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的灵魂的对话(母之囚笼子之宇宙)

《房间》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爱玛·多诺霍的同名原著小说,是一部由著名导演兰纳德·阿伯拉罕森执导,“惊奇队长”布丽·拉尔森主演的剧情片。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被邻居所骗,之后又被囚禁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长达七年之久,在出逃后和儿子一起重新认识社会,再度适应社会的故事。

这部电影于2015年上映后,因其涉及的极端题材而备受关注,并获得了当年多伦多电影节的最高荣誉奖项——人民选择奖。饰演女主角的布丽·拉尔森更是凭借本片中的出色演绎获得2016年第88届奥斯卡影后头衔。

撇开电影残酷的剧情和心酸的对白来看,无论是画面还是故事构成都呈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温馨。影片将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一同携手挣脱禁锢、互相帮助彼此成长的过程处理得温暖动人、催人泪下。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这个温情基调展现在我们眼前,逼仄空间内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充满感情的对话,都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温情脉脉地母子情深。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人物视角、爱与自由三个方面,讲述这部电影如何将狭小的空间与丰富的想象力融合,从而将沉重的故事以一种类似纪录片的写实手法娓娓道来。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我将结合电影中儿子杰克的成长故事,谈谈影片传递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母与子的灵魂的对话(母之囚笼子之宇宙)(1)

01、影片采用罕见的两段式叙述结构,专注讲述母子俩逃脱囚禁躯体的房间和禁锢心灵的房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却蕴含着强有力的戏剧元素,通常以往的电影作者会很自然的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结合常见的三幕剧结构来处理:天真的少女落入阴暗人性的陷阱、在屈辱与恐惧中诞下儿子、最终冒险出逃获得解救与家人团聚。

电影《房间》却放弃了女主遭遇不幸的具体过程,没有像三幕剧那样,具有完整的事件开端、发展、结局的结构整一性,而是前后两段故事各有核心事件,这也正是本片获得成功的独到之处。

第一、母亲眼里的“囚笼”,是儿子眼中的“超现实宇宙”

影片开头,是十平方米房间中破旧景物的特写,伴随温柔舒缓的配乐,响起一个稚嫩童声的诗意独白,当镜头停留在床上的一对母子身上,俨然一副治愈系温情片的调子。

直到五岁的杰克在母亲的怀抱中醒来后,逐一向房间中的桌椅、水池、盆栽、电视机等问候早安,在狭窄的房间里欢呼雀跃,想要成为电视里的屠龙战士冲向太空,想要和出没于房间里的小动物做朋友,想像自己做梦时是否会进入电视机等这些桥段都暗示了杰克从未走出过这个房间的事实。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写到:梦里的场景往往来源于生活中所见所闻。而杰克的梦全是关于房间和电视里的内容,这让原本温情的基调抹上了悬疑的色彩。

在杰克的独白里,我们知道房间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天窗外的天空是外太空。母亲乔伊为了避免儿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刻意为他描绘了一个虚拟而单纯的世界,从而掩藏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不让杰克见到囚禁者老尼克,每当老尼克进入房间,乔伊就让杰克进入衣橱睡觉。

纵然乔伊的处境恶劣到无以复加,但在孩子的面前,她就是杰克的避风港。乔伊没有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深重的悲哀与伤痛强加在年幼的杰克身上,而是引导儿子游走于现实与虚幻的边缘,她既是受害者也是保护者,随时倾听着儿子的喜怒哀乐,但自己心中的痛楚却又无处渲泄,只能藉由儿子的健康成长来进行自我安慰和舒缓。

密闭的小小空间对母子有着不同的意味:对于母亲是冲不出去的囚笼,对于儿子则是永远有母爱陪伴的宇宙。

随着杰克的越来越懂事,乔伊内心充满煎熬,爱和向往自由本就是人的天性,当矛盾上升到极点,她终于决定要让儿子离开这个虚拟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她借由一片飘落在房顶天窗上的树叶,向杰克介绍了房间以外的世界,乔伊经过了层层筹划和多次的尝试,杰克终于带着母亲成功逃出了房间。

母与子的灵魂的对话(母之囚笼子之宇宙)(2)

