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启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

“取法乎上”语自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说:以上等的作为准则来效法,即使达不到上等的,也可以得到中等的;以中等的作为准则来效法,如果达不到中等,就只能得到下等的了。它告诉我们,拜师学艺,开始就要向高端学习,以最高端作为学习的榜样、范本,以此作为法则要求自己。大凡是古代的优秀书家,重视“下笔有由”是普遍规律,由于具备了扎实的运笔技巧和深刻的领悟能力,即使在日常书写甚至情急状态下都能保持应有的水准,譬如王羲之书写关于生活方面的尺牍,颜真卿《祭侄文稿》等。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启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1)

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就在于其“书中有法”。“法”从何来?从经典名家名帖中学习得来。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云:“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但现实中不少初学书法者,由于眼光不高,鉴别能力不强,往往不能对一幅作品优劣作出正确判断,并且常常会根据个人的喜好,把不是经典名帖(甚至是当代很媚俗的书法)作为自己临摹学习的范本,这是造成初学者走弯路的一个重要方面。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启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2)

曾有书友对“取法乎上”提出异议,“‘取法于上,仅得为中’,照这么说,学习书法那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我们这一辈,还不得低到下水沟去了?”这个观点当然是错误的。我们学习古代书法经典,一方面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从他们身上得到继承;另一方面,如果独守一家不去突破,也是没有出路的,书法史上吴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琚书自米南宫外,一步不窥。”这种亦步亦趋的创作方法正蹈古人所忌,唐代亚栖《论书》曾谓:“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木三分,亦被号为书奴,不足称也。”正因为吴琚在主体风格上始终未能跳出米字的窠白,致使他不能成为一个独领风骚的大家,并受到历代评论家的冷落。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句话。齐白石有一关门弟子叫许麟庐,模仿齐白石的对虾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辨出真假,许麟庐为此很得意,有些飘飘然。齐先生看在眼里,并说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许麟庐牢记恩师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许麟庐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形成了他独特的大写意画风。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启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3)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启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4)

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同理,我们学习书法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原则。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学习书法,哪些是经典名帖?以下名帖值得学书者“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启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5)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启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6)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启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7)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启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8)

欢迎关注诗书画印笔记,每天发送专业的诗书画印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