明情况,拜师的过程工厂不倡导也就免了。

仲耀生,1915年生人,祖籍江苏武进县,文化程度不高,不善于言表,但技术精湛,工作勤恳。是国家实行八级工资等级制时,厂里第一批评定的八级工之一,很受大伙儿尊重。我非常珍惜这一次的就业机会,见到师傅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仲师傅也愉快地接受了徒弟敬意,在以后的接触中,师傅的言行举止也一直感染着我。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仲师傅并不是这样的,他毫不保留地将其所有经验传授与我——开机床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机床的转速与吃刀量应如何配合,磨车刀的要领和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耐心细致地讲给我听。他的数学底子差,掛轮计算比较原始,这个转一圈、那个转两圈地对我讲;其实就是分数1/2的关系,我对师傅说。我们师徒俩在一起相互交流,和蔼可亲,非常和谐,他就像父亲一样关心着我的生活,问寒问暖。家里做了好吃的,师娘就惦记着叫我过去,我也经常带些礼品去师傅家看望,并帮忙干些家务,辅导师弟惠民的家庭作业。

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5)

自食其力

铁工厂是李国伟亲赴贵州贵定县,邀请他的堂弟李统劼来宝鸡负责扩建的。李统劼带着一批流亡大半个中国的山东大汉——济南津浦铁路大修厂的技术骨干,义无返顾地坐上卡车颠簸着来到宝鸡申新,把原来的机修车间扩大成为铁工厂。工厂里的骨干师傅这时已发展到300多人,能制造纺织机械,包括发电设备的配件和造纸厂的全部设备。李国伟因此非常器重铁工厂这些技术骨干,管理上相对于纱厂较为优厚,奖励政策也由李统劼厂长自己决定。年终给职员和技术骨干发一次“黑资”,都是厂长亲自发放,多少不等,凭他对你的印象而定。操作关键设备和技术过硬的师傅可多得,甚至可超过一般人的好几倍,以资鼓励。

工厂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一般工人按工时计算工资,多劳多得;维修设备和组装产品实行包干制,难以计算的实行“论货工资”(计件工资),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进行修改或调整。

工资标准内含有工资、战时补贴、米面津贴,膳食津和“黑资”也在工资的范围之内。战时津贴按工资额度的60%—100%增加,每人情况不同,发的数额就不等。膳食津贴就是向员工免费供应一日三餐。米面津贴就是帮工、技工和职员等人的直系家属,不满16周岁的孩子按年龄大小,供应平价大米1—3斗,不在本地区居住的发代金。黑资就是年终奖,数额相当于3—6个月的工资。

公司管理很严,各项规章制度达700多条,只要有人违反纪律在这里都能找到处理的办法,而且非常细致实用。

“搜身”这在当时的纺织厂是普遍实行的一项制度,偷窃行为是工厂最为头疼、最难处理的问题。工厂共有三个大门:西门进货;中门厂职员和客户进出;工人要从东门出入,并要经过岗楼的男、女通道“搜腰”检查方能出厂。铁工厂工人经过多次争取,又因特殊的工作因素,我来时已获得不搜身进出的权力。

工厂每天8—18点为工作时间,午饭30分钟,周日休息一天,半个月发一次工资。每月全勤,奖励一天工资,发七尺布票,可到员工消费合作社免费领取。单身宿舍5张双人床住10人,有人管理,无偿提供被褥。纱厂1942年2月2日,在窑洞工场实行8小时工作制三班倒,但其他纺织工场仍然是12小时工作制两班倒,申新纱厂的8小时工作制用到现在也算是先进的。

纺纱厂的童工很辛苦,吃住都在厂里。上班前由管理员领着集体去饭堂吃饭,然后从侧门进入车间,下班由车间进饭堂,饭后由管理员领着回宿舍,不允许单独行动。他(她)们两个星期经宿舍管理员批准,从岗楼男女通道搜身后才能出厂一次,但不能单独行动。

