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吹捧杨贵妃的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

封建时代的文人墨客有很多,他们各个感情丰富,性格豪放,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谈到这群人身上的共同点,每个人都能敏锐地发现美好事物,并且热爱它歌颂它赞美它,最终呈现于纸上,供世人观阅。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即“诗仙”李白。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的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1)

仔细探究李白的一生,可谓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蜀道难》、《将进酒》等等,直到现在人们都记忆犹新。

但你很难想象,一个骨子里这般狂傲至极的人,还会使出“拍马屁”的技能。

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吸引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注意,并很快得到重用。作为皇帝眼皮子底下的“红人”,李白有幸见到了皇帝的宠妃杨玉环。

想要活命和高升,咱不得巴结好人家吗?除了夸唯一能做的,还是夸。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的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2)

后来有一次李白大醉,趁着酒意写下一首28字的肉麻情诗,全诗彻头彻尾都在吹捧杨贵妃,将她的展现到淋漓尽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开篇两句人尽皆知。

李白“做官梦”

最初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相信。

一向豪放的李白,怎么可能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举动?更何况自己还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经典之句,这未免……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的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3)

回顾李白一生,他也有过献赋谋仕的经历,毕竟人都习惯于在理想状态下生活,在当时那个社会谁不想步入仕途?

有了梦想就要去实现,在常人看来,凭借李白自身的才华,一个科举考试并不算什么

世间万物祸福相兮,给予了李白一身才华,却不给予他参加科举的机会。

封建时代对商人们极不友好,唐朝时期更是定下了规矩:商人之子不可以参加科考,李白出生在商人家庭,只得丧失报考的机会。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的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4)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另一条路。思来想去,李白决定通过“献赋”吸引在朝皇帝的目光。

当时李白已经红遍大江南北,潇洒、豁达和狂放的性格,无数人都对他投来了崇拜的眼光,放到现在绝对是个“人气王”。

天下的才子多了,如何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野心和梦想,那就只有“拍马屁”。

接下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明堂赋》、《大猎赋》等诗词,很多人发现这并不是熟悉的李白,但这也是一种无奈。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的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5)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玄宗的召见,当朝被任命为翰林待诏”。

从表面上看,这是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的职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专门拍皇上马屁的。

出行打猎也好,外出游玩也罢,只要是有作诗的氛围,你必须当即助兴,引得皇帝和爱妃的欢心

不过咱说实话,这种“活”算不上什么好差事。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的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6)

在皇帝眼皮子下活跃,人家高兴时会对自己进行赏赐,万一惹得人家不高兴呢?必然不会给自己二次生还的机会。

写诗“讨”欢心

正式得到任命后,李白一直都跟随在二位旁边,每天都是吟诗作赋

后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河南赏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加上饮下美酒后的微醉之意,可谓再“美”不过。

这种场合下,必然要作诗一首,可李隆基肚子里干干净净,半个字都蹦不出来。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的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7)

随即托人找来了李白,后者正在和友人饮酒,圣令在即自己不得不放下酒杯,前往牡丹之地为皇上助兴。

即兴创作确实有些困难,但在李白跟前这不算什么,更何况自己还有些醉意,随后三首《清平调》横空出世。

至于文学水平在什么程度,诸位看第一首便可知晓。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简短28个字,看起来虽然有些肉麻,但把杨玉环夸得找不着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的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8)

特别是前两句,直到现在人们都有流传,可谓人尽皆知。

字面意思理解,天上的云朵想变成你的衣服,低下的花朵想变成你的容貌,你就是下凡的天子和女神。

佩服,确实佩服,真不愧是诗仙李白,连拍马屁的诗都能让人沉醉其中。

本以为等待他的将会是仕途的高升,谁曾想在接下来作诗时,因为脱靴不幸得罪了高力士,双方就这样结下了梁子。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的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9)

后者位高权重,在朝廷上无人能撼动,唯一能做的只有巴结他

想要让李白回到原点,只需要在李隆基身边打点“小报告”,最终只得被赶出长安城。

笑侃人世间

说到底,还是“醉酒”惹的祸。

有人说,如果没能醉酒,李白怎么可能写出这般精妙绝伦的诗句?但退一万步去讲,如果没有醉意,李白怎么会不懂深浅,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又怎么会得罪到皇帝眼中的红人?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的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10)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李白“诗仙”的称号绝不是浪得虚名。可现在总有个别“有心人”掐头去尾,对李白的经典之作进行指手画脚,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必然会遭到世人谴责。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