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濒危还是易危动物(大熊猫已不再濒危)

字数 4728

阅读约10分钟

作者丨杨浩林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研究,大熊猫已经从灭绝的边缘走了回来,但是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原本和大熊猫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大型食肉动物却快要撑不住了。

8 月 3 日,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杂志发布了一项关于大熊猫保护区内大型食肉动物的研究报告——大型食肉动物在大熊猫保护区的消亡(Retreat of large carnivores in the giant panda distribution range),这项研究向人们展示了在大熊猫保护区内,大型食肉动物正在消亡的现实。

大熊猫是濒危还是易危动物(大熊猫已不再濒危)(1)

大熊猫保护区内四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布现状

正在消失的大型食肉动物

研究发现,从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保护区内大型食肉动物数量就在快速减少。研究人员检查分析了从 2008 年至 2018 年间、放置在全国 73 个大熊猫保护区中,7830 个红外相机共计 169 万个拍摄日的数据,结果仅仅发现了 4 次豺、11 次狼、45 次豹和 309 次雪豹。

大熊猫是濒危还是易危动物(大熊猫已不再濒危)(2)

李晟团队在大熊猫保护区内拍摄到的四种大型食肉动物

被世人喜爱的大熊猫被认为是成功的旗舰种。人们借助大熊猫的影响力来吸引对于生态保护的关注,并且带来保护资金和资源。与此同时,在生态学上来看,大熊猫也是著名的伞护种,即熊猫作为实际上的植食性动物,生存需求和其他许多动植物有很多重合的部分,而成立熊猫保护区以后,也可以使得保护区内的其他动植物得到保护。

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进行保护和研究。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建设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通过几十年在保护区中的努力,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

据中国国家林业局 2015 年 2 月发布的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截至 2013 年年底,中国野生大熊猫数量为 1864 只,相比 1985 年到 1988 年低谷时期的 1114 只,增加了 750 只。2016 年 9 月 4 日,世界自然联盟(IUCN)宣布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降级”——由濒危转为易危。 IUCN 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组负责人简•斯玛特曾表示:“中国的保育努力证实了我们可以扭转濒危物种的命运。但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但是中国在大熊猫保护区内的努力却没有扭转大型食肉动物的命运,而这类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

“我们这个研究,实际上就是在大熊猫保护区内关注到了大型食肉动物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种群,并且研究一下大熊猫的保护效应能不能把它们也罩得住。但是我们现在发现,生活在大熊猫保护区的这四种大型食肉动物(豺、狼、豹、雪豹)数量缩减得还是比较厉害的。”此次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晟告诉全现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型食肉动物需要的生态环境和大熊猫并不一致,过去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时,人们过分关注明星物种,而忽略了大型食肉动物的需求。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小,一个大熊猫保护区就可以让大熊猫很好地存活,但是大型食肉动物种群活动范围往往需要数百平方公里。

大熊猫是濒危还是易危动物(大熊猫已不再濒危)(3)

李晟和团队在野外放置红外相机

与此同时这一研究也揭开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不仅仅是大熊猫保护区,中国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都面临着大型食肉动物消亡的风险。但李晟也强调,这四类大型食肉动物数量减少,并不是保护熊猫造成的,而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如果拿大熊猫保护区和我国其他地方,比如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相比,在同样的时间段里,这些地方的这些大型食肉动物已经完全彻底消失了。”

大型食肉动物种群下降还有一个大的节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型食肉动物种群数量大量下降。“这个原因我们不清楚,没有人做过调查,也没有相关的记录。我们猜测可能和动物的疫病有关,比如说村子里很多老百姓散放的家狗跑到树林里面,它们携带了犬瘟热和狂犬病这样的病毒,很可能会传染给野生动物,而野生动物对这些病毒是没有抵抗力的,”李晟认为,人为造成的历史问题是很重要的因素,“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不管是什么地方,都经历了大范围的对栖息地的破坏以及森林砍伐等等。这一历史因素让大型食肉动物的种群大量减少,一旦种群数量低到一定程度,那它可能就会走向持续的崩溃。”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说人兽冲突和当地人报复性猎杀等等。

大熊猫是濒危还是易危动物(大熊猫已不再濒危)(4)

