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是家长的老师(这堂课的观众不是孩子)

前段时间,在一本教材中看到这么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突然发现,这个故事不论它的真实性,单从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来看,个人觉得各位父母确实可以看看,在评论里来波感触,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孩子也是家长的老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孩子也是家长的老师(这堂课的观众不是孩子)

孩子也是家长的老师

前段时间,在一本教材中看到这么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突然发现,这个故事不论它的真实性,单从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来看,个人觉得各位父母确实可以看看,在评论里来波感触。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在众人都放弃救援时,父亲仍然坚持挖掘废墟,寻找儿子。而能够让父亲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曾经给儿子许过的承诺: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七岁的儿子也因为牢记了父亲的承诺,才在地震发生时带着孩子们躲在教室的三角区,镇定地等待救援。最终这位遵守诺言不愿放弃的父亲在地震中创造了奇迹:独自一人挖掘36个小时,挽救了一群孩子。

奇迹的发生总是动人心魄。我们急于去赞扬父爱的伟大,但恰恰忽略了在生死面前父亲的伟大是因为要遵守的那个承诺。

图据网络

地震的发生是偶然,但儿子为何笃定父亲会遵守诺言?换言之,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感从何而来?细想,肯定是平日里父亲每每做出的承诺都及时兑现了。如若父亲平日的承诺没有兑现,儿子还会那么镇定地坚信父亲回来救他么?我想是不太会。

信任总是互相的,同时也是创造默契的必须。这就告诉父母,你是孩子的榜样和依靠,在生活中,应该兑现自己做出的承诺,但同时又请记住不要轻易给孩子承诺。而且更重要的是,承诺应该注重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

文中还讲到,当父亲一个人挖掘废墟找到儿子时,儿子选择让同学们先出去。这种先人后己的高尚行为出现在七岁孩子的身上,也一定离不开父亲的榜样示范。七岁,很多孩子都还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里,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文中儿子的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基于对父亲的信任;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源于对父亲平日行为的模仿。

图据网络

在生活中,孩子对父母的模仿,其实就是言传身教,这恰恰是父母最应该做到的,既不要太高看孩子的自觉性,也不要太低估孩子的感悟能力。你用自己的懒惰去衬托儿女的勤快,那需要孩子有多高的自觉?你怕孩子看不到你的辛勤,那你是有多低估孩子的感悟能力?你对孩子的信任和自信,反之也一定能得到孩子的反馈。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也许你觉得孩子更加不好掌控。你跟孩子讲道理,孩子的道理比你还多,并且一套一套的。那这种时候,何必说太多?做一件事让孩子看到,相信他们的感悟能力,用言传身教去潜移默化地引导,或许效果更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