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世界性(庄祖鲲契合与转化)

【书摘】《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宗教与文化更新

基督教的世界性(庄祖鲲契合与转化)(1)

《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庄祖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

·正文约2000字;

·编录:杨原平。

---

第一章

绪论——宗教与文化更新

p1

当时代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重要的转折点。不仅中国文化面临挑战,事实上,全世界的文化都在进行全面的反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固然有些是我们中国社会独有的问题(譬如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包袱),但有很多问题则是全球性的,例如都市化和工业化所造成的社会的、环保的、家庭的、教育的种种问题。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由于时空和环境的因素,中国在这个关键性的时刻,感受到的“文化危机感”,似乎特别的沉重,也特别的紧急。因此文化问题是目前海内外中国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1980年代,中国大陆有所谓的“文化热”,许多人热烈地讨论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及何去何从,其热烈的程度,可能是五四运动以来所绝无仅有。

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可能是有关“大国崛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曾思考过:在大国崛起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精神文明支撑着这些大国?或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期望将来中国也能崛起,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更新与再造?

P2

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国内海外,从未像现在这样同心协力地来全面展开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与改革。①再加上东亚经济的发展,引起西方国家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东亚文化之关注与兴趣。正如汤一介所说的,“中国文化更新”已成为全球多元文化体系中一个格外令人瞩目的现象。②

但是当谈到“文化更新”的问题时,我们很容易马上由哲学的角度来探索,很少人会想到由宗教的角度来思考。北大的张志刚在《当代宗教——文化研究的逻辑与问题》一文中,③以文化历史哲学家道森(Christopher Dawson)、神学家田立克(Paul Tillich),和历史学家汤因比(Amold J. Toynbee)为例,指出宗教研究在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性。道森深信“宗教是历史的钥匙”,他认为过去的学者往往轻视或低估了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他相信“凡在文化上富有生气的社会必有一种宗教,而这种宗教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社会的文化形式。那么有关社会发展的全部问题,便必须由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着眼,来重新加以研讨了。”④

有“当代西方神学界的康德”之誉的田立克,致力于“文化神学”的研究。他认为宗教所探究的,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底层,也就是他所谓的“终极关怀”。他指出,文化活动与宗教信仰,事实上都根植于终极关怀的经验,而且“作为终极关怀的宗教,是赋予文化以意义的本体,而文化则是宗教基本关怀之自我表达的总和。简而言之,宗教是文化的本体,文化是宗教的形式。”⑤

汤因比是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他长达十二卷的《历史研究》就是以宗教的文化功能,来解释各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弱、解体的一般规律。他认为文明社会的结构主要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面所组成,其中“文化”乃是文明社会的精髓。“文化”是某一个文明社会特有的精神活动,而此精神活动的标志乃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价值体系”。因此他指出,真正使各个文明得以形成与发展的生机泉源,乃是宗教信仰。⑥

张志刚指出,这三位当代的学术泰斗,均以一种新的方法论来探讨人类文明的问题,(p3)也就是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推至首要地位,作为整个解释过程的基本关系。⑦他们三人都是因西方文化的危机而展开他们的研究的。所谓“西方文化的危机”,是指二十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得西方人的心灵有极大的转变:由乐观到悲观,从自信到焦虑,从崇拜科学到怀疑科学,从高举理性到审视理性。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的名著《西方的没落》,清楚地描绘出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化危机的景况。汤因比等人,就是尝试对西方文化的危机予以再思,并提出他们的响应。

P3

毋庸置疑,今天中国社会也正面临极大的危机。我们的挑战不仅是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我们最大的挑战乃是文化层面的。因此,当代宗教——文化的研究对我们深具意义,因为这是从一个新的、全方位的角度来探索“文化危机”这个问题,这也是以往中国学者较少涉及的方法。

本书就是尝试以“宗教与文化会通”的角度,来研究当代中国文化之更新的问题。如众所周知的,佛教之于中国与基督教之于西方世界,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也都在某个程度上改造、重塑了原有的传统文化,而且如今还是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本书的第二章、第三章就是由历史的回顾,来检视佛教、基督教分别与中国及欧洲文化会通之过程及结果。这些历史可以成为我们今日探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时的借鉴。

