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需要怎么做(怎么看待标准化)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必删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技以及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们逐渐适应用一种统一的,数据化、规则化的语言来规范我们的一切活动、描述我们的世界,甚至我们也渐渐用这种方式来思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标准化需要怎么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标准化需要怎么做(怎么看待标准化)

标准化需要怎么做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技以及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们逐渐适应用一种统一的,数据化、规则化的语言来规范我们的一切活动、描述我们的世界,甚至我们也渐渐用这种方式来思考。

起初,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当中,其目的是规范生产中的重复性劳动,使得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相同产品生产能达到同样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这其中也包含了成本降低和规模效应的附加好处。后来这种方式逐渐拓展到生活、学习、管理等各个方面,甚至连考试都一定有“标准答案”。标准化逐渐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一、标准化的内涵是什么?

标准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是必不可少的,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我们的产品生产、物资交换、商品和服务贸易,如果没有标准化根本都不可能在太大的范围内进行,更别谈跨国贸易、国际贸易。就以工业产品为例,试想如果没有标准化,大家的产品外观、功能、技术参数全都不一致,你产的不是我要的,我要的你产不了,大规模的生产和交换根本就不可能实现。那标准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1.“标准化”中的标准是最大限度上的客观标准(通常是数量化或者数字化的标准),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的主观影响,使产品的生产流程、工艺环节、技术性能参数、合格率、成本控制等达到统一、可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和规模效应。

2.标准化的实施依赖于社会化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小到具体的个人,大到公司、机构、组织乃至国家,从经济角度而言,最优的选择是只从事(生产)自己在商品、产品、服务或者某项活动中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部分或者是环节,中间通过协作、交换、贸易,最终通过“优势互补”完成产品或者活动。标准化在整个协作、交换和贸易的过程中起到统一接口标准的关键作用,使得产品、服务或者活动的衔接能做到无缝和高效。

3.标准化依赖于“物理切割”。就商品生产而言,基于前述的社会化分工,标准化意味着需要对商品生产的整个流程作物理上的切割,这种切割通常需要与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最优相匹配。在商品社会中,比较典型的现象是,通常一件商品从原材料开采(采摘)、中间品加工生产、最终产品的组合、组装是由几个甚至很多个不同的厂商、机构或者组织完成的,这也是工业生产与传统的手工业或者说农耕文明在产品生产上最大的不同。

标准化的“物理切割”,其前提在于被切割的对象(产品生产或者其他社会活动)具备多环节特征,且每一环节之间的物理边界相对清晰。

如今标准化的这种“物理视角”被推而广之,运用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受教育时,被切割为小学、中学、大学;就医时,我们的身体被分为五官科、内科、耳鼻喉科、脑科等。

4.标准化背后的“因果论”。中国传统谚语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类惯于探寻事务背后的因果关系,把导致事务结果的原因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经验,记录和传承,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其中一种模式。从标准化而言,这种因果论在产品生产中的逻辑在于,用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技术规范、同样的生产线和生产流程,应当得到同样的产品(包括外观、质量和技术参数)。

二、标准化存在什么问题?

1.标准化意味着流程环节增多、链条加长。虽然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只要社会分工合理,这个问题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这种分工往往是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不可替代,所以这同时也意味着控制风险的增加,一旦某个环节、某段链条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商品生产的迟滞甚至组织的垮塌、工厂的倒闭。

2.标准化的模式被运用于商品或者服务当中既算有些问题,但总体而言还是利大于弊。但其被运用于除此之外的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则弊端往往更为突出。

如前所述,标准化背后有“因果论”的逻辑,在商品生产领域,这种因果关系往往是单因一果或者多因一果,因果关系清楚明了,不确定性因素较少,但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这种因果关系往往更具复杂性,存在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的情况,甚至有些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也还有待样本量的积累及甄别,再加上某些情况下其中还会夹杂偶然性因素。这就使得标准化在这些非生产领域的运用呈现出更多的弊端来。

3.标准化与差异性(多样性)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准化意味着要抹杀或者忽略差异性(多样性)。标准化除了要避免归因谬误,同时还因其所要求的外观、规格、技术参数、流程的统一,必然要消灭差异性和多样性,因为在生产领域,差异性就意味着产品同一性和合格率的低下,其不经济也不可持续。

但这种思维模式被带入其他领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在文化和审美相关的领域。这些领域天然的要求差异性、多样性,这与标准化的要求是天然矛盾的。我们一定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就是全国各地的大城市,其建筑风格基本相似,远看的话根本无法作区分,这就是标准化造成的审美同一化带来的问题。

此外在具备环节特征的非生产领域的社会活动中,往往各环节之间缺乏物理边界或者物理边界不清晰,其边界往往更具无形或者主观性的特点,在这些社会活动中运用所谓的标准化,往往会因为边界模糊带来权责不清、纠纷扯皮的问题,从而影响效率。

三、怎么办?

1.标准化的使用范围应当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在非生产领域,标准化的使用应当少提倡,在可用的领域其使用也应当慎之又慎。

2.纠正标准化在非生产领域的过度使用。关键在于改变人的思维模式,抓手在于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地逐步回归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教育应当重“育”而不是“教”,育在于引导,而不是强制和灌输。就像种花,你要做的只是给种子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必要时除一除病虫害,剩下的怎样发芽、怎样开花,都交给花自己。

3.鼓励多样化和差异性。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工业文明往大了说只是人类文明中的一小部分,人类文明的美和生命力正在于其差异性和多样化。我们应当给予差异性和多样化更多的包容、理解和支持、鼓励,哪怕在工业生产领域,我们也应当适当的鼓励非标准化的产品,比如那些承载非遗价值的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