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为何过穷日子(物质优越不能解决内心不安)

悉达多为何过穷日子(物质优越不能解决内心不安)(1)

来源于网络

告别家庭,沙门苦修

悉达多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他是作者赫尔曼黑塞想象出来的一个人物。我们知道释迦牟尼的俗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以此命名小说主角,也有作者的深意。

悉达多出生在一个小城,出身高贵,家境良好,聪明、好学,身边的所有人都喜欢他。

正因为他出生成长于这个环境,年轻的悉达多傲慢、轻狂。他甚至看不起衣着光鲜的人,他觉得世俗生活的点滴都不值一顾,商人做买卖,富人玩乐,送葬者哀悼,医生治病,妓女卖身,恋人做爱,母亲抚慰孩子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欺骗,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无论快乐或是美丽都只是感官造成的幻象,一切注定要腐朽。他笃信,世界充满苦痛,生命即苦

所以悉达多虽然拥有父母亲的爱,最好的朋友侨文达的爱,但是他觉得这些不会让他快乐、安宁;他又意识到虽然学会了父亲和婆罗门老师教授的智慧,学到了在这座小城能学到的一切,但他还是智慧未开、灵魂没有安宁、心灵没有平静。为了摆脱不安,悉达多决定离开家庭,加入苦修者的行列,成为一名沙门,去体验最深刻的苦。降服了最深的苦,就可以云淡风轻的看待尘世的苦。

当悉达多向父亲提出这一想法时,他的父亲彻夜未眠,但又深知悉达多的理想和抱负,同时还有些自豪。一个父亲被尚且稚嫩的儿子逼着放手,不舍和不安,这种苦又是何其巨大,但当时的悉达多自然体会不到父母的爱。

多年后,身为父亲的悉达多遭遇了小悉达多的不辞而别,在这部分作者用了浓重的笔墨书写了悉达多的所思所想,变换了角度为悉达多这一次离开添加了注脚。我们感叹命运的轮回,作者也在让读者明白,在普通人求道悟道的路上,不会少走一步路,不会让我们缺失任何一种经历感受。不经历撕心裂肺,哪有人间清醒?

那天夜里,悉达多的父亲隔一小时起夜一次,悉达多始终虔诚的立于厅堂恳求,悉达多的“背影高大而陌生”。父亲因为看到悉达多的坚决和豪情最终被迫同意了他的出走,还不忘勉励“找到天堂之乐,回来传授给我”。

父亲有此说辞,证明悉达多父亲的觉悟道行并不低,与老年悉达多不相上下,并不像悉达多所讲在家乡无所可学,只是舒适环境下成长的悉达多有太多自大和傲慢。这里有没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少时心高嫌弃家乡急于离开,老时渴望故乡的温暖。至此一别后,悉达多再没回到家乡,父子俩再无见面,悉达多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何时身故。

悉达多就这样辞别了父母,和乔文达离开了家乡去寻找沙门的苦修。

他的苦修是扼杀自己的感官,扼杀痛苦,消灭自己的记忆,逃脱出自我并融于世上万千形态之中,让能感受痛苦的自我化为空无,让自我死灭,抛却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痛苦不能影响他半分,体会一颗空寂心灵的安宁,体会纯粹的思维之境。

他的苦修是在暴烈的日光下,不再感觉到痛苦和干渴;在雨中,不再感到肩膀和双腿僵冷,直到自己的感觉完全寂灭;匍伏在荆棘丛中,刺破皮肤,伤口溃烂,仍僵卧不动,直到刺痛的感觉停息。甚至练习减缓心跳,减少心跳的频率,直到心跳极缓甚至于消失。

可以看出扼杀感受是悉达多的手段,扼杀所有的喜怒哀乐,不被情绪所左右,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完成认识真正的自我。

这是年轻悉达多的思考,他悟道的方式。什么阻碍我,我就扫除哪些障碍,虽然简单粗暴,但这是寻找自我的方式,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寻找自我,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和悉达多一样,惯常选择直接有效的方式达成目的。与其说这本书是在讲悉达多寻找自我的一生,不如说悉达多的经历投射了绝大多数人的影子,书里在写悉达多,也是在写我们每个人,我们都能从悉达多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年轻时候的心高气傲,傲慢又浅薄的鄙视一切,积极上进但又对忤逆于父母,追求真理的豪言壮志和坚毅果敢,为理想远离家乡,为真理肝肠寸断等等。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