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1)

【作者简介】张会养,临渭作协的会员,热爱文学,酷爱诗歌,用文字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用诗歌陪伴着退休生活!《渭南热点》《渭南文坛》《渭南长寿塬同乡会》特约作者。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2)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3)

丧葬的习俗,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礼议之一,也是人类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民间。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丧葬习俗。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4)

在我的家乡长寿塬 ,年逾60的老人,儿女们便开始购备殓衣、寿枋。 若遇到年内有润月,做殓衣、请阴阳先生择墓地固墓的人家甚多。传说:在润月做这些,一是能为老人祈寿,二是能让后代人丁兴旺。棺木一般以柏、松为料,内外用漆油。人们讲究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一般用绸子做,“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带毛做的,据说怕老人故去后来世会转生为兽类。一般备殓衣五至七件,无论男女得备一件红色的被子,据说能让后辈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5)

老人一旦咽气,先请邻居给老人整容、穿衣、蒙面,抬置地上。 家乡人若是老人过世不说死了,一般都是说“老了”、“咽气了”、“走了”。在老人刚刚咽气则不能大声嚎哭,据说会让老人心生留恋,心生悲伤,走时带着泪水,无法安宁。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6)

在没有电子通信的岁月,只要听到谁家有老人老了,全村男人们则忙着为故人向所有的亲戚朋友报丧,无论男女第一家报丧的肯定是舅舅家 , 因为长寿塬有习俗:故去的老人入殓时一手必须拿着舅家的馍 ;一手拿着手帕里面裹着钱;拿馍是为故去的老人带点干粮怕到阴间会饿着,拿钱是为故去的老人带去阴间的卖路钱。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7)

等村人报完丧,亲戚朋友都赶来见亲人最后一面,来时每家都会带一沓烧纸。 等亲人入棺后 ,点一盏灯,儿女们身穿白带孝,焚纸哭泣,称为“烧到头纸”。 入殓完毕,门外挂纸撮,门旁立丧牌,上注死者生死时辰,孝子姓氏。随后,将棺柩放在灵堂, 围孝帘,挂魂幡,立铭旌,祭饭菜。 孝子守灵,通霄不眠,俗称“坐草”。三天后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妪和亲戚朋友,则络绎不绝前来吊丧,这时老人的女儿们是不能离开灵堂,要陪着吊丧人群一起哭灵,等到晚上再将棺材四周用麻纸封住。若是遇到腊月二十七、八,家中有人故去,必须得等到正月初五,俗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过了破五才能动土、打墓下葬 。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8)

老人入殓后,得请阴阳先生择墓地,再看个下葬过事的好日子。 一般都是农历逢三、六、九为好日子,择好墓地,看好日子,这时村里有威望的长辈正派上用场,一般称这些人为“总管”。遇到没有提前固好墓地的主家,总管会找来四个年轻力壮的男劳力,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动土打墓。忙完这些总管找来一张白纸在上面写着村里过事帮忙的男女名字,分工明确,各尽其责。接着总管和主家商量着过大事还是过小事,根据主家的意思,总管会请八口乐人或六口乐人,或喊来县剧团唱大戏,或叫来华县皮影戏。现在人们条件好了,乐人的队伍也浩浩荡荡,不是带着戏班,便是带着流行歌队。 在我的家乡,若是老人过了八十岁,常言道:“八十老,笑着埋”,俗称过了八十岁走了的老人为喜丧,老人能长寿儿女们已经尽孝了,丧事肯定办的越热闹越好。 以前若是老丧大多数过了“头七”后才可下葬,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出门在外打工去了,只有谁家过事才回家,主家也不愿耽搁大家时间,没有特殊原因,一般都是四到五天就下葬。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9)

若是年轻人在外头故去,尸体是不能进村,且下葬当天必须得杀个大红公鸡,由亲人拿着走在棺材前面说是为故人引魂。

丧事一般都是十二点开始起事,起事前先吃午饭,以前过丧事主家设的席都是我们长寿塬最有名的豆腐席,外加几个凉菜。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鸡、鸭、鱼、虾应有尽有,无论席口是什么档次,但必须在开席前先开启为故人“献饭”礼议,男孝子们围在灵堂前,先为故人献洗漱用品,再献菜肴,无论是洗漱用品还是菜肴,必须用双手捧着在胸前转三圈。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10)

