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据架构和集成架构规划方案(基于业务架构的质量保证方法研究)

文 / 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业务架构管理部 周燕,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企业数据架构和集成架构规划方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企业数据架构和集成架构规划方案(基于业务架构的质量保证方法研究)

企业数据架构和集成架构规划方案

文 / 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业务架构管理部 周燕

随着科技加速发展,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方法在诸多企业得到应用,业务架构作为企业架构的组成部分愈发受到关注。受抽象性、迭代性、周期性等因素影响,业务架构从构建到应用的各阶段都面临成本、进度、质量、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与风险。质量保证就是对不同阶段、不同维度、不同特点的业务架构工作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管控机制,从中预设管控指标,通过设定数据监测阈值和运用统计分析手段以规避没有发生的风险。

质量保证肩负着过程稳定、持续改进、效果控制等多重职责,业务架构质量保证面向业务架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工作,旨在提升业务架构各方面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以此确保业务架构资产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有效性,推动业务架构资产在业务研发中有效应用,保障战略目标通过企业架构顺利落地实现。

一、企业架构的演进

企业架构走上历史舞台后,相关理论方法层出不穷。其原理是从现状向目标的落地过程,将组织战略目标映射到IT总体目标的蓝图设计。

Zachman企业架构和企业信息系统架构框架(Zachman Framework for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诞生于1987年,由John Zachman创立,是全球第一个企业架构理论,奠定了企业架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

企业架构计划(Enterprise Architecture Planning,EAP)诞生于1992年,该方法从John Zachman在1989年提出的企业系统规划(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BSP)演变而来,功能是面向业务提供架构计划,后来被FEAF所引用。

开放组体系结构框架(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TOGAF)诞生于1995年,由开放组织(The Open Group)提出,倡导战略、业务、IT间的对齐,TOGAF的基础是美国国防部的信息管理技术架构(Technical Architecture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TAFIM)。

集成架构框架(Integrated Architecture Framework,IAF)诞生于1996年,由凯捷公司(Cap Gemini)发布。

联邦企业架构框架(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FEAF)诞生于1999年,由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委员会发布。

联邦企业架构(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FEA)诞生于2003年,由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OMB)提出,目的是促使联邦政府向以客户为中心,面向结果、基础市场的行政模式转变。

美国国防部体系架构框架(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DODAF)诞生于2003年,是美国国防部的US Under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Business Transformation工作小组所指定的体系结构框架,主要为军方采用。

扩展企业架构框架(Extended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E2AF)诞生于2003年,由企业架构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IFEAD)发布。

综上所述,企业架构是一项高阶技术工程,其理论方法一直在持续演进中。TOGAF作为主流的架构理论,倡导业务架构与IT架构有机映射,受因素复杂多变影响,为确保战略目标落地情况符合预期,通过赋予质量保证“过程稳定、持续改进、效果控制”等多重职责,以规避风险发生,保障业务架构顺利实施和运转。

二、业务架构的必要环节——质量保证

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Z8101-1981,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QC)的定义是:经济地生产出符合购买者质量要求的物品或者服务方法的体系。质量管理也叫作“统计质量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全公司、全部门、全专业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叫“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是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质量保证就是“防患于未然”,将以往风险控制和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成改进优化流程的具体措施,以规避没有发生的风险。长远而言,质量是决定一个组织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开展业务架构需要配套的质量保证。

当实施业务架构工程时,受其抽象性、迭代性、周期性等因素影响,需要严格管控迭代过程,使用标准的管控机制、建模方法、验收标准等,达到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目的。根据实施阶段的不同,设计相应的管控机制和管控指标,通过采集数据、跟踪监测、分析评估等方式确保产出物交付质量,满足业务研发使用。业务架构质量保证(Business Architecture Quality Assurance,BAQA)面向业务架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工作,旨在提升业务架构各方面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确保业务架构资产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有效性,推动业务架构资产在业务研发工作中有效应用,保障战略目标通过企业架构顺利落地实现,开展一系列与成本、进度、质量、效率等指标数据提升有关的活动。

三、质量保证的切入角度——机制建设

根据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的不同,业务架构质量保证可以分为工程性质的业务架构质量保证和部门性质的业务架构质量保证。

工程性质的业务架构质量保证,其组织形式主要为集中办公或柔性团队,为确保工程交付成果的成本、进度、质量、效率符合工程要求,采取质控主导模式达到质量保证目的,体现质控小组集中管控,按照纵深钻取方式,下探数级组织架构配合承担不同的质控职责。

部门性质的业务架构质量保证,其组织形式主要为部门管理或专职管控,为确保专业输出成果的成本、进度、质量、效率符合管理要求,采取板块协作模式达到质量保证目的,体现板块团队协同管控,按照横向延伸方式,扩展多个管理维度配合承担不同的质控职责。

