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举人和秀才的地位和待遇(古代科举考中秀才)

在科举制中,考取功名后,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会有实际的变化,考中后就是获得了进入仕途的通行证古代的读书人经过艰难的县试、府试和院试,才能成为秀才读书人通过努力考取秀才,沿着秀才--举人--进士的路线步步高升,同时也能够享受到特定的待遇可以根据实际等级,见官不跪,平起平坐,如果涉及诉讼,则可以不出庭,找个下人去应诉就行;徭役赋税减免,还有财政补贴供你专心读书,仕绅阶层是地方行政官员与民众间的重要桥梁,没了他们就很难施政,所以又有一些油水拿秀才比较低端,举人就好很多了,进士的话,经常比地方官还牛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代举人和秀才的地位和待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代举人和秀才的地位和待遇(古代科举考中秀才)

古代举人和秀才的地位和待遇

在科举制中,考取功名后,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会有实际的变化,考中后就是获得了进入仕途的通行证。古代的读书人经过艰难的县试、府试和院试,才能成为秀才。读书人通过努力考取秀才,沿着秀才--举人--进士的路线步步高升,同时也能够享受到特定的待遇。可以根据实际等级,见官不跪,平起平坐,如果涉及诉讼,则可以不出庭,找个下人去应诉就行;徭役赋税减免,还有财政补贴供你专心读书,仕绅阶层是地方行政官员与民众间的重要桥梁,没了他们就很难施政,所以又有一些油水拿。秀才比较低端,举人就好很多了,进士的话,经常比地方官还牛 。

秀才的待遇。一是政治待遇。秀才见到知县不必下跪,如果惹上官司,官府也不能随便对秀才用刑。一般人不能直呼其名,而是要称老爷。比如家中有人考中了秀才,家里的房屋便可以比别人家高出三寸,成为其家族光耀门楣的具体表现。衣着上,秀才穿蓝袍,戴方巾,这蓝袍方巾是秀才身份的标志。因此,古时称秀才或读书人为方巾、青衿或青衫。秀才分为三等,一等为廪膳生员、二等为增广生员、三等为附学生员。秀才的等级并非终身制,必须参加并通过定期举行的“岁试”,才能保持原有的廪膳供给。当然,如果考得不好或因其他原因受罚,也会被降低待遇甚至免除秀才的资格。

二是经济待遇。秀才可以免除个人的人头劳役和较小的田税,相当于国家免了你的个人所得税,秀才人家可按朝廷规定免除部分地丁钱粮甚至差赋徭役。考中秀才后,多数人可成为私塾的老师,考取秀才是任私塾老师的必备资格。但在古代,十里八乡多少年也出不了一个秀才。而没有考中秀才的人当私塾老师,是得不到官方承认的,也会被有财势的人看不起。

举人的待遇。一是政治待遇。举人比秀才待遇更高,县官不能直接处理举人,需要报上级,必须先取消举人功名,才能捉拿,如同人大代表的司法豁免权。举人即使不做官,和县太爷也是平起平坐称兄道弟。举人有做官的权利,当然要等出缺。二是经济待遇。举人经济待遇发生质变,可以免除数十人的劳役和百亩左右的田税,如同国家规定你开公司不交税,会有人把公司挂靠在你的名下,仅凭这个特权就不愁吃喝,完全可以脱离劳动。

秦朝以前,采用“世袭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而唐朝设立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世袭制,使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即使贫苦出身的学子,只要通过科举,就能当官实施抱负。所以说科举制相当于现在的公招公考,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

唐朝开创科举制,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五十多种。唐朝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所以进士及第称“登龙门”,进士榜首也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就叫探花。明朝时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为了选拔人才,科举方法也更加严密,进士及第也就很难。因此,范进54岁才考中举人,喜极而疯可以理解。因为中举不仅能当官,而且不用缴纳赋税,还有一定的俸禄养家。而且不需要见人就行礼下跪,再遭白眼。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官员出行讲派头,出行工具是最能体现等级的标志,高头大马和八抬大轿就是这方面的极致。上朝、出行除了坐轿就是骑马,骑马就是官员的特权。但到了明朝,官员们对于轿子的热衷胜过了骑马,因为轿子比马匹更能体现等级的荣光。骑再好的马也不过一匹,但是坐轿子,就可以有一群人供你驱使,而这群人的数量与你的官品和身份成正比。官员坐轿出巡,鸣锣喝道,前呼后拥,平民百姓需要回避,回避不及的要趴在路边磕头,不回避也不下跪的会被抓去治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