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金字招牌保障粮食安全(金羊网评保障粮食安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当今,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反复多发的新形势,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粮食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国内粮食供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在保障粮食安全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牢牢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擦亮金字招牌保障粮食安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擦亮金字招牌保障粮食安全(金羊网评保障粮食安全)

擦亮金字招牌保障粮食安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当今,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反复多发的新形势,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粮食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国内粮食供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在保障粮食安全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牢牢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一、把握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

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大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深刻体现了居安思危的问题意识、未雨绸缪的长远思维、胸怀天下的国家视野、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为我们做好粮食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奠定了理论基石、指明了实践方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历朝历代无不为了丰裕粮仓、保障粮食安全而颁布相关政令。“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提到:“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我们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粮食安全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深刻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全局意义、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坚持从全局看粮食问题,从战略上把握国家粮食安全。自觉看齐粮食生产目标,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地完成全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

为农保粮彰显人民至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对中国来说,粮食安全是丝毫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从1942年河南大饥荒到1959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摆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前的重大难题。坚持“人民至上”,首先要让中国14亿老百姓有饭吃、吃饱饭、吃好饭,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将“人民至上”理念落实到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切实为老百姓守住“粮”心,减少粮食浪费、保障粮食供给、加强食品安全,真真切切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二、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缘冲突形成粮食危机。指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承诺到2030年消除全球饥饿、粮食不安全、营养不良等问题,直到今天,实现这一目标仍任重道远。地缘政治冲突等全球不稳定因素使得全球粮食产供链条风险增大,保障国内粮食充分供给面临着诸多不可控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际金融资本不断借助地缘冲突等话题宣传粮食恐慌、哄抬粮食价格、收割全球财富。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粮食价格一路飙升,一些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相应而来的还有全球金融市场的巨大变动,全球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也创下新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部分国家启动生物能源工程,将粮食作物加工代替燃料,进一步加剧了粮食消耗,使得本不充足的全球粮食供给“雪上加霜”。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

自然灾害降低粮食产量。指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干旱、洪涝、冰雹和台风等自然灾害会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总量,由于供需关系发生改变,粮食价格也会变化波动。一是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洪涝灾害会使农作物产生倒伏;干旱使得农作物出现暂时萎蔫现象,严重时直接枯死;三伏天高温高湿时农作物病虫害多发。这些问题对农作物产生直接影响,进而直接降低粮食总产量。二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次生灾害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土壤经过旱涝之后会增加自身的盐碱程度,在部分地区,频繁的旱涝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的盐分含量,长久以来便产生土地盐碱化和风沙等次生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周期,缩小耕地的使用面积,降低农作物的饱满程度,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收入。在古代靠天吃饭是常态,足见气象对农业生产的重大影响。在现代虽然采用更加完备的气象灾害预警和救助机制,但是也不能忽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危害。

消费中的浪费恶化节约环境。强调,制止餐饮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粮食消费环节,不少消费者的节俭意识淡薄,造成了极大的粮食浪费。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吃穿用行得到极大的满足,随之而来的是不少人对于食物的浪费。一些人把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浪费看作无关轻重的小事。实则非也,由于我国人口基数众多,节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据央视报道,2021年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倒掉的粮食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粮食浪费主要表现在居民日常浪费、公款吃喝浪费等方面。因此,在全球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不仅要重视增加粮食产量,也决不能忽视节约粮食。粮食生产和粮食节约,必须共同发力,才能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三、保障粮食安全的规制措施

加强制度建设,守住耕地红线。明确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耕地存在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耕种质量不高等问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上就是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为此,首先要保障耕地红线法治化,加快推动土地管理法修改完善等立法进程。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压实党政在保护耕地中的责任,建立更加透明、科学、可持续的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加强耕地占补管控,明确占补平衡的方针。对于被占用的农用土地,防止虚假补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确保补充耕地的真实性,加强新增土地验收措施,保持可利用土地能够达到动态平衡。然后是适度进行土地流转和置换,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全面推行农作物机械化作业,降低不断提高的用工成本,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最后落实土地违法案件的行政处罚,充分彰显依法治土的威慑力。对于破坏耕地保护、拒不履行复垦义务和违反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要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查处机制,加大土地合法利用的宣传,明确土地违法行为的边界,让广大老百姓通过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切实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加大科技赋能,增加粮食产量。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为此,一是加强良种的研发和培育。种子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石,是确保“三农”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我国正在努力由过去的“吃饱”向“吃好”转变,必须大力加强我国主要作物良种的攻坚克难,新培育具有中国质量的粮食品种,推广良种全国持续覆盖范围和面积。出资组建良种研发中心,加强乡村与科研所对接,推出因地制宜的良种体系。二是推进良育减灾的深化与统一。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病虫害,提升粮食农作物总体产量。利用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的检测设备实时预测预警自然灾害的发生,建立极端天气突发应急管理响应机制。开展粮食增产攻坚克难模式,建立现代智慧农业发展技术,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三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推广智能农机装备,提高农业播种、灌溉和收割的效率,如玉米大豆的种植收获要采用合适的播种收割机等大型机器。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增加农业大棚的覆盖范围,推进粮食生产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快推进以农业机械为中心的生产服务方式。落实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减少机收粮食损失率,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扩大农作物应用种类,降低农机用工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增强节约意识,抵制消费浪费。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节约粮食的优良品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柱、传世法宝、兴国之魂。我们要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形成在生活中节约粮食的良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外出就餐时要做到吃多少点多少,实施光盘行动。深刻领悟古人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约观念,将节约真正践行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农关国本,粮系民生。搞好粮食生产,严守耕地红线,守护粮食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根基。(金羊网 文/黄铁苗 张枭)

(作者简介:黄铁苗,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二级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参事;张枭,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编辑:邬嘉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