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的五个真相(直击种种匪夷所思之事)

关于印度的五个真相(直击种种匪夷所思之事)(1)

可以思议的印度

“不可思议的印度”这一评价具有明显的广告宣传色彩,为印度带来了世界性的关注。从旅游宣传的角度来考察,“西藏的神秘”“新疆的神奇”“印度的不可思议”已成为世界顶尖级的广告语。

“不可思议”原为佛教专用语,本义是指理的深妙、事的希奇,不可以用心去思考,也不可以用语言去议论,泛指普通思想和语言所难以达到的某种境界。“不可思议的印度”在这里形容对印度事物的状况、发展变化或言论等,无法理解、无法想象和难以表述的一种心态。

它是通过一个个单体的人的特殊感觉,经过形象思维所创造出的“盲人摸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它并非单一的符号所指,而是同时集中了众多审美经验与本民族对异域异质文化的想象产物,是一种文化的所指。即是说,印度作为一种异国形象,属于人们对另一种文化和社会的想象。因此,“不可思议的印度”这一异国形象的生成,代表了评论者及其隶属的文化对异国印度的总体认知。但是这一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们对这一形象全面、系统、深刻的认知而改变。到那时,印度就成为可以思议的异国形象了。它的一切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初始认识印度,你可能会发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那是一般人依据常理所难以想象并理解的。例如,渴望物质享受的世俗欲望,可以和崇尚修行苦守的宗教信仰相结合;内心的洁净、安宁可以和外表的肮脏、动荡相结合;彬彬有礼、优雅式的机敏可以和浪漫幻想、天真型的轻信相结合。在研究印度文化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诸多令人目瞪口呆的论据,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分析,不可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例如,宗教信仰中的禁欲苦修和纵欲享乐并行不悖、先进的理念和落后的方法融通交汇,训诫启蒙式的教谕和放浪形骸型的行为共存一体等。

这些二元对立的事情,人们难以接受,却让印度人以采取多元共存的生活态度平衡了。例如,印度的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信仰、印度教信仰和外来文化等和平共处、取长补短。东部主要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生活和西部主要以移民文化为特色的生活杂糅一体,相安无事。这种融合互通的文化特色使印度成为世界上颇为“不可思议”的地域。

印度从古代到现代都堪称“世界人类学博物馆”。古代印度次大陆生活的居民到底是什么人种还不十分清晰。学术界根据考古发掘的骨骼分析断定,这里的人种很多,有尼格里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蒙古人等。这些人种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来到印度,孰早孰晚,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尚无定论。

但印度的确是赤道人种、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交汇之地。现代印度人又因为地域分为北印度人、南印度人、东印度人、西印度人。各种地域的人又分为多种人种类型。这些人种形成大小 300 多个民族,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约有 24 个之多,他们各自拥有语言和文字。有 82 种语言的使用人数超过 10 万人,主要民族运用的语言也多达 200 多种,再细分多达 1600余种。官方正式规定的语言就有 15 种之多,印度发行的百元钞票上就印有15 种语言的名称。1965 年,印度政府曾下令废止英文,引起非印地语地区人民的反对,尤其是南印度人民的不满,于是印度政府只好将印地语和英语同时作为官方语言,推迟将印地语作为全国性唯一官方用语的实施时限。当前,印地语使用率占全国总人口的 57%,是官方语言;英语使用率占第二位,是辅助官方语言。

关于印度的五个真相(直击种种匪夷所思之事)(2)

印度是个世俗国家,却几乎人人都笃信各种宗教,历来就有“宗教博物馆”的赞誉。社会的世俗性表现在印度不设立国教,各种宗教平等。因此,若要了解印度,首先要了解印度宗教。印度宗教种类很多,教派繁杂,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主要的宗教教派。信徒比较多的宗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其他还有佛教、耆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等。其中有印度传统的宗教主要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而从域外传入的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等。

印度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壮观的宗教信仰盛况,主要是因为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便于人们在绝处寻求保护、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促使人们扩大自己想象的空间、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为人们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偶像、无法认知的动荡苦难让人们寄希望于来世。因此,人们在印度不难发现:户外可以随处见到寺庙,户内家家都供奉着神龛,堪称“三步见一神,五步过一庙”。印度人始终处于丰富的精神生活与贫瘠的物质生活之间可以达到某种内心平衡和外物和谐的生存状态。

