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8般兵器(被权威误导的十八般兵器)

关于传统的“十八般兵器”,权威的说法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子流星。简单二十个字,将古代兵器基本上都包括在内。

当然,“十八般兵器”是以传承“十八般武艺”为主,因此主要是可以配合套路操演的兵器,不包括弓、弩、盾和飞镖等。

万物相生相克,十八般兵器各有各的功能和用途,其排列顺序是为了读起来顺口,便于记忆,并无厚此薄彼之意。

可能是因为文人不懂武术,武士又少通文墨,所以关于武学的文字记载常有很多错误。古代武学知识大多通过口传心授,文人记载时因为方言、谐音和口误,错误是难免的。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第十四卷拳经,就有很多错误。如“绵张短打”,“短打”可以理解,“绵张”是何意?会不会是“绵掌”的字误,已无从考证。还有“吕红八下”、“二十四弃探马”,都是有问题的。现代权威的武学工作者过度依赖文献资料,自然是以讹传讹。

“十八般兵器”对传统兵器有很好的概括作用,其传承意义十分重要。但是,权威的“十八般兵器”却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我小时候看评书,清楚地记得“十八般兵器”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镰槊棒,拐子流星。两个版本的“十八般兵器”,只有一字之差,就是“镰”变成了“棍”。

揭秘18般兵器(被权威误导的十八般兵器)(1)

镰刀

个人认为,评书版的“十八般兵器”列举更科学。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权威版的“棍”和“棒”是同一种兵器,只是南北方言不同。棍棒并重,不合常理。这就像“猫抓老鼠和耗子”,显然是病句。

其二,“十八般兵器”由五个短句组成,整体上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唯有“镗棍槊棒”读起来拗口。而评书版的“镗镰槊棒”却无此弊病。

其三,“镰”作为一种兵器,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代表意义。“十八般兵器”少了“镰”,就会残缺不全。

其四,权威版的“十八般兵器”显然源于评书版,只是改了一个字而已。只是这一改,如狗尾续貂。

总的来说,权威版的“十八般兵器”是错误的。而评书版的“十八般兵器”经得起推敲,既无重复,又无遗漏。如“枪”和“矛”,功能和形制相同,故以“枪”代“矛”。“棍”、“棒”、“杆”名虽异,实为一物,故以“棒”代之。“镰”类似于“戈”,且优化了“割”的功能,故有“镰”则无需“戈”。有些兵器形制相似,但功能却不同,故不能彼此替代。如斧钺、钩镰、叉镗、枪槊、鞭锏等,各有妙用。

就是因为“权威”二字,这么明显的错误竟然可以广泛传播。如今,这个错误已经刻印在中学生的体育课本上了。我虽人微言轻,却执意拔乱反正,就是为了避免误人子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