李晟团队拍摄到的雪豹

当一个生态环境中缺少大型食肉动物,使得部分草食动物失去天敌,就会破坏生态环境中的平衡,甚至会使得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从长久来说,生态系统不健康,那么明星物种就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种群恢复很有可能是暂时的,”贵州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说。

“目前就大熊猫分布区这一块儿,大型食肉动物存在快速下降的现象,但是还没有到完全消失的时间点,因此它们消失以后所产生的生态影响,现在还看不出来。”李晟称。

但是著名的美国黄石公园,却在过去一百多年时间里经历了生态从濒临崩溃再到逐步恢复的过程。这个现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地区,曾经因过度捕杀灰狼而险些成为一片荒原。

黄石公园和狼的故事

1872 年黄石公园刚刚成立时,人们把灰狼视为害兽,带着恐惧和仇恨的心态来对待灰狼——灰狼不仅会偶尔伤人,还会经常伤害牲畜,造成财产损失。

那时候灰狼并不受到保护,游客们可以随意猎杀,并且护林员也会有计划地猎杀灰狼来控制其危害。很快到 1926 年,黄石公园中的狼群被杀光。

大熊猫是濒危还是易危动物(大熊猫已不再濒危)(5)

1905 年,黄石公园一个巡逻站的士兵向镜头展示狼皮

失去了狼的黄石公园,恶果很快呈现。失去了主要天敌的马鹿数量剧增,同时,杨树和柳树也遭到了马鹿的过度啃食,幼苗作为马鹿最喜欢吃的食物,都被啃食一空。逐渐地,黄石公园的河边柳树开始消失,而河边柳树是河狸冬天的食物。没有了柳树,河狸就没法在河边过冬。与此同时,没有了河狸建水坝蓄水,就会导致河流过急,让水不能充分地滋润两边的土地,造成水土流失,从而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树木干枯、荒草泛滥。黄石公园从森林一步步变成了荒原。

灰狼被消灭没几年,生物学家们就注意到了黄石公园生态环境在逐步恶化的现状。开始呼吁让狼回来。但是却遭到了黄石公园护林员们的反对,他们想到的办法是通过猎杀马鹿的方法来控制马鹿的数量。这样的做法防止了黄石公园的环境走向进一步的恶化。

但是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当地猎人抱怨麋鹿被护林员杀得过多,让他们很难打猎到鹿,向国会议员反映。议员便威胁要砍掉黄石公园的经费,于是护林员放弃了猎杀马鹿,马鹿的数量又上升了。

此后随着多年的研究和争论,黄石公园才开始实施引进灰狼的计划。1995 年黄石公园引进了 14 只从加拿大捕捉的灰狼,第二年又引进了 17 只灰狼。

灰狼来到充满猎物的领域,种群数量很快增长,几年以后黄石公园灰狼数量就超过了 100 只,最多的时候达到了 174 只,但是随后由于疾病和自相残杀,灰狼数量维持在了稳定的 100 只左右。

大熊猫是濒危还是易危动物(大熊猫已不再濒危)(6)

灰狼在黄石公园中追逐麋鹿

而在灰狼被重新带回黄石公园以后,黄石公园生态出现了一系列明显地改善。马鹿数量急剧下降,并且马鹿的行为也出现了改变,它们出于警惕,不会再去放肆地啃食柳树和杨树的幼苗。黄石公园又出现了新的柳树林和杨树林,有了树林,就有了更多的鸟,同时河狸也回来了。1995 年刚引进灰狼时,整个黄石公园仅剩下 1 个河狸群,但是到了 2005 年,就有了 10 个河狸群。河狸建坝蓄水,黄石公园出现了一个天然的小水库,又给了鱼类生存的空间。黄石公园的生态开始逐步恢复。

狼的回归拯救了黄石公园,这个故事成为了引入物种恢复生态的经典例子,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是据研究人员地进一步研究,黄石公园生态恢复并不只是引进二十多头狼这么简单。背后还有更复杂的问题。1995 年灰狼刚刚被带回时,黄石公园北边的马鹿在冬天多达 17000 只,到了 2013 年下降到了 4000 只,随后又有所回升,到 2018 年到达了 7000 只。

大熊猫是濒危还是易危动物(大熊猫已不再濒危)(7)

黄石公园中的马鹿

而马鹿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小鹿死亡率增加,大约有 70% 的小鹿在出生后第一年就夭折。为了探究小鹿的死因,科学家们给一批刚出生的小鹿戴上了无线电项圈,追踪他们的命运。结果却出人意料,死亡的小鹿中,只有 15% 是被灰狼猎杀,多达 60% 的小鹿是被灰熊所猎杀。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疑问,过去灰熊很少捕杀马鹿,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是河里的切喉鳟,为什么突然改变口味了?

