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崇拜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原始信仰之植物崇拜)

摘要:植物崇拜是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中的一种,先民崇拜植物的现象非常常见,《山海经》中植物崇拜的现象更是十分普遍。本文将从《山海经》中植物崇拜的分类及寓意、产生植物崇拜的原因以及植物崇拜的后世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求《山海经》中植物在日常生活、祭祀生活等方面的神奇作用。在对《山海经》中植物崇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发现植物崇拜不仅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满足了统治者对权力控制的需要。而且,植物崇拜更是对后世日常生活、宗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神崇拜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原始信仰之植物崇拜)(1)

原始图腾

《山海经》中对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不仅记载了植物的分布情况,还记载了植物生长的形状和颜色,以及植物所具有的神奇的作用。作者在《山海经》中对这些植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让他们在许多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印证,展示了历史长河中植物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

在《山海经》中有大量关于植物神话的记载,他们被赋予了独特的寓意。同时,人们对植物的崇拜不是随意产生的崇拜,而是基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植物的特殊功效,统治者对权力控制的需要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崇拜。植物崇拜精神不仅对当时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山海经》中植物崇拜的分类及寓意

《山海经》中关于植物的记载涉及到植物的分布、生态、形态特征和功用等。按照叙述对象,主要有花草、树木和谷物三大类。

山神崇拜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原始信仰之植物崇拜)(2)

植物崇拜

(一)花草崇拜

在《山海经》中,花草崇拜是植物崇拜的主要内容之一。花草具有许多神奇的功能和价值,它既有缓解人们饥饿的食用价值,也有能使人心神安宁、治疗疾病的药用价值,还有经过处理能作为工具帮助人们捕猎和采集的工具价值等。面对花草的这些神奇的价值,人们对花草产生了崇拜。

《山海经》中记载着大量的具有神奇功能和实用价值的花草。例如《山海经•中山经》中“其上有草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如衢,黄华黑实,服着不怒”①的帝休草的果实就有其独特的含义与价值,服用它就可以让人们平静地对待事物,而不会生无名之火。那它的寓意显而易见就是清神安宁,给予人们心灵的平静了。《山海经·南山经》开篇就有一篇对花草的记载“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②可以看出,祝余的形状就像韭菜一样,开着青色的小花,人们吃了这种草就不会感到饥饿了。在《镜花缘》中也有提到祝余草,“小弟闻得海外鹊山有草,青花如韭,名‘祝余’。”③祝余草被人们熟知,人们寻找祝余草,把它作为一种解决饥饿的食物。祝余草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的果腹问题。但可作为充饥者的花草多如牛毛,为何偏偏祝余草作为充饥的代表植物被记载了下来。其中必定有其独有的实用价值和寓意存在。当时,食物非常珍贵,而充饥感较好、又稀少的祝余草自然受到人们的珍视和尊重。其寓意自然就是人们渴望并祈祷饥饿远离自己。婚姻是人们延续和传承生命的重要环节,植物的特殊含义也被融入到婚姻的习俗和对婚姻的美好祝福中,比如生长在姑摇山中的䔄草。“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䔄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④帝女死后的尸体变成了䔄草,服用它之后就能讨人喜爱。据说女子可以通过佩戴䔄草来得到别人的喜爱,这象征着婚姻生活中的女子应有的温柔、可爱和家庭友好和睦。

有许多花草和植物具有特殊功用和寓意。例如:吃了就不会被迷惑的多条草,可以让人保持清醒,其寓意自然是醒神、清神;也有吃了不容易疲劳,还能解决饥饿的白筶,它的形状就像构树一样,流出的树汁像漆一样,味道甘甜,吃了之后不仅可以缓解饥饿,还具有缓解疲劳的用途,寓意缓解饥饿和疲劳,让人精力充沛;还有人吃了䔄草,人们的眼睛就不会昏花,女子服用它之后就能被人所宠爱,得到情郎的喜爱,其寓意清目、醒神,美艳、迷人;还有蒗草,吃了它不仅可以医治各种腹部的疾病,还可以延年益寿,这意味着健康长寿;还有被记载在西山经中的黄雚,它的形状像臭椿树一样,开白色的花,结红色的果实,用它来洗浴不仅可以治疗痔疮,还可以治疗浮肿病,其寓意驱除病魔,保护人们的健康;和黄雚一样具有治疗疾病的植物还有天帝山上的杜蘅,它的形状就像葵菜一样,人吃了它可以治疗脖子上的肿瘤,其寓意自然也是消除疾病,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有生长在半石山上的嘉荣草,一破土就开花,花和果实都是红色的,吃了它的人就不会害怕雷霆霹雳,其寓意提神壮胆,提升勇气……

