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帝陵的分布(探访明十三陵泰陵)

泰陵位于北京昌平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陵园高大的红色墙体经历了时光的磨砺已黯然失色,祾恩殿残垣断壁的台基和高大的明楼见证了昔日威严和气派的皇家陵寝……

明十三陵帝陵的分布(探访明十三陵泰陵)(1)

泰陵

弘治皇帝朱祐樘和皇后张氏

朱祐樘(1470—1505年):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三日生于西宫。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第三子,母淑妃纪氏。成化十一年(1475年)立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皇帝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日驾崩于乾清宫,葬于泰陵。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十三陵帝陵的分布(探访明十三陵泰陵)(2)

弘治皇帝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

朱佑樘的童年是悲惨的,他并非由嫔妃所生,而是由宫女所生。明代的纪妃是广西贺县当地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其父亲是当地民族的首领,带头反对明王朝的统治,被朝廷派兵镇压,妻女掠到京师为奴。纪氏就被掠到了京城,因为纪氏幼小,长的端庄秀丽,就被留在宫中使用。随着年龄增长,因她机警通文,被授为女史,管理皇家典籍。一次,纪氏被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偶然临幸,怀上了龙种。

明十三陵帝陵的分布(探访明十三陵泰陵)(3)

乾清宫内景

当时朱见深正宠爱着比他大十八岁的万贵妃。万贵妃骄横,尤其不能容忍宫中其他女子妊娠。逼迫纪氏吃药坠胎,但是胎儿没打下来。太监张敏动了恻隐之心,谎称纪氏得了胀肚病并非有孕,这才逃过一劫。按照明朝宫规,有病或有罪宫女不能留在皇宫,纪氏便被送到北海西侧羊房夹道院内圈禁,明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三日,纪氏生下皇子朱佑樘。

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天,朱见深召张敏梳头栉发,对镜子叹气说:“我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伏地说道:“臣死罪,万岁已经有了儿子。”朱见深愕然,问在哪里?张敏说皇子潜养“西内”,今已5岁,一直隐匿消息不敢传出去而已。”朱见深大喜,立即派一名太监前往“西内”去接皇子。这名太监来到纪氏处,纪氏抱着儿子泣道:“你去吧,我恐怕是活不了了。你见到一个身穿龙袍的人,他就是你的父亲。“小皇子穿着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扑进朱见深的怀里。朱见深把他抱置膝盖上,抚视久之,悲喜泣下,“真是我的儿子也,这么像我。” 朱见深好生悲喜,就把朱佑樘接进皇宫,封为太子,当即下旨让怀恩赴内阁向诸臣宣告这件事。群臣皆喜。明日,大家恭贺,颁诏天下。

明十三陵帝陵的分布(探访明十三陵泰陵)(4)

十三陵——泰陵

纪氏因儿得福,被封为皇妃,脱离苦海,住进永寿宫。但好日子只过了一个月,纪氏就突然暴病而死。宫里一致认为是万贵妃所害,但皇帝却置之不理,不予追究,成为历史上一桩悲惨的疑案。

朱祐樘自幼经历坎坷,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后廉洁而贤明。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在位18年间,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史称“弘治中兴”。朱祐樘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中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女人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地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张皇后(1471—1541年):兴济(今河北青县)人,父国子监生张峦,母金氏。明武宗朱厚照生母。成化二十三年(1487)选为太子妃,是年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册立为皇后。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尊为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尊号“慈寿皇太后”。明世宗朱厚熜入继大统,称“圣母”,加尊号“昭圣慈寿”。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十月九日葬于泰陵。

建陵历史

泰陵陵事的筹划是在弘治皇帝去世之后。《明武宗实录》记载,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即着手筹办孝宗丧事。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和司礼监太监戴义对武宗说:“茂陵西面有个叫施家台的地方,是个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寝可以在那营建。”于是,朱厚照命太监扶安、李兴、覃观及礼部右侍郎王华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视,最后确定在那里营建孝宗陵寝。

明十三陵帝陵的分布(探访明十三陵泰陵)(5)

泰陵

泰陵陵寝始建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五日,由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弘治皇帝葬入陵内。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用时10个月,占地约2.6万平方米。

明十三陵帝陵的分布(探访明十三陵泰陵)(6)

陵墙和古树

虽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也经过仔细的筹划,但泰陵在修建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意料不到的情况,据祝允明《九朝野记》和孙绪《无用闲谈》记载,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

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2006年3月,政府对泰陵抢修,主要修缮项目为碑亭遗存、祾恩殿遗存,对现存残墙做遗址保护;对方城墙体城砖进行剔补,剔补宝城墙及内侧登城马道,修复哑巴院及影壁,疏通宝城以外排水系统等。

明十三陵帝陵的分布(探访明十三陵泰陵)(7)

泰陵周边环境

陵寝规制

泰陵陵宫建筑基本仿茂陵建造,平面布局亦呈前方后圆形状。整个陵寝建筑按《明武宗实录》记载包括:“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左右厢、纸炉各两座,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仅存遗址)、左右配殿和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陵寝门(三座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石五供等。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等。

明十三陵帝陵的分布(探访明十三陵泰陵)(8)

陵墙和明楼

探访路线

泰陵是明十三陵未向公众开放的一座陵寝,锈迹斑斑的铁栅栏大门紧锁,高大的红色墙体经历了时光的磨砺已黯然失色,让人看着更加感叹岁月的无情,祾恩殿残垣断壁的石阶石台和陵园苍松翠柏,见证了昔日威严和气派的皇家陵寝。

明十三陵帝陵的分布(探访明十三陵泰陵)(9)

祾恩殿遗址和明楼

陵园内许多建筑都已不复存在,远远望去陵区标志性建筑明楼依稀可见。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博,2014,明清皇家陵寝。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孙克勤,2018,一个人的紫禁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克勤,2020,一个人的紫禁城。香港:中华书局。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