公司一切事由都是按等级划分,职员吃小灶,精粉馒头,住长乐塬,经理、厂长住花园式洋房。住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来规划区域,房屋规模大小不等,区别对待。长乐塬东、西路口有厂警守卫,工人不允许随便上山进入长乐塬。原来经理们上下长乐塬有专门的轿夫抬着上山回家或进厂,人事股的郭炳和曾经是轿夫,我进厂时已经取消。职员单身宿舍两人一间,有专门的服务员,并设有球场、乒乓球室和阅览室、文艺活动室等设施。

工厂还规定,学徒满三年经考试合格可晋升为帮工,待遇是:六斗米金,可吃中灶,二荤、二素、一汤。再过两年可晋升为技工,待遇是:八斗米金,可带家属分配住房。学徒每半年考试一次,合格即升一级工资。我在这里看到了渴望已久的生活,暗下决心好好学手艺,做一个真正靠自己而生存的人。

亦师亦友

我进厂期间,正是党中央主动放弃延安,彭德怀指挥2万多解放军利用陕甘宁边区的特有地形,与胡宗南部的23万人马在这沟沟壑壑里周旋的时期。国民党敌特分子蛊惑人心,大肆进行反共宣传,街面上一片混乱,老百姓不明真相心里十分恐慌,工厂里也有不少工人不安心工作。

领班陈桂柱已60多岁了,天津人,是原山东济南津浦铁路大修厂的技术骨干,因日本侵略中国家乡沦陷,被迫远走他乡,见多识广。他严肃地对我说:“你不能跟别人学,人家有技术,家里有钱生活没有问题。看你二十出头,再不好好学习技术,没有本事凭嘛吃饭,凭嘛成家。”顿时如醍醐灌顶,金石良言终身难忘。前辈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努力钻研技术,提前进车间看师傅们怎样干活。加工件是如何装夹到车床上的,车刀怎样磨,吃刀的深度,用什么刀具和机床的速度,等等。在宿舍,我用木条做个三角架,钉在架子床的床头,不受下铺推牌九赌钱等活动的诱惑,在上面学习机械制图和数学、几何等知识,并做作业提高我的理论水平。

国成立的那年,根据工厂实际情况的需要,我被安排提前半年与师兄们同时考核晋级,课目为:在机床上加工一套三通接头。当年用的是皮带传动的小四尺车床,挑丝扣还得计算,另外掛齿轮。他们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我用6小时完成考试,且产品合格,破格晋升为帮工。实行八级工资制度时,有的师兄评定为四级工,我却顺利评定为五级车工。在这里,我遇到了好的学习环境与生存空间,这和领班陈师傅的严格要求,仲师傅的关心和传授技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是将所掌握的独门绝技都教会给我。还有师兄弟们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对我学习技术也有很大的帮助。

师兄焦兰云,河南凌县人,幼年随父母逃荒来到陕西。尽管他比我小三岁,但12岁时就进厂学徒,因个子矮够不上车床,就在脚下垫三块砖开始干活。我和前后进厂的徒弟们开始学手艺时,他已经是我们的师傅了,带领我们干同一批活,我们干粗加工,他干精加工成品活,徒弟们称呼他为“三老板”,称呼另外两位师傅为“大老板”“二老板”,我们集体承包细纱机“锭胆”任务,超额完成任务后还分得奖金。

师兄人很聪明,文化水平高,爱钻研技术,能看懂图纸,不管多么复杂的加工件,到他这里都是手到擒来。宝鸡一解放他就入了党、提了干,委任为公方代表是公司党委成员,并安排住长乐塬以前职员才有资格住的独门独户房子。1952年调任省委组织部工作,在反“右”运动中,因有同情右派言论,1959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回厂,1960年他家就从长乐塬搬了下来,住在东新村工房。他在厂技术科搞工艺时,参与产品改制,对工厂发展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后又调厂“七二一”大学任校长,为企业培养出许多能工巧匠。因档案里有“此人不宜重用”,直到退休还是副科级干部。论文化、论技术、论能力、论贡献,我都自叹勿如,他一直是我追求学习的榜样。不幸三年前因患病医治无效病故,使我失去了一位近70年亦师亦友的老伙伴。

