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蹉跎光阴荏苒青春一去不返(让岁月的庸常别开洞天)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青春一去不返(让岁月的庸常别开洞天)(1)

开栏的话:

今年是浦东法院建院30周年,为全面回顾30年以来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各项工作成效,浦东法院官微推出“30年”系列专栏,通过审判、风采、传承、创新、奋进五个主题,回顾属于全体浦法人的“30年”共同记忆。

本栏目“30年·风采”特别邀请建院以来我院获得全国性荣誉的先进人物代表,以及院内“十佳青年”优秀代表,开展跟学活动并以“新老对话”的方式,展示我院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优良传统。本期推文的受访者是全国模范法官葛建萍,与他进行对话的,是上海法院第二届十佳青年、浦东法院首届十佳青年、审监庭副庭长俞硒。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青春一去不返(让岁月的庸常别开洞天)(2)

俞 硒:

很荣幸有机会对您进行跟学与访谈。您在十八岁就进入法院参加工作,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法院呢?

葛建萍:

1975年3月,我高中毕业分配进入当时的南市区法院。1993年浦东法院成立之后,我就进入了浦东法院工作。在读书的时候,我对法院一点概念也没有,从来没有想过会被分配到法院工作,曾经一度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被分到办公室工作半年,之后就调入民事审判庭,开始从事书记员工作,像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学习。当时我们称跟的法官为“师父”,师父们从政治、业务、生活等各方面对我们都非常关心。书记员的工作范围很广,除了组织庭审之外的其他工作几乎都要做,我的业务能力因而得到迅速提升。在那个交通工具并不发达的年代,办案都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对基层情况非常熟悉的原因。就这样,我在书记员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通过这十年,我向师父们学到了三点:一是对待审判工作兢兢业业;二是科学的工作方法与宝贵的审判经验;三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都为之后我更好地从事审判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青春一去不返(让岁月的庸常别开洞天)(3)

俞 硒:

您将四十多年青春岁月都贡献给了审判事业,我好奇的是,您是如何做到坚守的?

葛建萍:

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我没有想很多,没有多少杂念。我秉持的格言是: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好。虽然进入法院是因为组织选择了我,但既然从事了这项事业,就要对工作负责,对当事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努力将工作做好。

俞 硒:

您获得过很多的荣誉,比如“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等,这些荣誉背后,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件?

葛建萍:

这些荣誉都是组织给予我的莫大信任与肯定,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整个浦东法院的优秀法官群体。办了这么多民事案件,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我当法官时办理的第一个案子。这是一起离婚案件,原、被告是同学关系,婚后生育了一名女儿。男方在钢铁厂工作,某天锅炉爆炸,造成严重烧伤。女方对他不离不弃,但男方因病情变得极度暴躁,双方因此产生矛盾并愈演愈烈。两年之后,女方无法忍受而向法院起诉离婚。我和书记员到医院看望男方,面目全非的模样让人揪心不已。男方双眼几乎失明,只有一只眼睛能感受到一点点光亮,向我说不同意离婚的时候,一滴眼泪从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掉落下来。我和书记员内心都受到极大触动。回去后我反复做双方工作,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考虑到判不离对女方也不公平,希望能让双方做到好聚好散。最后终于找到突破口,双方以调解离婚收尾,女方也表示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他。案件虽然结了,但我心里总感觉放不下,决定进行回访。通过向居委、医院等了解得知,女方履行了离婚调解书上的承诺,经常去看望男方,男方身体持续好转甚至都长胖了。一个案件处理得好,能够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开启新的人生,对我而言真是莫大的欣慰。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青春一去不返(让岁月的庸常别开洞天)(4)

俞 硒:

您办案的调解率很高,关于如何处理调解与判决之间的关系,您有什么看法?

葛建萍:

在我办理的案件中,通常非判决的案件占80%左右,其中包括调解和经过调解后撤诉的,判决案件占20%左右。我们不能机械办案,要注重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对于部分确实难以达成调解的案件,我也决不久调不决、以调压判,而是及时予以判决。由于前期把工作做充分、做到位了,哪怕最终没有调解成功,判决之后当事人上诉的情况也会比较少。做调解工作,不是捣糨糊、和稀泥,而是建立在对案件处理的基本判断之上,还要注意调解技巧。

俞 硒:

《人民法院报》曾经连续六天在头版位置介绍您的审判方法,您在2006年还出版了《葛建萍审判艺术》一书,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请您向我们多多传授。