关于印度的五个真相(直击种种匪夷所思之事)(3)

种姓是印度社会的痼疾。印度人 80% 以上都信奉印度教,而种姓是印度教最典型、最重要的社会集团。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基础上的种姓等级制度是古代印度教社会的显著特征。印度独立以后,虽经过 70 余年的明令禁止和消除,但是它仍然以极强的适应能力存活至今。现在凡讨论印度社会问题必涉及种姓,研究印度宗教必涉及种姓,探索印度人的行为和心理必涉及种姓,谈论印度的历史和现实,也要涉及种姓。

从这个意义上讲,称印度社会为种姓社会、印度文化为种姓文化毫不夸张。印度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等,它们无不受到种姓制度的影响。从经济基础分析,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风俗习惯,甚至喜怒哀乐等都浸润着种姓制度的余波。种姓意识几乎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模式,达到无孔不入、潜移默化的程度。而在印度,凡作为异域的外来者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的真实情况,只是觉得这种不平等现象根深蒂固、奇怪得很,让人莫名其妙,如坠入云雾一般。

关于印度的五个真相(直击种种匪夷所思之事)(4)

牛在印度的地位“至高无上”,也是让印度不可思议的一个原因。世界各地都有作为动物的“牛”,当它被人类驯化以后,成为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家畜。但是只有在印度,牛才能享受到至尊的神圣地位。印度河、恒河是世界上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牛是其最重要的象征。牛是印度人世俗生活的尊者,助人耕田犁地、牛奶被饮用、牛粪被用于火,人死后牛还被用于祭祀。远古时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夺牛”,可见牛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是小康人家之必需,是达官显贵之荣耀。牛在印度宗教信仰中是天神和魔怪阿修罗搅乳液所生。它是湿婆坐骑瘤牛南迪的母亲。因此牛又代表了母性和繁育,有“如意神牛”之誉,是丰饶和生殖的象征。印度神话传说中不乏牛的形象和变形的故事。千百年来,牛始终神圣不可侵犯。至今,牛在印度各地依然悠闲自得,超然物外。它们或行或卧,旁若无人,“横行霸道”、唯我独尊,成为印度一景。印度人不仅与之和睦相处,而且敬牛如敬神一般。他们将感恩和至爱推及“神牛”一身,已成为世人心中的普遍信念。

印度是一个多人种、多民族、多信仰、多样式等对多体构成的命运共同体。社会的多重性、复杂性,都因为印度社会的共生性,而被印度人理解和包容。文化的宗教性和世俗性很好地杂糅在一起,艺术的开放性和保守性融于一体,个人的出世信仰与入世生活也常集于一身。这种“共生”现象,在印度社会的共生系统中是人对环境影响的一种积极适应。它可以从人的主观上予以调整,本质上是印度社会自身的生态平衡和自我调节的表现。因此,人们不难看到印度社会表面很躁动,而感到印度人内心却很平静;到处都很脏乱差,但是他们个人很讲卫生;贫富悬殊,但人们很平和。人与动物杂处却都相安无事,比如,四处闲逛的瘤牛、脚下躺着的狗、到处乱窜的老鼠、有时会跑进你住处的猴子、沿街徐行披挂艳装的大象、广场上时飞时降的鸽子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印度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存。正是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迷惑了外来人们的眼睛,使人很难看清印度社会的本质,而认为印度真的令人难以理解。

印度不应该,也不可能永远成为“不可思议”的异域之邦,成为“不可思议”的“他者”形象。人们要变“不可思议”的印度为“可以思议”、可以理解的印度。这就要求人们去深入实践,由走马观花窥视,到下马看花正视。 只有真正走进印度,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印度是如此之广阔,如此之奇妙,去感受它吧!让自己遐思漫想的情丝,快些附着在印度这片长满奇花异草的广袤大地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一个真实存在的印度、一个可以思议的印度!


推荐阅读

关于印度的五个真相(直击种种匪夷所思之事)(5)

《丝路重驿印度的在发现》这本书是孟昭毅先生数十年间4次前往印度访学、考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当代中国印度研究的重要收获。他以学者的精细、宏大的叙事、精湛的研究、优美的笔触,从文化、文学和交流3个方面对丝绸之路重驿印度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我们得以更真实、更具象地了解这个熟悉而显得有些陌生、神秘的邻邦,还原“不可以思议的印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