第二、温馨的家庭房间是回归后修复心灵创伤的另一个空间

影片的后半段同样开始于一个房间,杰克在医院这个公共空间醒来,他小心翼翼赤足走在地板上的画面,暗示他与世界开始了真正的接触。

房间外的世界,不尽如房间中美好。离开医院回到外婆家,这个乔伊长大的家庭空间对于母亲而言已经物是人非。乔伊的父母因当年的失女打击而离异,父亲至今不能正视杰克的存在,渴望回归的家庭变化之大令乔伊难以接受。

如果说那个囚禁母子的房间,对于乔伊是缚住躯体的牢笼,而来到自由世界后,因为焦躁和猜疑,家庭也成了另一个禁锢心灵的牢笼。在此,一个曾“被上帝抛弃”的人如何重新入世,也成了最富有意味的探索人性的标本。

原本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杰克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这份原本专属于她的权利,在受困于囚笼时是赖以生存下去的动力,但在重获自由之后,却被迫要与他人分享。内心明知这对儿子才是最正确的事,但潜意识里却又如同否定自我存在般的难受。

在一次与母亲的争吵之后,乔伊一怒之下决定接受门外聚集的满怀窥视欲的媒体采访,以换取高额的酬金离开家庭。但媒体的发问撕开了她血淋淋的伤口,这个熬过了七年非人生活的母亲却在获救之后选择了自杀。

相对于背负“曾经”的大人重返自由后的不适应,孩童似乎更容易接受新世界。相较之下杰克比母亲更坚强,杰克的问题比较单纯,毕竟他年纪尚小,可以很快转移注意力开始学习新事物,也能顺利地打开心胸去适应这个新世界,在外婆及其男友的帮助下,杰克迅速融入了新生活。

各有侧重的两段式叙述结构的选择,正是源于影片对人性深层的探索和自身风格的需要。本片娴熟而巧妙地运用情感主题,在前后两段之间结成牢固的纽带,使得两部分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母与子的灵魂的对话(母之囚笼子之宇宙)(3)

02、孩童视角的运用,呈现出一个真实却又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世界。

电影《房间》中,有很多镜头都是以五岁男孩杰克的眼睛为视角,呈现出杰克所看到的一切,这也是影片吸引人的地方。

第一、我们所感知的即杰克所感知的,这种戏剧性效果是最为直接即时的。

杰克的声音屏蔽了恐惧,充满了童真。在那个只有母亲作为唯一陪伴者的世界里,床和其他物件都是他的朋友。他一往直前、大刀阔斧的运用他小世界的词汇来创造大宇宙的意义,一针见血且富有冲击性。

杰克眼中的房间,其功能就像一个巨大的子宫,这个空间在许多方面就如同母体的真实延伸,一个完全亲密而充满关爱的有限区域。

故事的高潮和转折点,就是杰克真正来到了外面的世界。逃离是整个故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情景,但是这段情节在电影里面进行了简化,女警官在影片中三言两语就问清楚了这个状况,随后警方就找到了他们被囚禁的地方。

影片的镜头,给了逃跑过程中被包裹在毯子里的杰克很多眼神特写,同时与杰克视角中的母亲来回切换,将杰克的惊恐害怕与妈妈的担心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处逐渐升调的配乐也将观众的心悬到了最高点,大量的特写和孩童视角的切换成功展示了杰克第一次见到新世界的震撼和恐惧,惊险下车后的慢镜头更是让人倍感担心。

影片通过杰克的眼睛,描写和挖掘精神与物质生活的扭曲与不堪。虽然在童真的笔调下,成人世界的阴郁和苦楚也愈发明确和深入,但选择孩童的视角,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隐了现实故事的黑暗、残酷和绝望。

母与子的灵魂的对话(母之囚笼子之宇宙)(4)

第二、贯串于前后两段的情感主题——动人的母子之爱正是通过小杰克的视角表达出来。

从整个影片来看,前半段故事结束时,人物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而后半段故事透过杰克的视角,使前半段成为后半段的背景,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前半段中,母亲对于儿子关于世界的善意欺骗、决心冲出囚笼、说出真相,都从杰克的眼中显示出一个悲剧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而对杰克而言,对母亲的爱是他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处,无论是前半段中即使害怕无奈也装死求救,还是后半段中毅然将长发剪下送给母亲,令人动容地展示了他对母亲的爱。

