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散文诗句(诗人们的重阳节)

诗词中的重阳节,比较传统的视角是,悲秋、登高、怀人。和重阳节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茱萸、菊花、饮酒。但唐诗宋词源远流长,总有一些诗词是打破常规的。

重阳节诗词不止是悲秋、悲伤,也有豁达之作。唐代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就表达了这样一种心情: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重阳节散文诗句(诗人们的重阳节)(1)

与客携壶上翠微,菊花须插满头归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今天正是九月初九,约了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如今正逢重阳佳节,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此诗看似旷达不羁,而实内含不平;因此尽管消极颓唐,而实际却不无不甘落拓消沉之意;真是“万般滋味在心头”。

九九重阳,内地诗人往往是登高、饮酒、赏菊;但边塞则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边塞诗人笔下的重阳,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唐代诗人王缙在《九日作》中写到: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重阳节散文诗句(诗人们的重阳节)(2)

不知能有菊花无

诗人身处边外的荒凉之地,八月就已经严寒霜露侵蚀,草木枯萎,一派凄凉萧瑟的景象中倍感在外飘零的凄凉。在重阳登高的日子里,还不知道饮酒的时候,能否欣赏到应景的菊花。

边塞诗,不变的主题就是悲壮、宏大,还有思乡。

思乡的感情在哪里都是存在的,只要你背井离乡。南北朝诗人江总在《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写到: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重阳节散文诗句(诗人们的重阳节)(3)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的最后一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紧扣重阳节的节花-菊花,是否有王维的“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感觉?

重阳之节,身在异乡的诗人,本来就有悲秋、思乡之情,但更为凄惨的是,还要送别,这会是怎么一个感觉?初唐四杰之王勃在《蜀中九日》中就描写了这种场景: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节散文诗句(诗人们的重阳节)(4)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九月初九,本来就已经思乡了,更何况又经历朋友的离别,则更加悲从中来,乡愁变得更加强烈了。

在很多时候,思乡算不得什么,理想破灭才是深渊。那么,经历理想破灭的南宋诗人文天祥是怎样过重阳的呢?他在《重阳》中写到:

江南秋色满梧桐,回首青山万事空。

怕见镜中新白发,长将破帽裹西风。

重阳节散文诗句(诗人们的重阳节)(5)

江南秋色满梧桐

唉!诗人已经是无心过重阳了,只有“回首青山万事空”,只有“怕见镜中新白发”,整个诗里没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什么事了。最后一句,“长将破帽裹西风”,破帽,极言诗人之潦倒、末路穷途;西风,则对应从西北而来的蒙古铁骑。

整个一首诗,将诗人的悲哀、潦倒、幻灭和即将到达的危险,一一表达清楚了。

最后需要介绍的是婉约派词人的一首词作,它一反词人婉约的特点,把重阳写得特别的反常。这就是小晏的《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

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

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重阳节散文诗句(诗人们的重阳节)(6)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

“悲秋不到心”,这句很有意思,“秋到心”,则合成一个“愁”字,既然秋不到心,则是没有愁。凤城指的是旧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引凤降于京城,称丹凤城。后遂称京都为凤城。“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柳叶落是愁眉淡了,黄花开是笑靥深了。

整首词,描写了歌舞酒筵的豪华享乐气氛,简直把重阳写成了一个欢乐的节日。这是为什么呢?宋代学者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蔡京重九、冬至日遣客求长短句,欣然两为作《鹧鸪天》”。原来,“九日悲秋不到心”,别人都悲秋,那是因为很多不如意,你蔡京位极人臣,百事顺遂,悲秋怎会到你的心上:“绮罗丛里胜登临”,别人都去登高以避灾祈福,你蔡京大富大贵,哪里用得着这一套,偎红倚翠,饮酒享乐就是了。

这当然是对权贵的讽刺,而且不留痕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