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系就业问题(家人希望学生物)

生物系就业问题(家人希望学生物)(1)

先给出一个我个人的结论:生命科学的知识一定要学,生命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前途光明的产业赛道,但是生命科学的专业却不一定要读。

只要你对生命科学的问题有关注和兴趣,很多不同的专业背景可能都能在生命科学领域找到发光的舞台。

为什么"生命科学的知识一定要学"?这是因为生命科学在所有学科当中,可能是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最多交集、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最深影响的一门。在那些常见的大学专业里,可能只有经济学能产生类似的影响力。

更具体的说,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主流科学论文和科学新闻里面可能有一半都和生命科学相关。如果你不懂点生命科学,很多时候可能新闻的标题都看不懂。其实看不懂倒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还很容易被误导。你不妨问问自己,你已经多少次在新闻上看到科学家做出了什么关键发现,已经快要攻克癌症了?你又有多少次在自媒体里看到各种激动人心的生命科学突破,从长生不老到脑机联网,从什么食物吃了抗癌到哪些东西千万不能碰,但是完全无法分辨真假了?

生物系就业问题(家人希望学生物)(2)

还有,人类关于疾病的知识正在越来越深刻的与生命科学相结合,我们固然可以吧所有问题放心的交给医生,但是我们也肯定会因此失去对生命的掌控感。拿癌症做例子,哪怕就是10几20年前,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无非就是哪里长了个肿瘤,多大,早期还是晚期,然后手术化疗。一般人还是可能基本理解的。到今天,很多时候医生们会用各种非常复杂的生命科学技术来做更精细的诊断,肿瘤是什么细胞、什么基因突变引起的,有没有对应的靶向药物,对免疫治疗反应如何,什么时候该考虑换药。今天的癌症诊断报告,一般人可能还真的读不懂。

而在更长远的尺度上说,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改造其实还刚刚开始,也许只需要20-30年,生命科学将会成为类似于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的人类世界基础设施。

在我们这代人有生之年,我相信我们会看到很多科幻的场景真的发生。科学的管理生活方式,用手机APP定制每天的食谱和运动,让我们轻轻松松避免得病,长命百岁?肯定会实现。通过检测基因预测自己的健康状况、疾病风险、甚至是人格特质?肯定会实现。通过修改基因让自己的孩子不得某些疾病?很可能会实现。通过芯片让我们的大脑更强大?有可能会开始做到。

再说第二句,"生命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前途光明的产业赛道"。之所以要讲讲这个,是因为不少人对生命科学的职业发展有很多疑惑。在知乎上,"生化环材"是著名的四大劝退专业(生物,化学,环境,材料),收入低工作差没前途。客观的说,相比计算机、电子、金融等等这些在过去这些年明显收入更高、前途更好的职业方向,生命科学的职业发展是有不少问题。

训练时间特别的长:很多相关工作都需要博士乃至博士后训练,也就意味着可能你需要到30岁以后才能真正进入职场;

生物系就业问题(家人希望学生物)(3)

收入水平相对确实很低:很多时候博士博士后也就拿两三千块的生活补贴,就是工作了起薪大概率也很难过万;

就业机会也不算多:长期以来国内特别缺乏真正需要生命科学训练的专业人才,以至于很多毕业生都去做了类似试剂销售之类的低端工作,毕业就转行的更是大把大把。

拿我自己身边的朋友经历做个例子吧。2005年从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同级有差不多100个同学。毕业后有差不多1半的同学出国读博士,另一半留在国内读博士,真正直接工作的人并不多。现在毕业15年了,还仍然有不少同学仍然在博士后训练阶段,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的职业路径。而更多的同学早已转行,做的工作和生命科学毫无关系,比如说媒体、比如说影视编导、比如说二级市场基金经理、比如说咨询公司顾问。

收入水平这儿就不谈了,但是可以很明确的说,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的毕业生,甚至很多是高考状元、奥赛金牌,但我们的平均收入水平可能还比不上互联网公司最普通的码农。

但是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件事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生命科学作为职业和产业赛道的春天其实已经到来。之所以会和很多人的观感产生矛盾,套用一句话说,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如果你查查国家的各种产业发展政策,比如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你会看到无论提法怎么改变,生物医药都是必然会出现的战略性产业之一。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卫键委等职能机构的强力改革也为在中国做创新药物研究、生物技术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

资本自然也早就看到了机会。特别是在近些年,赚快钱的行业——从房地产到互联网——都在逐渐放缓和饱和,大量的资本已经在进入生命科学相关产业。你可能注意到了,科创板第一支股票就是生物医药公司微芯生物,而在一级市场,各种投资和并购更是每天都在发生。实际上因为这方面我们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产品,在中国往往能拿到高得多的投资和估值。这也反过来吸引了大量的海归专业人士回国创业。在北京亦庄、在上海张江、在杭州苏州深圳,生物技术公司的数量在快速增长。

生物系就业问题(家人希望学生物)(4)

所以在我看来,从职业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门,生命科学正在进入春天。也许仍然刚刚乍暖还寒时候,但是距离山花烂漫已经没有多远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进入的行业。

但我要强调第三句话,"生命科学专业不一定要读"。因为今天大多数大学和研究机构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系统,其实根本就不足以培养真正具备生命科学知识和思维方式、能够在生命科学产业当中发挥作用的学生。生命科学教育的结果是让学生记住了一堆琐碎细节,但却没有太多可推广、可应用、可迁移的能力。

这样一来,结果就是虽然生命科学很重要,生命科学机会很多,但是很多时候却往往是来自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学,计算机,化学,心理学,大数据科学,工程学……)跨界进入生命科学问题,做出了最重要的工作。而对于真正生命科学科班出身的人来说,如果他们找到能够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当然很好,但是如果对生命科学失去兴趣,那么因为自身能力主要局限在生命科学的很多琐碎细节信息上,不具备跨行业的迁移性,将会很难在其他行业顺利就业,这样反而会反过来降低生命科学专业毕业生的议价能力。

#职业规划# #有话职说# #职场# #大学专业如何选##专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