后来又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灰熊口味的变化是来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钓鱼爱好者在黄石湖中非法放养湖鳟,使得湖鳟捕杀切喉鳟,并霸占了切喉鳟的生存资源,使得切喉鳟濒临灭绝。

湖鳟和切喉鳟的生活习性也不同——生活在深水区。导致灰熊捕捉不到,只好改去捕杀小马鹿。由此可见,黄石公园马鹿数量急剧下降,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灰狼地引进还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只不过是时间上有了巧合。

从黄石公园的案例来看,生态系统比人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后,很难用简单的方式实现恢复。

中国生态面临的风险

现如今中国大熊猫生态保护区内也出现了一些由于生态不平衡造成生态破坏的现象。

“比如说岷山地区一些保护区内的羚羊和野猪,过去一二十年,数量增长非常快。它们的数量太多以后,啃食并踩踏会造成林下植被消耗过快。另一方面,羚羊在夏天的时候经常在高海拔地区活动,它们需要在树上进行蹭痒,并且磨角。还会造成高海拔地区一些树木大范围地死亡。”李晟告诉全现在。

大熊猫是濒危还是易危动物(大熊猫已不再濒危)(8)

大熊猫是濒危还是易危动物(大熊猫已不再濒危)(9)

由于没有天敌,羚羊会时常悠闲地用树皮蹭痒,并导致树皮受损,高原树木愈合能力很差,树皮破开后,会导致真菌、霉菌感染,并最终导致大片的树木死亡。

此外,大型食肉动物数量减少,还折射出了保护区之间破碎、孤立的现状。“这样就没有形成生态网络,对于大型食肉动物来说,这样的形势是不利的。”冉景丞表示,“现在来看,我们过度去渲染明星物种的保护策略是有问题的。”

李晟认为,在全国普遍面临生态不平衡问题的背景下,应该在不同区域实行差异化的治理措施。比如秦岭还有一个小小的金钱豹种群,邛崃山还有豹子和豺。所以对这几个山区来说,可能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大型食肉动物通过自然恢复的方式来慢慢恢复,“因为猎物是足够的。”

“而对于南部的一些山区,目前的问题就是历史上人为干扰十分严重,所以现在栖息地比较破碎,另外食草动物的种群也非常少。因此对这些地区,首先应该做植被和栖息地恢复,然后恢复食草动物的种群,这是当前最紧要最需要做的。而对于大型食肉动物地恢复来说,就可能是一个更长远的计划和目标了。”李晟表示。

李晟团队在最新公布的研究报告中,也提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对于恢复大型食肉动物种群所带来的机遇:首先保护区面积保证了大型食肉动物的活动范围,另外国家公园虽然是以熊猫这一单一物种命名,但还是为建立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以及资源。

目前所公布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域,面积达到了 2.7 万公里公里,涉及到了四川、山西、甘肃三省共 13 个城市以及 30 个县,包含了秦岭、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山系。将原本分散的保护区连接了起来。

李晟和冉景丞两位专家,都对大型食肉动物缺失,最终可能造成生态崩溃的可能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而即将开始建立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则被他们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

“但是也需要更好的管理手段和政策,”李晟说,“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这个研究,可以给大家提个醒。不能让那些在其它地方发生过的生态系统崩溃的情况在中国出现。”

大熊猫是濒危还是易危动物(大熊猫已不再濒危)(10)

李晟在野外偶遇了一只大熊猫

搜索关注公众号“全现在”,朋友圈也别走丢。

参考资料:

Retreat of large carnivores across the giant panda distribution rang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0-1260-0.epdf?no_publisher_access=1&r3_referer=nature

黄石公园与狼的浪漫史—《科学世界》杂志

当「熊猫森林」没有了虎豹豺狼,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刁鲲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