吃完饭男孝子们随着乐人和村里帮忙的人一起迎饭 , 迎饭更是有讲究,故人若是男姓的则先迎外甥、外甥女,若是女姓则先迎娘家的侄儿、侄女,迎饭时唱大戏在村口迎饭桌旁尽情的唱着。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11)

迎完饭,乐人开路女儿和儿媳们开始扫墓,孝女们每人手里都拿着扫墓的用貝,或提水壶,或提着笼子里面放点几粒麦子,或拿扫帚和簸箕,进入墓地扫墓的孝女们手里忙活着,眼里流着泪水,嘴里念叨着“一扫金、二扫银、三扫后代出官人…… ”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12)

扫完墓男孝子们随乐人开始请灵, 手拿引魂幡,端饭盘,提着马灯或手电去祖坟“引魂”,女孝子们在门前等候请灵的男孝子们一走进门口便开始哭灵,哭灵的人边说边哭,嘴里诉说着亲人所受的苦和走过的艰难,辛辛苦苦将儿女抚养长大,还没有好好享福就这样走了, 哭灵的人哭的越恓惶 ,念叨得越美越显得是孝子。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13)

下葬头天晚上,主家门口摆着龙杠,龙扛四周都是十二孝子的画面, 前头摆着白色的蜡烛、香及各种糕点和水果,所有的主孝子不能睡觉得守孝一晚上,灵前和棺材上的灯不能灭,若是老丧村里那些爱打麻将的男人们,打着麻将陪着主家守孝到天亮,越是这样越显得主家为人处事好,在村里威望高。请剧团唱大戏或华县皮影的主家,这正是显摆的时侯,主家端着放满水果或糕点的盘子 ,给台上的演员和台下乡亲们不停的发着,这样更显得主家财大气粗,一般唱到十二点就结束。以前有主家唱到天亮,现在农村人生活条件也好了,电视、电脑、手机已普及,爱看戏的长者随时都能欣赏到名角演戏。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14)

下葬当天,长寿塬习俗必须赶太阳没出来前要下葬,一般都是五点左右开始起灵, 村里的男人们早已等候在主家门前,主家切好“献拱”馍片,放在门前的桌子上,习俗是不空心送故人上路,主人拿着烟不停的给前来埋人的村民发着。无论主家过的事大或小,男人们埋完人后都不去主家坐席,这是千年的规矩。长寿塬人淳朴善良 ,遇到埋人哪怕两家有再大的冤仇,下葬当天都得去加入埋人的队伍,常言道“死者为大”。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15)

吃完馍片男人们先将棺材抬到家门口龙扛上,总管发话给所有的主孝子们戴孝布,女主人的娘家人给主人及孩子们身上挂孝钱,舅家给孝子披红,感激孝子对亲人生前所尽的孝心。戴完孝布、挂完孝钱、披完红,开始送故人上路。 村人起灵,孝子扯纤,孝女扶棺,家家户户门前烧火送故人上路,祈求故人一路走好。 鼓乐开路,缓缓而行。一边走,一边向路边扔撒纸钱,遇十字路口由大儿子或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儿子摔纸盆 ,摔纸盆必须得用力摔破,习俗纸盆不能摔二次。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16)

进入墓地唱大戏吼着什么《三娘教子》《祭灵》等,埋人的村民开始下棺,棺柩入穴后,村人填埋拥冢,孝子行礼,焚纸致祭。 下葬后连着三个晚上,男主孝子要到坟地培土圆墓、用麦草烧火,俗称为故去的亲人“打怕怕”,孝子在坟茔烧着火,嘴里还得念叨着“打、打、打怕怕……我大或我妈的新房在这哒……”手持麦草火必须得转够三圈,打怕怕得连着打三个晚上。 从死之日,以七计数称为“头七”、 “二七”、“三七”……直至“终七”。 若是逢出七遇到初七、十七、二十七者,得给路上插小白旗旗。每逢七日,孝子们要到坟地请灵。等七到尽“百日”、“周年”、“三年”亲友都来祭奠。 若是家有老人故去,三年守孝其间门前不能贴红色对联。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17)

无论岁月怎样变迁,不管过什么事都可以从简,唯独丧葬的习俗不能改变,这是世人对故去的亲人的一种尊重, 长寿塬人一代一代的传承着几百年的丧葬习俗。

关中葬礼风俗移灵(长寿塬习俗)(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