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考图集(一文搞懂地理易混概念)

相信大家在学习地球运动的时候,令大家普遍感到头大的一个知识点就是地方时和区时了通常大家感到困惑的往往是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地理常考图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地理常考图集(一文搞懂地理易混概念)

地理常考图集

相信大家在学习地球运动的时候,令大家普遍感到头大的一个知识点就是地方时和区时了。通常大家感到困惑的往往是这两个问题——

1.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该怎么区分?什么时候该用地方时,什么时候该用区时?

2.地方时和区时该怎么计算?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篇文章给大家讲解清楚第一个问题,下一个问题依次给大家讲解。文章中的黑体字为一些做题时经常用到的重要结论,请大家务必牢记。

我们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的地点要比西边的地点要先经过晨线,因此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要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如下图所示:

如果我们把上面这幅动图静止下来,那么在静止的这同一瞬间,不同经度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地方时。如下图所示: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幅图。图中我们只能看到一半的地球,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看到180°的经度范围,而图中的经线将这一半的地球六等分,所以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差应为180°÷6=30°,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解释见下图),所以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地方时相差2小时。

如图,A地所在的经度与B地所在的经度相差15°,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h,也就是说地球绕地轴每小时自西向东转动15°,因此A地在1小时后,将会到达B地所在的位置,若A地此时的地方时为X时,则B地此时的地方时就应为X 1时,因此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过换算,也可以得到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的结论。

古时候,各地都把当地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地方时12:00,所以太阳直射的经线为地方时12:00(正午),而与之相对的经线则为地方时0:00/24:00(午夜),所以我们依次向西减2小时,或向东加2小时,就会得到图中的地方时分布。

但是,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因为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每条经线上都有自己各自的地方时,若我们平时生活中使用地方时,就会因时间不统一造成许多混乱。

比如疫情期间,大家都上过网课,假设学校规定8时上网课,由于采用地方时,所以学校理解的8时指的是学校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

而对于住在学校东西两边的学生来说,由于身处在不同的经线上,所以每个人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若每个人都按自己所理解的8时,也就是每个人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8时上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是不是东边的同学打开电脑准备上课了,发现课还没开始,而西边的同学打开电脑准备上课了,发现课已经开始了。

所以,大家必须要统一时间,才能不造成混乱。比如大家都按学校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8时作为上课时间,不按各自经线上的地方时8时作为上课时间,是不是就可以同步上课了。而大家这一片区域统一的这个时间(学校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就可以看成大家这一片区域的区时了。

某区域的区时在本质上其实就是该区域某条重要经线的地方时。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在全球实行分区计时。

统一标准是这样的,全球经度共360°,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因此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由于经度相差15°,所以区时相差1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它们就相差几小时。例如,北京和莫斯科相差5个时区,时间就相差5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最后,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时是与经线和太阳直接相关的时间,如果大家在做题时看到问你XX地所在经线的时间,XX地日出时间、XX地日落时间,肯定是问地方时;区时是人为规定的时间,也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如果大家在做题时看到问你北京时间是XX,莫斯科时间是XX,XX地所在时区的时间,或者航班、比赛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的时间,肯定是问区时。

同时,区时是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本质上是地方时,所以大家在计算区时时也可以当成计算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计算XX地所在经线的时间,如果该经线恰好是某时区的中央经线,那按区时去计算反而比较容易。

《庖丁解题》,智能教辅,见题拆题;手账式题型破解法,一键拯救你的高考地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