义务护厂

1948年4月22日,申新奉令把生产的原料和成品及部分职员家属向四川撤退。不承想消息走漏,部分工人进入办公大楼,使多人又拥进会客厅,要求蒋叔澄厂长发放“遣散费”。围观的工人越来越多,局面完全失去控制,直到半夜发生抢钱事件,秩序一片混乱,厂警开枪打死多名工人,造成“4.22”惨案发生。

第二天,我在一帮南方籍青年劝说下,稀里糊涂跟着他们一起上了撤退的汽车,一路迷茫,颠颠簸簸,三天后到了广元庄上,他们都陆陆续续乘车到重庆或乘船回了无锡。我这时才如梦初醒,到宝鸡来是谋生求存的,怎么反而离开了呢?后来还是朱永铨把我带到成都,先在何致中家里暂住,几天后把我安插到宝鸡职员在成都的家属区居住,一个大四合院随他们吃住在一起。宝鸡厂复工,我和朱永铨一起返回宝鸡铁工厂,但我未带走的工具、书籍等物品都不见了,损失惨重。

有了第一次解放的教训,在宝鸡第二次解放前夕,为保护工厂财产的安全,申新公司联谊会组织各分厂成立护厂队,我积极报名参加。铁工厂护厂队员不到40人,分两个小队轮流巡逻,我的队长是雷清河,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守护厂区北面长长的山坡围墙。这里,前次动乱时曾遭到破坏,一些地痞流氓带着附近村民趁火打劫,把西北角的围墙挖开两个缺口,蹿进厂里,将食堂内的面粉、灶具、餐具等哄抢一空,强取职员宿舍内的生活用品等。为了以壮士气,联谊会负责人还给我们配发了没有子弹的枪支和子弹带,女工院的安全也归我们负责,并派人轮流值守。在国民党军队来炸发电厂时,我正在女工院值班故未曾到现场,只听见远处的爆炸声。护厂任务完成后,公司给每人奖励13枚银元,我买了一部半新自行车,以方便出行。

戏结友缘

我自幼就酷爱文艺,尤其喜爱京剧,学徒时就经常听收音机或话匣子里的名角经典唱段。那时,虽然还不懂得京剧,但戏曲里的故事常常吸引着我,时间久了,流行的唱腔我也多少能啍上几句,如《甘露寺》的“劝千岁”,《武家坡》《追韩信》的几段,但腔调都不准。有天晚上路过职员单身宿舍,听见房间里有人在唱京剧,我驻足隔窗望去,里面正在彩排,心中非常羡慕,因工厂等级制度森严,我不能参加。

我进厂时电影院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安装座椅等设施,到春节前就正式开始放映电影,记得是欧阳沙菲主演的《天字第一号》。其中周旋和吕玉堃主演的《莫负青春》两段电影插曲,“山南山北都是赵家庄”和“小小洞房灯明亮”我一直没有忘记,直到退休以后,我还和李贞娴在宝鸡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京剧队一起合唱这两首歌。

1948年宝鸡第一次解放后,申新公司成立了工会组织,文教部有了京剧队,还聘请了两位教师来提高大家的演唱水平。刘老师50岁左右,在宝鸡某中学任教;杨教官40岁左右,部队退伍下来的文艺兵。京剧队就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安排请他们过来授课,我得到了学京剧的机会。公司大礼堂兼电影院的舞台,就是我们唱戏、排练的最佳场所。铁工厂济南的师傅们都喜爱京剧,并有文武场各行当的基础,加上原有的一班人马约有40多人,真可谓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技师张连元被大家推荐为队长,其弟张福元和秘书股的唐豫森为琴师,药剂师穆殿武唱老生兼打堂鼓,周宝成唱花脸兼打大锣,周铭丑角兼打镲,每次活动前要“打通”,还真像模像样的。京剧队先后排演过《苏三起解》《三堂会审》《群英会》《借东风》《吕布与貂蝉》《捉放曹》《追韩信》《打渔杀家》《武家坡》等等。供销股的王念先是唱小生的,为表演好周瑜和吕布的戏,自费从北京买雉鸡翎道具,为了不被折断将竹节打通,把雉鸡翎装进竹筒里邮寄回来。为演好肖桂英,我也自费定做彩鞋和戏装。