葛建萍: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民事审判也同样如此。我概括为“听、观、引、断”四字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所有的信息作全面地吸收、辩证地分析、综合地判断、灵活地裁处。“听”就是充分倾听当事人心声,这是第一道工序,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既表现了对当事人的尊重,容易赢得当事人的信任,也是深入了解案情、获取真实证据的手段。让当事人充分表达意见,有利于当事人缓和情绪,提高对调解的接受度。“观”是指在审理过程中法官要随时观察当事人的神情举止,并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掌握其真实的、隐藏的心理信息,为正确、及时地做好审理工作服务。“引”就是因势利导,通过批评教育、当事人相互启发等方式,引导当事人化解纠纷。我主要采用三种引导方式:一是引导当事人自我反省、自我检讨;二是引导双方当事人寻找弥合点,以情动人;三是引导有关当事人互相启发,互相教育。“断”是在“听”“观”“引”的基础上,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抓住矛盾的关键,及时果断地对案件作出准确的判断、裁决。既要始终保持公正、中立的立场,十分慎重地办案,又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彻底化解纠纷,扮演好维护公正、定分止争的角色,为创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青春一去不返(让岁月的庸常别开洞天)(5)

俞 硒:

在一些人看来,基层民事审判工作琐碎繁细,缺少轰轰烈烈、感天动地的业绩,您是怎么看的?要做好民事审判工作,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葛建萍:

法院是一个说理的地方,很多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就进一次法院的门。虽然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些“不起眼”的小案,但对当事人而言都是大事。从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中,要体会出一种责任、一种荣誉。哪怕你在办案中仅仅犯了千分之一的差错,对具体的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一百的错误,将直接导致对司法公正性的怀疑。民事审判工作需要“大智慧”,以及强大的责任心。好多案子,下去走一走,可能就查清了,光坐堂问案是没有用的。有的案子,多说一句话,可能问题就解决了。

俞 硒:

您觉得年轻法官应该如何获得提升?

葛建萍:

做一名好法官确实不容易,任重而道远。我觉得有两点做好了,就能起到积极作用:一是要端正心态,切忌浮躁。职业是自己选择的,要有担当意识,有坚韧精神。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或者困难,要想办法解决与突破。处理案件过程中,要学会调节情绪,更不要让当事人的情绪影响判断;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当事人考虑,有助于寻找到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二是要加强学习,保持思考。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审判工作不断面临新形势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积极总结。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在不断地进修充电。审判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用心去做,才能做好。

俞 硒:

后来您走上领导岗位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葛建萍:

1993年,浦东法院揭牌成立,首任院长沈志先提出“三个一流”目标。全院干警干劲十足,热火朝天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随着案件逐年增加,法院系统开始创新推行繁简分流机制,我有幸成为试点法官,效果显著。2002年,民四庭成立,我开始主持工作;2003年,担任民四庭副庭长;2004年,担任民四庭庭长。我们速裁机制开始不断向全市乃至全国推广。与单纯办理案件相比,管理庭室需要考虑更多。比如,要掌握干警的特点,充分发挥特长,同时要关心干警的生活。不过,我从来没有焦虑过,学会安排,一切就都顺了。

俞 硒: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您最想对大家说什么?

葛建萍: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没有最好,力求更好。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青春一去不返(让岁月的庸常别开洞天)(6)

跟学手记

郭沫若说过,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似乎没有人可以成为那个“伟大的人”。经年尘土满征衣,有这样一群人,却让岁月的庸常别开洞天,让青春的回响厚重深沉。

当身穿粉色套装的葛建萍老师款款向我走来,我突然侧目看到了院里的丁香花树。这种优雅与恬淡,何尝不是丁香般的气质。畅谈了一下午,曾经历无数高光时刻的葛老师,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居然是两个字——“纯粹”。

没有细数获得过的重量级荣誉,也没有回顾被报道最多的案件。她说得最多的有两句话:一句是“我没有想很多”,另一句是“做事要有责任心”。她聊得最动情的,是那个她当上法官后办的第一个案件,细节讲述如同昨日刚刚发生一般。内心永远澄明如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专注地迈步在法治理想路上,孤寂而又欢欣!

故宫的匠人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择一事,终一生。”葛老师坚守在基层民事审判一线,同样四十年如一日。她把毕生的审判经验与心血凝练为审判四字法,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更被法官们奉为圭臬。如果不是恪守对公正的信仰,又怎会有如此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信念与理想?如果不是满怀对百姓的真情,又怎会有如此坚韧不移、全力以赴的态度与热忱?如果不是饱含激浊扬清的热血,又怎会有如此坚如磐石、毅然决然去守护天平的毅力与恒心?

她见证了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的传奇之路,投身于浦东法院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更经历了中国法治发展的艰难时期。用逝去的青春,担负了社会使命,帮助民众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眼角的皱纹,诉说着构建现代法治的努力,以及所追求的现代法治的美好愿景。

是的,像葛老师这样的前辈们,正是保持青春的伟大的人。

正经历青春的我们,重复着他们的轨迹,又创新着我们的历史。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正是他们的青春,让我们的青春倍加闪耀。正是他们的坚守,让我们的坚守充满力量。

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我们相信:几十年后的我们,也终将成为无怨无悔的他们!


策划丨新闻中心

受访者丨葛建萍 全国模范法官

对话青年丨俞硒 上海法院第二届十佳青年、浦东法院首届十佳青年、审监庭副庭长

文稿整理丨俞 硒

文字编辑丨陈卫锋

本版摄影丨董雪皓

责任编辑丨陈卫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