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哪些戏剧学校(曾经有这样一所戏校)

六十年前,南京香铺营29号,南京市戏曲学校在这里诞生。她存在的八年间,培养了一百多位京剧、越剧、扬剧人才。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南京市京剧团;没有她,南京市越剧团也无法坚持走到今天,如今红火的南京越剧票界更是完全得益于这批越剧班学员的悉心指点……如今,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首批也是唯一一批学生都已年逾古稀,学员之一的著名戏曲广播节目《梨园内外》主持人徐兆佩先生正忙着张罗同学聚会,他们要在母校创办60周年之际,一起追忆当年的学戏时光,纪念母校——南京市戏曲学校。

市戏校一百零八将藏龙卧虎

南京市戏曲学校于1958年7月成立,时任南京市文化局局长的董昌达兼校长,李碧莹及京剧老艺人苗胜春任副校长。这所学校的成立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南京有了新时代的戏曲教育基地,也揭开了南京戏曲史的新篇章。

南京有哪些戏剧学校(曾经有这样一所戏校)(1)

市戏校的孩子们加入少先队。(第一排中间光头的孩子就是徐兆佩)

市戏校学员一开始是从艺人子弟中挑选,同年9月又登报广泛招生,戏校老师也纷纷前往各中小学选拔苗子。徐兆佩就是在那次选拔时被选中的。

记忆汩汩涌出,徐兆佩缓缓回忆道:那时自己还在科巷小学(即今天的五老村小学)上四年级,南京市戏校到小学来招生,学校一共推荐了9名学生去报考,最终只有一个人被选中,就是自己。“我还记得考试有两轮,第一轮,老师先给我们试唱练耳,看看孩子们的耳音和音准怎样,然后再给我们扳一扳腰腿,看看每个孩子的软度如何,最后需要唱一段戏或者歌,看看我们的乐感和表现力。第一轮表现出色就可以直接入选,否则就要进入第二轮复试,复试会给你一段场景来表演。我是第一轮就被直接选中的。”

1958年11月9日,这个日子一直深深印在徐兆佩的心中,那天是开学典礼,标志着南京市戏曲学校正式成立了!学校设有京剧、越剧、扬剧三个班,一共108个学生,大多是十二三岁,最小的只有9岁。这批同学中藏龙卧虎,不少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名家,如南京市京剧团曾经的头牌花旦宋长荣弟子续丽雯、南京市京剧团兼工梅、张两派的青衣章嘉禾(著名京剧程派艺术家李世济的姨侄女)、南京市京剧团文武老生郭天运、南京市越剧团著名张派旦角袁小云,以及后两年相继入学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之女竺小招、南越著名王派旦角赵时莺等。

“如今,我们这批同学都已年过古稀,但在当年可是被戏称为市戏校的一百零八将哦!”

南京有哪些戏剧学校(曾经有这样一所戏校)(2)

图为南京市越剧团《柳毅传书》剧照。左一袁小云,左二竺小招。图片来源南京市越剧团

南京有哪些戏剧学校(曾经有这样一所戏校)(3)

图为南京市越剧团创排于上世纪90年代的越剧《秀才遇仙记》剧照。赵时莺(左),袁小云(中),竺小招(右)三位皆出自南京市戏曲学校,时年正为南越中坚力量,她们承上启下,为南京市越剧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图片来源南京市越剧团

条件虽艰苦,师生教学乐在其中

1958年那个时候,有戏校的省份不多,但仅在南京就有江苏省戏校和南京市戏校两所戏曲学校,并且那是不同于旧时科班的国营学校,秉承的是义务教育,吃、住、学费都不用学生负担,毕业之后就是国家的文艺干部,因此,也吸引了一些浙江、上海、安徽等周边地区的孩子来宁学戏。

虽然是义务教育,但戏校条件跟现在不能比,场地有限、道具行头不足,甚至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连米饭也要按人头定量供应。“记得刚入学时,宿舍连床都没有,我们几十个男生在一个大通间里打地铺,第二年才去伐木搭起了高低铺,但依旧时几个人睡在一间宿舍里”,徐兆佩说,“那时我们每天每天早上6点开始练早功,拿顶、下腰、虎跳、踺子,早饭后开始文化课和腰腿、身段、学戏。一般来说,女生在练功房上课,男生则在小舞台上练功,天气好的时候,老师就带大家在外面院子里练身段。”因为行头不足,那时的马鞭就是一根竹子,竹叶撕开几条做穗子,武生的靠旗是用麻布口袋缝出来的……

南京有哪些戏剧学校(曾经有这样一所戏校)(4)

南京市戏曲学校院内,赵鸣惠、梅月楼老师,正带着学生们练习身段。(前排左一赵鸣惠,左二续丽雯)

据徐兆佩回忆,当年南京市戏校京剧班主要教师有孙瑶芳(小生)、张九奎(老生)、王多寿(丑)、赵鸣慧(花旦)等,新艳秋亦曾任教。越剧班教师有梅月楼(花旦)、黄笑笑(丑)等,竺水招、商芳臣亦去校兼课。扬剧班则有教师包桂卿等。

“那个年代的戏校老师都是一专多能,教戏都是教全场,一出折子戏里所有的角色、行当一个人都能来。比如我的开蒙老师张九奎,他就是老生、花脸都拿手,并且还精通京剧、梆子两个剧种,两门抱。”