总而言之,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具有特殊功效的花草多如牛毛。有的饱腹感强,可以缓解人们的饥饿,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缠身,为人们的生存提供能量;也有的具有药用价值,人们合理使用这些花草治疗自身眼睛、肿瘤、浮肿病等各种疾病,保护自身的身体健康;还有的作为精神支柱保护人们的精神力,为人们提神醒脑,让他们精力充沛;也有的具有工具用途,可以被制作成弓箭等工具,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花草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价值,这些花草的特殊功用和寓意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人们对其产生崇拜。

(二)树木崇拜

在《山海经》中,对“神树”“圣树”的崇拜是植物崇拜的重要内容。神树崇拜主要有树神即句芒和不死神树的崇拜,还有沟通媒介的神树寻木、若木、扶木和建木的崇拜,以及趋利避害的吉祥神树桃树、枫树的崇拜。

作为主木之官的句芒,在《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⑤句芒,作为掌管东方所有神木的主木之官,相貌打扮,自有其威严。人面鸟身,骑着两条龙,掌管着天地间所有草木的生长,同时也掌管着农业生产,可见植物的生长都受到它的影响,因此,人们对它怀着崇高的崇拜之情,在古代春祭中它是必不可少的,寓意植物生长茂盛。而不死神树则是被记载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的不死之国的甘木。不死国的人因为把甘木当作食物而获得了永生。人们渴望依赖外物来实现自己的永生,而甘木这一传说恰好满足了他们内心的需求。其寓意自然就是永生不死了。

作为沟通媒介的神树,主要包括寻木、若木、扶木、建木等。《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详细地记载了寻木,它生长在拘瘿国的南面,黄河的西北边,其长度长达千里,直达天界。不仅详细介绍了寻木的地理方位,还介绍了它的长度。可见寻木的特点就是巨大,上面顶点能够到达天际,下面能够延伸到幽冥,可以起到沟通天地的特殊作用。若木则被记载在《山海经·海内经》中,它生长在南海以内,黑水青水流过的地方,是若水的发源地。它不仅为人们提供栖息地,它还可以散发出红色的华光为人们提供光明,强调它为人们的生存和繁衍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扶木,又称扶桑,被记载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汤谷上面有一棵扶桑树,高达三百里,一个太阳刚刚回到汤谷,另一个太阳就从扶桑树升起。可见太阳的升起和降落与扶木密切相关。建木作为沟通天界的媒介被明确记载在《山海经·海内经》中。《山海经·海内经》中就有记载“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⑥不仅详细地记载了建木的高度、形状和颜色,而且记载了它是黄帝制作的天梯,大暤凭借建木登上天界。虽然这些神树都有其各自寓意,但总体上都是作为沟通天界的媒介而被尊为圣树。

作为趋利避害的神木则主要是桃树和枫树。桃树起源于夸父化邓林的神话,在海外北经中“弃其杖,化为邓林。”⑦夸父在逐日过程中渴死在路上,死时所仍的拐杖化为了桃林。不仅造福一方,还留下了辟邪驱邪,带来好运的说法。首先桃树具有辟邪驱邪的作用,经常被制作成桃木剑、桃木符驱鬼避邪。其次它还能为人们带来好运,例如庆祝寿辰往往会送上寿桃祝福,与异性有好的来往被称作有桃花运等。其寓意自然就是趋利避邪,能给人带来好运。