那时没有女同志参加京剧队,由刘老师指定我和几位学唱青衣《武家坡》王宝钏的唱段,最后就剩我一人被选中,春节期间在电影院舞台为职工演唱,得到了同行戏友们的认可,谢幕时观众也鼓掌加以肯定。京剧队不仅逢年过节在厂里为职工演出,还先后在宝鸡河声剧院、三马路的一个剧院(后引渭渠占用)、虢镇疗养所慰问演出。

我们京剧队还有三位男旦,职工医院的郑树森,铁工厂的邢国忠、谭翼,我们被大伙戏称为:申新的“四大名旦”。他们的功底扎实,演唱水平高,能唱的戏很多。我只是一个初学的新角,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唱,西皮、二黄都不知道,更不懂得什么板式,滥竽充数,人云亦云,能得到工人们的抬爱,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求学奋进

我刚进厂时,见公司职工夜校文化补习班招生,就报名参加并进行考试摸底,我被分配到六年级。每天19—21点在惠工三部活动室,由惠工中学校长濮源澄老师亲自教英语,50多岁的王老师教语文,年轻的王老师教算术。星期六公司领导或高级职员过来讲厂史或社会公德课,提高学员们的思想道德觉悟,学好文化,为社会多做贡献。可惜仅有一个学期,阴历年过后,形势变化时局动荡,再没有继续下去,不过还是有收获的。学员大部分都是有文化功底的,是分厂各部门工人中的精英,约40多人,虽然我来得晚,但在相互接触中已产生了感情,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我的帮助还是挺大的。可是在“文革”中,诬陷我们为“特务训练班”成员,使很多无辜的人遭到了迫害,我也是其中之一。

解放后公司又在厂内办业余学校,利用清晨上班前的时间,7点开始授课50分钟。我参加初中班的文化学习,课程是:几何、化学、语文。毕业后准备上高中时,全国扫盲运动开始,高中班停办。

我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还是银行发行建设公债的推销员。公债期限为四年,面额为利息4%的有价证券,银行还采取抽号的形式,来调动群众认购的积极性,凡尾数和抽取的号码相同时,可提前还本付息。那时老百姓普遍认为买金镯子等金货不贬值,对国家发行公债的目的和意义理解不清,认购的积极性也不高。我就利用每天班前10分钟读报时间进行宣传,让他们知道购买公债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国家发行公债这是一种融资方式,现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咱们是国家的主人,有义务把剩余的钱拿出来支援国家建设,同时还能保值增值。我带头首先认购,师兄弟们也一起帮忙,最后还是圆满完成了公债的发行任务。

我还是公司图书室值班员,铁工厂宣传员、通讯员。只要是对群众有益的事我都积极参与,办黑板报,负责编排板报上面的内容,经常将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写到黑板报上。如:“卧铣车床分度头的改进可提高功效一倍多”,进行宣传报道并写成稿件,向《机械工人冷加工》刊物投稿,并得到发表。主要内容是:在卧铣上改进分度头,装夹三个工件,用三把铣刀同时加工伞齿轮,并带有画图的稿样。从而成为该刋的特约员,获得旧币18万元(人民币18元)的稿费,我买了5斤水果糖分散车间与同仁们一起分享。我还被选为青年代表出席宝鸡市第二届团代表大会。