工程性质的业务架构质量保证偏宏观和集中控制,部门性质的业务架构质量保证偏微观和协同控制。无论何种形式的质量保证,都需要通过机制建设,确立质量保证模式。

工程性质的管控机制,为增强架构工程阶段性管理效应,突出里程碑计划和整体目标的达标率,在工程组内建立架构工程基本工作机制、临时性工作机制、基本工作方法、创新性工作方法等,推动工程小组根据工作机制和工程计划完成工程目标。

部门性质的管控机制为体现架构专业长期性管理特点,突出管控指标和观察指标的达标率,在部门内部划分业务架构全生命周期工作板块、明确板块职责、建立板块管控机制、配套管控机制等,推动板块工作根据管控机制和专业要求完成管控任务。

四、质量保证的触发引擎——指标确立

在业务架构管控机制确定的前提下,面向业务架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工作提炼管控指标,通过对管控指标的运用、监测、分析来发现并推动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架构资产和工作行为的质量与水平。

首先,要确定业务架构管控指标内容。对已明确的监控重点、数据源、专家经验、不同干系人诉求等设计及监测指标。指标覆盖业务架构资产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分为成本、进度、质量、效率四种类型。指标可以分为管控指标和观察指标,从时间、机构两个维度统计。每一项指标均明确指标分类、指标目标、指标名称、指标定义、计算公式、对应数据源、统计维度、干系人、展现形式等多个细分项,对指标的产生及应用进行详细设计。

其次,要确定管控指标设计要求。指标名称应统一规范,在不同指标、统计报表中使用的相同指标名称,其含义、统计口径应当一致;如果同一内涵有不同名称,应注明备注名;如果同一名称有不同内涵,应使用不同标识符加以区别和明确。计算公式优先采用企业内部已确定的计算公式,如果是纳入考核的管控指标,计算公式须获得上级组织批准;如果是用于监测的观察指标,计算公式须与客观事实保持一致。管控指标和观察指标均可设置基准值,当实际测量值超出基准值一定范围时,可根据大小设定数据预警。

最后,要确定管控指标结果展现形式。包括通过企业信息平台建立报表统计入口及监控指标展现;通过业务架构资产质量分析报告、业务架构问题分析会、业务架构管理总结会等展现。指标结果区分不同干系人展现,考虑各干系人职责分工及工作侧重点,广泛征求干系人意见,尽可能满足干系人诉求。充分考虑监控时间要求,尽可能通过平台建设逐步提升自动化统计比例,以保证数据时效性和准确性。

五、质量保证的运行支撑——工作原则

为确保质量保证顺利运行,企业需要设立业务架构质量保证组织,工程性质的质量保证可以设置质量保证小组,部门性质的质量保证可以设置质量保证团队,具体负责质量管控指标和观察指标的内容设计、优化完善、指标发布、数据采集、材料编写、报告发布、整改推动等工作。

为提升质量保证效果,在质量保证类型上进一步进行细分,将质量保证分为例行化质量保证和专项化质量保证,通常工程性质的业务架构建设采取专项化质量保证,部门性质的业务架构实施采取例行化质量保证,质量保证小组或质量保证团队根据具体质量保证目标采取不同策略进行组织实施。为充分发挥质量保证效力,质量保证小组或质量保证团队还需通过建立质量保证工作原则的方式,夯实质量基础,明确质量导向。

一是建立问题发现和风险防控原则。业务架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工作活动贯穿风险防控理念,围绕问题发现和风险防控,分析、设计、执行质量保证活动。

二是明确全生命周期概念。质量保证工作应覆盖业务架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无论采取工程性质还是部门性质的质量保证,均须考虑质量保证贯穿的起点和终点,确定好生命周期的长度。

三是培养全员质量管控意识。要做好质量保证,须树立全员质量管控意识,将业务架构质量管控流程、职责、要求等融入到员工日常工作行为中。

四是落实分层和分条质量管控原则。工程性质的质量保证按照决策小组、质保小组、执行小组形成三级分层质量管控责任体系,质保小组内再实现分条的导向职责划分;部门性质的质量保证按照实施机构、相关部门、员工形成三级分层质量管控组织体系,质量团队内再实现分条的板块职责划分。

五是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并重原则。以工作结果为目标,以工程管理为手段,不断夯实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的工作水平。

六是遵循客观事实原则。以客观事实为质量保证工作的依据,用客观事实、客观案例、客观数据来分析评判业务架构各方面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水平。

七是持续改进原则。从机制、目标、职责、要求、流程等各方面持续推动业务架构各领域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水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