而枫树则是蚩尤化枫木的神话,被记载在大荒南经中,蚩尤被黄帝击杀在黎山之丘,弃于宋山之上,所丢弃的手铐脚镣化作了枫木。而蚩尤又是苗族的祖先,因此枫木作为苗族的氏族图腾,苗族将枫木当作自己的保护神,每到一个地方必先栽种一棵枫树,根据枫树的生长状况决定族群的去留。枫树茂盛在此居住,枫树死亡则改迁。用最简单的方法检测迁徙之地是否适合本族生存繁衍。由于苗族对枫木极其崇拜,所以创造出了一首《枫树歌》,表达对枫树的感激和崇拜,至今仍广为流传。那枫木的寓意也就显而易见,枫树作为苗族的吉祥树,为他们预测吉凶,带来好运。

除了桃木和枫木之外,帝屋树也可以避凶邪之气。它被记载在中山经里面,生长在讲山上面,树的叶子和花椒树的叶子形状差不多,树的身上长着倒刺,结红色的果实,能够御凶邪。

人们对这些“神树”“圣树”的崇拜,都是基于他们的特性,能给崇拜他们的人们带来好处。不管是能为人们提供生存的地方的扶桑、建木等神树,还是为人们预测是否适合生存的枫树,亦是帮助人们破除妖邪,给予福运的桃树,都能为人们提供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帮助。人们对神树的崇拜,一方面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感恩之情,感谢神树对他们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祈求得到更多的好处,让神灵对他们更加满意,保护他们生存,降下福泽。因此,人们对树木产生了崇拜。

(三)谷物崇拜

在《山海经》中,谷物崇拜也是植物崇拜的一个部分。人们在各种祭祀活动中谷物也是不可或缺的。黍、稷、稻、粱、麦等谷物成为祭祀活动中的祭祀物品。

在《山海经》中,无数山川孕育出各式各样的植物,为当时的人们提供生存的食物、治疗疾病的药材、生活的工具。人们对山川怀着浓厚的感恩之情,而且不能解释这些植物是如何来到他们身边的。因此,人们将山川赋予了神化的意义,将这些植物当成了神灵的恩赐。而在人们的思想中,既然山神赐予了他们生存的地方和神奇的植物,他们应该知恩图报,报答山神的恩情,于是产生了对山神的祭祀活动。对山神的祭祀,人们自然是将自己最好的东西奉献给神灵,而谷物也就成了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祭祀品了。

山川自然与人们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人们对山神充满了依赖和崇拜,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山川自然的影响,面对山川位置不同而产出不同的谷类植物无法做出解释,只能懵懂的认为是山神的恩赐不同。因此,在山神的祭祀活动中,山川的位置不同,祭祀谷物种类也略微有所差别。虽然各地的山神祭祀活动中所用到的植物不完全相同,但都有谷物的影子。例如《山海经》中稷米被用在祭祀西方的第三列山系祭祀活动中,东方第二列山系祭祀用的精米是黍,也就是黄米,中部首阳山系祭祀用的精米是五种粮米,荆山山系祭祀的精米更是用到了黍、稷、稻、粱、麦五种谷物。这些谷物是当地人们的宝贵食物,人们为了表达对山神的感激,将其作为通灵之物献给自己的山神。

为什么谷物在山神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谷物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们生存不可缺失的重要之物。祭祀山神当然要将最重要的东西作为礼物献给山神;另一方面,谷物是山神对人们最重要的恩赐之一,人们祈求通过谷物祭祀得到山神更多的赐福,渴望来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因此,人们对山神的祭祀活动如此重视,既有感恩的目的,也有渴望得到山神赐福、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的目的。

二、产生植物崇拜的原因

人们对植物的崇拜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基于植物的神奇功能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以及植物崇拜精神在统治者对权力的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植物的神奇功能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生产技术落后,无法自己种植。生活中所需要的食物大多是依靠采集方式获得的。因此,人们认为获得的食物是大自然的恩赐。植物被人们采集,种植用于生活,因此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婚姻生活中都有植物的影子。与此同时,人们在采集植物过程中也发现了植物可以治疗疾病,还能成为被简单加工的工具提高采集效率。植物的这些神奇的作用让人们产生了植物崇拜。