尤其是母亲掉落的一颗坏牙,他在前半段中向母亲讨要过来,在装死求救时他将母亲这身体的一部分含在嘴里,在后半段母亲因自杀住院后,他握着坏牙睡觉,母子一体的爱,使得故事走向从容而自然。

孩童视角的贯串,使影片自始自终呈现一种纯净无瑕的色调。乔伊和杰克被救之后再次重逢的慢节奏画面,让母子相逢的激动情绪变得很浓烈,深深引起了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即便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观众也能深刻体会到母子相见时的喜悦与感动。

母与子的灵魂的对话(母之囚笼子之宇宙)(5)

03、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温馨的亲情故事,还充满了关于爱与自由的隐喻。

《房间》中那个狭小的空间,对于乔伊是失去自由的地狱,对于杰克却是充满爱的天堂。对孩子来说,只要有爱,哪怕再黑暗也能笼罩上温暖的光辉。

第一、导演将自由解构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人身自由,另一个则是心理自由。

回归自由世界的乔伊发现自己的家庭变故、而好朋友的生活依然好端端的,她感觉自己被忽视与不被爱,认为这个世界欠她一个解释和救赎,致使家庭房间也成了心灵的牢笼。

更令她难以接受的是,媒体对于她在危难处境下为杰克所做的一切竟提出尖锐的质疑,让走出房间的乔伊,一下子看到了房间外的各种不美好。虽然逃离了老尼克的囚笼,获得了人身自由,但乔伊却走进了自己负面情绪包裹下的“房间”,并没获得心理上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感性认知,当观众认为逃脱老尼克魔爪的乔伊从此以后应该一帆风顺、被父母朋友的爱包裹时,导演剔除了这些环节,用冷静的镜头叙述重逢的瞬间,将自由置于身体与心理两个维度去讨论。

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皮科认为:人并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人最宝贵的“自由”,是能够无束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取得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乔伊七年的被禁锢带来了她对人性的质疑,对爱的猜疑,以及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七年之后,乔伊才开始正视这个世界,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

母与子的灵魂的对话(母之囚笼子之宇宙)(6)

第二、影片传递出的价值隐喻——获得自由的方法就是爱

乔伊最终追求的自由不仅是逃离可怕的房间,还有对内心深处奴性的抗争,更有对自己的救赎,那就是重新相信身边人、相信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子杰克的爱起到了关键作用。当他得知母亲想要寻死时,非常的难过,严厉地命令病床上的母亲立刻回到自己身边,坚定不移地说这次得由他来决定两人的行动安排。为了让乔伊重新振作,他主动让外婆剪下他留了五年视为“力量源泉”的长发,送给治疗中的母亲,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母亲。

当乔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杰克道歉:“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杰克却说:“但你是妈妈”。这是全片最令人揪心动容的场景。

影片最后,杰克请求重新回到房间并和房间内的物品一一告别,此刻的“再见”更像是一种借由孩童而完成的新生仪式。正如杰克所说,“当我只有四岁时,我甚至不知道有这个世界,可现在妈妈和我将在这个世界永远生活下去,直到我们死去......但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还在一起”。

乔伊与杰克彼此相依相爱的力量终于让两人真正地走出了房间,迎向更自由的人生。母子俩的心灵伤口都得以修复,生命得以升华,一切都将以崭新的姿态面对,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世人的眼光。正如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猝不及防出现各种突然而至的难题,但因有爱的温情存在,温暖着每一个失意的你我。

母与子的灵魂的对话(母之囚笼子之宇宙)(7)

04、基于小杰克的童年成长故事,谈谈影片传递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电影《房间》中,母亲乔伊被囚禁于一个密闭的空间,只能通过一扇紧闭的玻璃天窗来观察世界。在这样一个被称为“房间”的空间里,她教会儿子杰克带着期待面对每一天。

更重要的是,乔伊让孩子帮助自己成功逃离了房间,并依靠亲人的关爱,重新适应了外面的世界。影片在波澜起伏的情结中所融入的教育观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教育的中心,是为孩子的自我感知启蒙

影片的前半段,也是杰克的启蒙教育期,因为无法真正感知到母亲所说的蓝天与树木,以及真实存在于大千世界里的其他人,于是,乔伊为孩子打造了一个可以理解的想象世界。乔伊告诉儿子,房间是真实的,而天窗外面的世界是虚构的;电视机里的人是用彩色线条塑造的假人,而她和杰克是真实的......