公司还成立有业余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活动,我爱好踢球和打乒乓球就报名参加。足球队长是廖镜渠,我们足球队曾代表宝鸡市参加省运动会。申新还专门为参加比赛的队员准备运动服,每逢队员们穿上印有“申新”字样的运动衣上场比赛,让周围观众都羡慕不已。打乒乓球的人多,公司就组织各分厂之间进行比赛,还专门成立职员队和工人队相互切磋球艺,促进交流。申新男女乒乓球队曾在宝鸡市第一届职工运动会上获得团体冠军。李小顺、樊文才、王水仙代表陕西省参加过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其中李小顺在自行车100公里比赛中,以2小时10分14秒的成绩平意大利运动员创造的世界纪录;王水仙也获得过省女子乒乓球単打冠军。

我还是公司歌咏队成员,每周日去宏文造纸厂,负责教那里的职工学唱流行歌曲,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团结就是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参加公司组织各单位庆祝国庆一周年的歌咏比赛。

天作之合

仲师傅不仅教我学技术,还操心婚事,亲自做媒,牵线搭桥。某日师傅对我说:“星期天上午9点去家里一趟,有人过来说媒,也是咱们老乡。”于是我准时去了师傅家里,仲师傅陪我去邻居郑仁康家,同岳父、岳母还有他们的大女儿见面。相互交谈之下,我和凤英的出生时间竟然是同月同日生,只是相差三年,又都是老乡,同属扬州地区管辖,真是天缘巧合。岳父非常满意这门婚事,结婚后曾对我说:“姑娘结婚嫁人,也没走远,女婿如同上门,挺好的。”见面回到师傅家后约半个小时,介绍人就来回话:“女方同意,找个日子先把婚订了吧!”我心里高兴得不得了,但同时也发愁起来。那时我尚在学徒期末曾满师,经济实力差,没有能力筹备订婚所需要的财款。师傅知道我的处境,安慰我说:“你放心好了,衣料、首饰,还有吃饭等费用我先给你垫上,行不?”约40袋面粉钱(40枚银元)。不是师傅的操心与帮助,我一个漂流在此的孤儿,哪能娶妻生子,师傅对我的情义终身不忘!

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6)

1950年4月28日新婚前夕,四哥从上海邮寄来70枚银元表示祝贺,其中也有两位堂兄的贺礼。新房在粮食街张德宏家院内的一间平房,是岳父托人找的,粉刷墙壁,糊上新顶棚,厨房里的用具及柴火、煤,都是从岳父家里拿的。在师兄们的帮助下,吹拉弹唱,花轿迎接,特别是公司京剧戏友们的演唱,将婚宴推向了高潮,一直持续到深夜,顺顺利利办了场很体面的婚礼,从此我也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

后记:回想我幼年的不幸,几次失业,都是在窘迫之际,有好心人及时相助,才安然渡过难关。自从来到宝鸡申新厂,我才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成家立业,服从组织安排,相继支援咸阳纺织机械厂、铜川3号信箱、宝鸡轴承厂、宝鸡无线电厂等若干个新厂筹建。凭着一颗炽热的心,奉献自己的余热,总算不负众望,没有留下坏的影响。今天,我把这些亲身经历的事情回忆起来,并公之于众,就是对帮助过我的前辈和朋友们的一种报答,我心里也能得到些少许安慰。现在的我无忧无虑,身体健康,诸事顺遂,随心所欲,颐养天年,好不快哉。

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7)

2017年寿辰时,亲戚朋友及儿孙来给祝寿,我有感而发写有诗词表达此刻的心情。

《辛酉九十有感》

人生坎坷多磨难,酸甜苦辣都尝遍;

日月乾坤星斗转,常梦绵台话当年。

暮年仍把余热献,工资连涨十三年;

知足常乐精神爽,摇唱皮黄结友缘。

儿女孝顺子孙贤,四代同堂享天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心系挚友祈平安。

晚霞璀璨夕阳好,紫气东来照鹤颜;

老骥伏枥志千里,健康路上越百年。

老人近况:

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8)

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9)

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10)

微靖江的真实生活 微靖江始于192792岁靖江老人万字长文回忆一生(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