在当时,人们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支撑,面对一些自然界发生的现象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人们对自然灾害总是有着害怕、恐惧的心理,为了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伤害,人们往往祈求得到神灵的保护。而神灵又是虚无缥缈的,无法具现出来。植物有着神奇的功效,被认为是神灵的赐福,因此人们产生了崇拜植物的崇拜心理。在当时,也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人们面对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的伤害只能束手无策,不能通过医疗手段治疗疾病和伤痛,只能依靠植物本身的药用价值缓解病情。因此,人们将植物和自己的日常饮食融合在一起,希望通过神奇的植物达到消灾解难的目的。比如吃了能增加智力的岗草;吃了能让人远离各种忧愁烦恼的薲草;吃了能治疗疟疾的苦辛草;吃了能治疗麻风病的薰草……这些植物因为自身的实用价值或药用价值融入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

植物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解决人们的饥饿问题,更能解决一些常见的疾病。例如《山海经·中山经》有云:“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可以已痤。”⑧材料中记载天婴草可以在入药后治疗痤疮。这对于深受痤疮折磨的人员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还有杜蘅草,长在天帝山上,人们发现服用它之后竟然可以治疗巫师难以解决的肿瘤病。也有其他类似的植物,在洗澡的过程中加入其中,不仅可以治疗痤疮,还可以治疗人们的浮肿病。还有能预防兵伤的牛伤草。人们的疾病总是可以通过植物的帮助得到有效的缓解。因此人们对各种植物的药用价值进行挖掘。在挖掘植物的各种神奇的用途时,人们对那些植物玄而又神的用途无法用自己的常识去理解,因此不得不将其神化。

植物作为大自然的恩赐之物,不仅让人们免受饥饿的烦恼,还给疾病缠身的人们带来健康,人们从心灵深处产生了对植物的崇拜。

(二)植物崇拜满足了统治者对权力控制的需要

群居一直是人类生活的常态,人们总是组成部落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不仅仅是因为共同生活有利于采集食物和抵御自然灾害,也是因为人们的信仰。在上古巫术传统中,神权和君权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远古大巫师到周公,既是巫师,又是政治领军人物。植物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具有一些人们无法做出科学解释的神奇的功效,就选择了巫作为神在人间的使者,代替神管理人间,传达神的法旨。神的喜怒哀乐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得到神的赞赏和满意就会得到神的赐福;得到神的厌恶就会降下灾难惩罚人们。例如传说中的不死之国。人们因为食用了甘木的果实而获得了不死不灭。因此,他们将甘木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统一部落,创建了不死之国。还有预防水患的沙棠,人们服用它之后能在水中不沉下去,海边生活的人们将其作为图腾,团结共同生活的部族。

植物的这些神奇的作用,人们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只能将其当作神灵的力量。认为神灵化作植物来到他们身边给予他们帮助。给他们提供缓解饥饿的各种植物,解决他们的饥饿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给他们提供具有治病效果的植物,解决他们疾病缠身的困境。因此,人们对植物总是抱着诚挚的崇拜之情。《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⑨中提到的“扶桑”就是东方的神木名,扶桑树扎根在汤谷,是十个太阳的居住地。因此,部落的统治者利用植物的神奇之处,将其赋予神的崇高地位,再假借神的旨意控制部落族人的思想,提高和巩固自己在部落中的地位,让自己的地位更加合法化、合理化。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对自然产生了依赖和崇拜的心理,人们的思想容易被控制。于是统治者在此基础上神话植物的作用,提高植物在被统治者心中的地位,将其作为自己本部落的图腾。一方面起到崇拜自然,团结部族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巩固自己统治的作用。

三、《山海经》中植物崇拜的后世影响

《山海经》中的植物崇拜不仅影响着古代人的的日常生活,为古人给予自然界的恩赐,赐予先民具有实用价值、药用价值的神奇的植物。而且其中的植物分布、功用和神话等知识等为现代人增加了数千年的宝贵知识,积极影响着后世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思想。

(一)对后世日常生活的影响

《山海经》中植物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在后世依旧亘古不变。后世的人们根据古人对植物的记载,针对植物的实用价值、药用价值,对其加以研究和利用。