她不仅为孩子构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还带着孩子阅读房间里的书籍,并耐心讲解书中的内容。杰克就是在母亲构建的世界里感知世界的善意和爱,他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而有趣的,他的童年和现实世界中的其他孩子一样,有亲人的陪伴,也有充满童真的自我世界。

影片的后半段,乔伊意识到随着儿子的不断长大,在狭小空间里继续生活只会逐渐走向痛苦的深渊。她尝试多种办法逃离失败后,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继续想新的办法。她先通过落在天窗上的树叶、管道里溜出来的老鼠和电视里的人来向杰克讲述外面的世界。

虽然杰克还是不懂真实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但他已经开始相信母亲说的话,在紧张的逃跑过程中,他牢牢记住了母亲告诉他如何在外面向陌生人求救,如何从卡车上安全跳出去,并最终成功解救出自己和母亲。

影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观众,我们应帮助孩子建立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自我感知,这一感知主要来自于客观世界,而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大多来自于家庭教育,因此,感知能够来自于教育。童年时期的孩子有着最为敏感的内心,自然也就需要家庭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有益。

母与子的灵魂的对话(母之囚笼子之宇宙)(8)

第二、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正确的世界观

影片中的杰克直到五岁才亲眼见到真实世界里的一草一木和其他的人。起初,他抗拒和除母亲之外的人说话,以至于被医生怀疑他在精神上存在某种问题。

幸而杰克身边的人善良又耐心地教他如何与外界沟通,外婆给他讲妈妈小时候的故事,以各种话题积极地与他交流。在家人的关怀下,杰克慢慢打开了心扉,并在母亲入院治疗时说:“她比我更需要力量,我的力量会变成她的力量,这样她就会更坚强”。

电影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母亲是因为善良而被骗,但她对孩子的教育仍是让他相信世界上友善的人居多。无论生活怎么对待我们,我们都应努力帮助孩子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相信这个世界仍然充满善意。

正是亲人正确的教育观念让杰克健康地成长,成功融入到真实的世界中。他并没有被教化成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而是被培养成一个会独立思考的有趣的少年。

当他和母亲一起向房间说再见,即是向过去告别,向新生活靠近。因为所有的遭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无法拒绝,只有坦然接受,这样的生活才会持续充满阳光。

母与子的灵魂的对话(母之囚笼子之宇宙)(9)

第三、教育的关键,是与孩子平等地对话

影片中,乔伊试图告诉孩子,房间之外还有一个真实世界时,遭到了孩子强烈的质疑。一开始她强硬地逼迫孩子接受现实,却只换来孩子的怒吼:“我不相信!”可见,单向地向孩子灌输思想并不能获得预期地效果,反而让母亲身心俱疲。

后来,她转而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选择以房间里的书籍《爱丽丝梦游仙境》作为突破口。她问杰克是否记得爱丽丝掉落洞口所看到的世界?通过这个问题慢慢告诉孩子现实世界里有真正的兔子,而母子俩所处的房间就像爱丽丝看到的梦幻世界。

一个引导式的提问足够促使孩子去思考和想象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乔伊通过和杰克的平等对话、耐心交流,润物细无声地使孩子懂得了应知的道理。

教育从来没有绝对的正确,正如影片中的母亲,最初为孩子塑造的世界也许会给回到现实的孩子带来某种伤害,但教育永远不是单向的,当孩子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时,他会懂得母亲的无奈和对自己的爱。

当乔伊向孩子道歉说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杰克则回赠她一个拥抱,笑着说那也是妈妈。这一幕温情又感人,既是儿子杰克的成长,也是母亲乔伊的释怀。

母与子的灵魂的对话(母之囚笼子之宇宙)(10)

结语:导演用一双温柔的手,为我们编织了一场温馨的梦,传递的不仅是母子之间的温暖亲情,更是面对苦难人生的辛苦执着。

这个世界的模样,或阳光亦或黑暗,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他。没有永远脱离不了的困境,对生活报以希望、乐观和爱,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正以另外一种形式爱护着我们。无论怎样的苦难,请保持信念,努力攀爬,相信自己会迎来被生活困境重击之后的涅槃重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