本书第四章乃是以基督教宣教学的角度来看宗教与文化会通的种种问题。宣教学是结合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神学的一门新科学,在中国知识分子中较少人涉猎,但是对于超越文化之沟通,以及宗教“处境化”的应用,都是别有见地的。因此特别介绍其方法论及重要观点,作为探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之理论依据。

本书第五章则探讨中国文化之危机与文化更新问题。关于中国文化之危机,港台、大陆与海外的中国学者看法很分歧,但都认为中国文化需要被更新。P4而林毓生所提的“创造的转化”,是其中最广受讨论的更新之路,所以在此加以评价。第六章则探讨中国文化与基督教会通之过去与未来,并尝试列举一些两者交会之点,作为未来会通的焦点。

注释:

①许志伟、陈荣毅:《从三一神学突破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国文化更新的神学思考纲要之一》,载《维真学刊》(1994年第2期),2页。

②汤一介:《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书院演讲录第一集》(北京三联书店,1988),4页。

③张志刚:《当代宗教——文化研究的逻辑与问题:对二十世纪文化的一种批判思路》,载《维真学刊》(1996年第一期),41-52页。

④Christopher Dawson,Progress and Religion(New York,1929).引自张志刚上文,42页。

⑤Paul Tillich,Theology of Culture(0xford,1959),42页。

⑥引自张志刚:《当代宗教——文化研究的逻辑与问题》,43页。

⑦同上,43页。

基督教的世界性(庄祖鲲契合与转化)(2)

作者简介

庄祖鲲博士系福建省晋江县人,出生于台湾台北市。庄博士原来从事化工专业,曾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化工博士学位,并在工业界及国家级科研单位工作15年之久。1990年庄博士因为对中国文化及道德问题之关注,乃再度赴美深造,于1995年获得三一国际大学之文化学博士学位。庄博士现居美国麻州波士顿,从事教学、研究及写作的工作,经常在美国、加拿大各地,及中国、东南亚地区讲学。

序言

庄祖鲲博士的学术与职业生涯很不寻常。他是多年在从事工业技术操作和深层的研究之后,才正式进修神学和文化学的。过去十多年来,他除了全职参与教会的牧养与教导工作之外,还特别对中国知识分子在真理上的追求与探索深表关怀。

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对话?既有思想的层面,也有个体的深切领悟。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道德之重重危机,可说是促使他书写《契合与转化》这部著作的主因。他尝试提出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且深信这是一个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空前”的良机。

我诚恳地推荐这部富有创见的著作给所有关注中国“精神文明”的朋友们。

中国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钟志邦 博士

目录

序言

第一章:绪论——宗教与文化更新/1

第二章: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5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6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本色化的过程与结果/18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8

小结/33

第三章:基督教与欧洲文化的会通/39

第一节 基督教在欧洲的发展/40

第二节 希腊、罗马文化对基督教的影响/61

第三节 基督教对欧洲文化的贡献/66

小结/69

第四章:宗教与文化的会通——基督教宣教学的反思/75

第一节 宗教与文化的相互关系/76

第二节 宗教在文化中的沟通与传达/83

第三节 宗教在不同文化中“处境化"”的探讨/90

小结/98

第五章:中国文化更新的思考/103

第一节 当前中国文化的危机与转机/104

第二节 中国文化更新之路—“创造的转化”/117

第三节 从基督教观点看“文化更新”/128

小结/130

第六章: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的回顾与展望/136

第一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的回顾/137

第二节 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146

第三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的展望/158

小结/169

主要参考书目/176

基督教的世界性(庄祖鲲契合与转化)(3)

庄祖鲲博士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对话,既有思想的层面,也有个体的深切领悟。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道德之重重危机,可说是促使他书写《契合与转化》这部著作的主因。他尝试提出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且深信这是一个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空前”的良机。

我诚恳地推荐这部富有创见的著作给所有关注中国“精神文明”的朋友们。

—— 钟志邦博士

中国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难道 神只是犹太人的 神吗?不也是外族人的 神吗?是的,他也是外族人的 神。(罗马书 3:29 新译本)

Or is God the God of Jews only? Is he not the God of Gentiles too? Yes, of Gentiles too, (Romans 3:29 NIV)

IN CHRIS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