“还有时任副校长的京剧老艺人苗胜春也是一位不得了的京剧老前辈,文武老生、丑行、彩旦、花脸都能演。梅兰芳、周信芳都很器重他,尊他一声‘苗二爷’。他那时已有70多岁了,本没有教学任务却闲不住,经常巡视教学现场,发现好的苗子就立刻领出去,自己给他们另开小灶教新戏。”他犹记得苗校长的那句话“艺术就是塑造人物,一定要带着思想感情去体悟”。

便是在那种情况下,学生们学得认真刻苦,名师们更是倾囊相授、教得仔细,条件虽苦,大家却乐在其中。1959年春节前夕,入学仅仅两月有余的学员们已经拿出了一台像模像样的折子戏专场进行了汇报演出,三个班学员分别演出了京剧《武家坡》、《黄鹤楼》、扬剧《鸿雁传书》、越剧《盘夫》等剧目。徐兆佩在那次汇演中彩唱了《黄金台》。

朴实厚道不算计,同窗之谊记忆犹新

南京市戏曲学校的京剧、越剧、扬剧班分别坐科8年、5年和3年。这其间,会陆续淘汰一小部分不能适应或是条件不佳的学员,再分批补招,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之女竺小招就是在1961年前后补招进南京市戏校的。回忆起戏校同学,徐兆佩用了“朴实厚道不算计”七个字来形容,回溯当年往事,他眼中闪起了泪光。

“那时的戏校不仅教我们唱戏,更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学雷锋讲奉献,同学们都是朴实厚道,从不相互算计,课上认真学戏,课后踏实做人,舞台上更是戏大如天。”徐兆佩说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发生在同学赵四平身上。

他说,“还在戏校上学期间,有一年龙蟠路一侧的内秦淮河在疏浚河道,那段时间每逢周日放假回家,一吃过中饭我就悄悄出门,来到离家附近的逸仙桥一带,义务帮市政工程挖河泥,直到下午五点才收拾收拾返回学校。工地上没人知道我是谁,这件事我也没告诉任何人,那时心里就是想着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直到前几天才和女儿说了爸爸当年做的这件事。”

南京有哪些戏剧学校(曾经有这样一所戏校)(5)

南京市戏曲学校全面红优秀学生荣誉奖状

南京有哪些戏剧学校(曾经有这样一所戏校)(6)

学生在校获奖,戏校还给家长发喜报

同学赵四平是京剧著名老艺人赵云鹤的女儿,1965年学校排演现代京剧《红色少年》,讲的是少年高坚为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而奋不顾身保护羊群的故事。因为故事感人,当年在下关富盈春剧场驻场演出时,每天三场,场场爆满,不仅如此,各中小学还纷纷来包场观看,供不应求。主演高坚的就是赵四平,他每天早上7点开始化妆,直到晚上10点才能卸妆,中途如果脸上出油吃妆就补点粉,如此往复坚持了有半个月之久,每到晚间,脸上的妆厚得可以直接抠下来。

为了张罗这次同学聚会,徐兆佩和赵四平又聊起了这些往事。赵四平对他说,“那时一日三场演出,根本无暇吃饭,我记得有一次,自己累的瘫坐在化妆间,疲惫不堪地等着下一场演出,幸亏续丽雯雪中送炭,给我递了块面包和一杯温水,而你则是每次都在门帘后探出头来给我喊加油……”与记者说起这些,徐兆佩已经哽咽,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是多么朴实无华的同窗之谊啊。

纪念母校,我们的摇篮

据了解,1966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南京市戏曲学校送走首批学员后,就没有再继续办下去了。在此之前,扬剧班调归江苏省戏校;越剧班中女学员调至南京市越剧团,男学员调南京市所属各县剧团,个别人转京剧班。而京剧班则于1962年改名为南京市京剧学馆,1966年后改建为南京市京剧团。所以说,没有南京市戏曲学校就没有今天的南京市京剧团。

南京有哪些戏剧学校(曾经有这样一所戏校)(7)

南京市戏曲学校改为南京市京剧学馆后的演出节目单

后来进入南京市越剧团的女学员中,最优秀、最有名的三位就是袁小云、竺小招和赵时莺了,她们三人几乎成了八九十年代南越青黄不接时期的顶梁柱,是南京市越剧团承上启下的重要一辈。而那些没有成名的越剧班女学员们比如苏玲、李泉、谢梦莉、徐美蓉等分别在秦淮、白下、下关、建邺等区文化馆发挥着作用,她们办班普及越剧,培养了一批越剧名票,使得南京的越剧票界丝毫不亚于沪浙等越剧大码头。

徐兆佩也在80年代后期转做广播电台的戏曲编辑、主持人。他主持的《梨园内外》是南京乃至江苏最有名的戏曲节目,连记者本人也是听着这个节目长大的。2012年,65岁的徐兆佩正式退休,办了20多年的《梨园内外》也随之下线,老戏迷大多不舍,还有一位老人因此整整病了一年。

六十一甲子。转眼,曾经风华正茂的戏校新苗如今都已年过古稀。徐兆佩告诉记者,他正和同学们一起着手编一本书,叫做《我们的摇篮》,纪念南京曾经有过的这一所戏校。

来源:交汇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