在《山海经》中记载的植物大部分在后世都能找到其原型。如具有消肿止痛,能治理瘿病(大脖子病)的多条草,就是现在所说的天葵,依旧是中医入药的佳选;再如作为充饥食物的白䓘,此植物为甘薯,可食用,有甜味,食后不易饥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精力充沛。其汁水可以用来给玉石染色,使玉容易着色。人们从《山海经》的记载中寻找与其相对应的植物,将其价值发挥在日常生活中,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人们不仅寻找与其对应的植物,而且植物崇拜的思维也被借用。例如建木,扶桑等神树作为沟通天界的天梯,作为人和神的媒介的思想在后世被运用。各寺庙中的姻缘树作为人和月老之间联系的媒介;神树作为祈福者和诸神的联系纽带;桃树作为吉祥树避免灾祸,带来好运的寓意仍旧存在。人们将《山海经》中记载的植物的特殊寓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根据时代的特征与时俱进,将其融入民俗生活中。《山海经》中植物崇拜影响着后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后世有着积极的意义。

而对于《山海经》中记载的植物的药用价值也是现代人们研究的重点。虽然不能研究找出具有不死效果的不死神树为何物,但是研究调查出了其他具有治疗疾病的被记载在《山海经》中的植物。例如被记载在南山经中的杞,果实像莓子一样,吃了它能够达到轻身益气的效果,具有补充人们气血的药用价值,人们经过考察研究、对照研究等多种研究方式证实了《山海经》中记载的杞就是现在常见的枸杞。人们将其泡入茶中或者配在药剂中,用来调理人们的身体。

《山海经》通过记载植物的各种治疗疾病的药用价值将古代原始社会的医药观念保存下来,展现在医药研究者眼前。他们选择可信度较高的植物进行科学实验。研究出对人们有益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治疗人们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疾病,保护人们不受病痛的折磨。

(二)对后世宗教的影响

《山海经》中植物神话所蕴涵的原始宗教信仰承载的是十分现实的内容。植物崇拜信仰在祭祀方式,植物的神化思想等方面都影响着宗教思想。本段仅从植物崇拜精神对后世宗教思想的影响来讲它的意义。

对植物的崇拜精神影响着后世宗教的思想。比如苗族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从古至今枫树都是苗族的图腾,苗族将枫树称为“妈妈树”,在对枫树崇拜漫长的过程中产生了最原始的宗教观念。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万物有灵”观念一直影响着苗族的宗教思想。从《山海经》中展现的隆重的祭祀山神的活动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崇拜自然、信仰自然,认为当地的风调雨顺都是山神恩赐的结果。山神给予他们恩赐,他们自然也就供奉山神,渴望得到山神的祝福和保佑。这类现象在现代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依旧常见。比如现在的彝族就有隆重的祭山神的祭祀活动,当地彝族人民信奉世间万物都有灵性,每年都有以祭山神仪式为主,其他祭祀为辅的多种安神驱邪的活动,以此祈求神灵的保佑。

藏族宗教对神树的信仰也受到《山海经》植物崇拜精神的影响。《山海经》中建木、扶桑、若木等神树崇拜精神在藏族宗教中体现的十分明显。藏族宗教将神灵崇拜和树木崇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神树崇拜的宗教思想。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到神树前祈求神灵赐福,消灾解难。甚至还有“悬尸于树”的特殊习俗。将人死后的尸体挂在挂有红、白、黄三种经幡的树枝上,其寓意在于希望树神引领尸者的灵魂尽快远离多灾多难的凡界,进入天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依据《山海经》中的“神树”价值观结合自己宗教的特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宗教的独特的宗教思想。

《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失败后弃杖化作桃林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道教的思想。桃树具有驱除凶邪的作用,被其尊称为“降龙木”,是用途最广泛的伐邪制鬼的材料。所以很多道士会把桃木制做成自己的武器。还会将桃木制做成桃木平安符、桃木挂件等。道教不仅在于武器方面受到其影响,在其他方面也是受到《山海经》的影响。道教的多神教就源于《山海经》中的鬼神的崇拜的影响。而且道教的斋醮科仪也受到《山海经》中山神祭祀活动的影响。可见,《山海经》中的植物崇拜对道教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见,《山海经》中的植物崇拜精神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后世的宗教思想,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先民的生活习惯和后世的日常生活都体现出人们对植物崇拜的影子。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也对植物报以崇拜的心理。在《山海经》中多次提到人们使用植物后带来的益处以及为了追求自身发展而进行的祭祀,这些都体现出先民的植物崇拜。植物崇拜就像一座桥梁将人和神联结在一起,通过信仰的特殊力量,让人们在祭拜后发挥出超乎平常的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