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主治什么病(健康术语十二经穴)

“十二经穴”始见于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其下卷专设“十二经穴”一章,所列腧穴为各脉的四肢部腧穴元代《针经指南·附针灸杂说》的“傍通十二经络流注孔穴之图”,杜思敬《针经节要》的“十二经穴治证”篇,所列腧穴系指五输穴明代刘纯《医经小学·经络第三》卷三歌诀“经穴起止”中,所谓“十二经穴始终歌”,才是概指十二经脉的归经腧穴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将手足十二经脉与督、任二脉一起称为十四经,并确定了人体腧穴以十四经脉为统领的分类排列形式,所列腧穴为归属其经脉的所有腧穴,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十二经络主治什么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十二经络主治什么病(健康术语十二经穴)

十二经络主治什么病

解读

“十二经穴”始见于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其下卷专设“十二经穴”一章,所列腧穴为各脉的四肢部腧穴。元代《针经指南·附针灸杂说》的“傍通十二经络流注孔穴之图”,杜思敬《针经节要》的“十二经穴治证”篇,所列腧穴系指五输穴。明代刘纯《医经小学·经络第三》卷三歌诀“经穴起止”中,所谓“十二经穴始终歌”,才是概指十二经脉的归经腧穴。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将手足十二经脉与督、任二脉一起称为十四经,并确定了人体腧穴以十四经脉为统领的分类排列形式,所列腧穴为归属其经脉的所有腧穴。

十二经穴,谓十二经脉的归经腧穴,然古医籍中使用情况有所不同,或仅为五输穴,或为四肢部穴,或指其经脉所有归经腧穴,所以具体所指还须视原文而定。现代临床指十二经所统属的腧穴。

应用领域

十二经穴所包含的穴位及主治病证

1、手太阴肺经:包括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包括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主治头面五官疾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包括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包括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包括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包括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包括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包括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包括天池、天泉 、曲泽 、郄门、间使 、内关、大陵、劳宫、中冲。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包括关冲、 液门、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 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 肩髎、天髎、 天牖、 翳风、 瘈脉、颅息、角孙、 耳门、 耳和髎、丝竹空。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包括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包括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 、中都、膝关、曲泉 、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参考文献

1、主编:陈汉平.《简明针灸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年

2、主编:赵京生.《针灸关键慨念概念术语考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3月

3、主编:石学敏.《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6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