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由来(因为吃而引发的血案)

#以书之名#好书共享,给大家推荐《王立群智解成语》这本书。王老师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语言幽默风趣,讲述了很多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成语,还了解了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成语是食指大动、染指于鼎、染指垂涎。一个与吃有关,因为吃而引发血案的历史故事。

成语典故由来(因为吃而引发的血案)(1)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具体时间是鲁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的春天。郑国的两位大臣--公子宋、公子家相约朝拜郑国的最高领导郑灵公。走在路上的时候,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自觉地抖动起来,他兴高采烈地让公子家看,把公子家弄得莫名其妙:不就是手指抖动几下嘛,有啥稀奇的,有啥高兴的呢?公子宋说:“这你就不明白了。只要我的食指处于抖动状态,一定会有好吃的美味,已经很多次这样了,屡试不爽。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着我们呢。”

公子宋食指的特异功能一定被证实过,所以他才如此兴奋。公子家对此将信将疑,只等着证明公子宋是不是信口开河。结果,二人进宫发现,御厨正在杀一只大鳖。这只大鳖是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让御厨杀了准备犒赏大臣。这下公子家对公子宋的食指特异功能彻底信服了。要在其他地方,他一定对公子宋发表一下当时的感想:真是太神了。但这是在朝堂之上,在他们的最高领导郑灵公面前。他管住了嘴巴,但没管住动作和表情。他看着公子宋,两个人会心地相视一笑。

成语典故由来(因为吃而引发的血案)(2)

没想到的是,两个人的动作落到了郑灵公的眼中。郑灵公不高兴了:“朝堂之上,你们搞什么小动作?”公子家只好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汇报了一遍。史书并没有记载郑灵公听完之后的反应。估计郑灵公是在想:食指一动,就有好吃的,能这么灵验吗?给不给你吃,还不是我说了算!

果不其然。大鳖蒸熟后,每人都有份,唯独没有公子宋的,这显然是郑灵公的有意安排。对于公子宋而言,要是这件事只有他和公子家知道,可能也就罢了。问题是,朝堂之上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公子宋的脸往哪儿搁?公子宋就生气了,头脑一热就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稳稳地走向煮鳖的大鼎,用他那具备特异功能的手指,伸到鼎中蘸了一下,然后放到口中吮吸干净转身而出,大摇大摆地走了。这次轮到郑灵公的脸挂不住了,这是对他最高权威赤裸裸的挑衅。

郑灵公是一国之君,手握生杀大权,所以他就起了杀心,想将公子宋杀之而后快。公子宋也预感到了自己的不祥,为保全性命,决定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他与公子家商量,决定将郑灵公除掉。这件事本与公子家无关,所以他很犹豫,说:“畜生大了,宰杀的时候,还心存忌惮,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万万使不得。”公子宋知道自己的处境,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怎么也不能把自己当作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啊。你公子家不是不跟我合伙吗?那我就陷害你,胆小的公子家终于上了公子宋的船,在这一年的夏天,宋与子家杀害了郑灵公。

郑灵公从登上君位到一命鸣呼,不足一年的时间。这段历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个玩笑引发的血案。郑灵公当时的作为很可能只是一个玩笑,最多算个恶作剧,但因为他心胸狭隘,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郑灵公谥号"灵",本身是有批判意味的。如果说郑灵公在位不足一年的时间尚有贡献的话,就是给后世留下了三个成语:食指大动、染指于鼎、染指垂涎。

"食指大动",这个成语的本义就是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来逐渐延伸出另外一个意义:形容见到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染指于鼎",本义就是把手指放在鼎里蘸蘸,尝尝滋味。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占取非分的利益。°染指垂涎"也是从此衍生出来的,"垂诞"就是流口水,这个成语也是比喻急于占取不属子于自己的东西。

除了成语以外,这段历史还生成了两个词:染指、异味。"染指"除了表示意图占取不正当的利益之外,后来也用来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本来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而我们暗怀觊觎之之心,总想着拿过来被自己所利用,此为染指。通俗点说,就是插手不该插手的事情,分取不该分取的利益。“异味”,两个意思,一个是表示“不同的味道”,另一个意义是表示“异常的美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