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各地风俗讲究(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预卜前程的仪式:周岁孩子到了一周岁,要过“生日”这第一个生日是在奶奶家过这个生日一般都过得比较隆重有的人家要宴请亲朋旧时还常举行“抓周”仪式就是大人对孩子未来的一种预测午饭前,在炕上放置书籍、笔、剪子、尺子、面包、苹果、皮球等,让孩子在炕上爬,看他从一大堆物品中抓什么东西抓什么预示孩子的禀赋与前程孩子居住的屋里炕上还常贴一张“贵子图”图上画小孩抱胆瓶,表示平平安安,有胆识,胆瓶内插一支戟,下面吊如意,表示吉祥如意孩子拿一笛子,此两层意思,一是“得子”,二是笛子上有七孔是七窍贯通之意,都是人们美好的祝愿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山西各地风俗讲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山西各地风俗讲究
预卜前程的仪式:周岁。孩子到了一周岁,要过“生日”。这第一个生日是在奶奶家过。这个生日一般都过得比较隆重。有的人家要宴请亲朋。旧时还常举行“抓周”仪式。就是大人对孩子未来的一种预测。午饭前,在炕上放置书籍、笔、剪子、尺子、面包、苹果、皮球等,让孩子在炕上爬,看他从一大堆物品中抓什么东西。抓什么预示孩子的禀赋与前程。孩子居住的屋里炕上还常贴一张“贵子图”。图上画小孩抱胆瓶,表示平平安安,有胆识,胆瓶内插一支戟,下面吊如意,表示吉祥如意。孩子拿一笛子,此两层意思,一是“得子”,二是笛子上有七孔是七窍贯通之意,都是人们美好的祝愿 。
晋中一带,孩子过一周岁时,本家和姥姥家都要蒸九石榴一佛手,表示庆贺。孩子服饰也有特点,一般男孩是麒麟、老虎、狮子等兽形,女孩则用鱼、莲花、八宝等,各家孩子还要在周岁穿虎头鞋。这种虎头鞋用黄布缝制,鞋尖上绣一虎头,虎的额头上绣一“王”字。讲究送鞋不少于三双,多的五双、七双,均是奇数,孩子穿兽形鞋直到四岁。
过完一周岁后,过生日的地点和场合就随便了。可在奶奶家,也可在姥姥家。
父母煮鸡蛋和长面条给孩子吃,其用意是让他岁岁平安,逐渐长大成人。
诞生仪礼整个过程都反映出人们对生育现象的认识和信仰。透过这种对生理意义上新生命的礼赞和精心呵护的态度,可以看出山西人对履行家庭生育和教养职能的特别重视。首先,由于父系宗族组织稳定和延续的需要,在生育上出现重男轻女的感情偏向和价值观念。此外,尽管在诞生礼中婴儿本人只能处于被长辈安排的被动地位,但仪式过程把他当作可以与成人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角加以教育,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传统对个人人格塑造的一些基本要求。
第二节 成 年仪礼
人的一生是在从小到大、逐步成长的过程中确立他的社会位置的。虽然实际出生仅同自己的父母有亲密的关系,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满月、命名、周岁等礼仪把他引入社会,确定了他在家庭与未来的角色,在社会中的位置也就日益稳定地确定下来。其中从儿童到成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标志就是成人仪式。为把孩子养育成人,民间形成了许多养育习俗,在此一并介绍。
一、成年仪礼的习俗表现
现代社会中,18岁往往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在古代,成人仪式称为加冠,又叫作冠礼,《礼记·曲礼》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冠是穿礼服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加冠的程序是“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俗称“三加”。加冠之后就算是成人了,才可以使用字、号,加冠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大宴宾客。从史籍记载的情况看,较为完备的冠礼在明、清时代已经消逝。这种成年礼在后世被包括进婚礼中,反映后世把结婚当作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认为只有婚配之后,才表明一个人真正成年,即成为“成家立业”之人。成年礼由独立而服从于婚礼,究其原因,首先是表明在农业社会中家庭成为基本细胞,先前由全氏族集体男女分工的生产活动对成年组织的要求已不突出,因此与年龄等级制密切相关的成年仪礼,在婚礼面前黯然失色。再一原因是在比较复杂的文明社会中,对教养过程日渐重视,成年礼的象征成分被分解到一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成熟越来越来具有相对的意义。第三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在很大意义上代替了传统的成年仪礼过程,即通过正规教育使青少年定型化。尽管二十而冠的成年礼已经消失,但在实际中还存在具有一定意味的成年仪式习俗,在山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民俗中。
开锁 过12岁生日,山西民间称为“成人”。旧时开锁的对象一般只限于年龄刚满十二岁的长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开锁,目的是要给那些年至十二岁的男孩子打开智慧的锁链,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幼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聪明才智的方向发展,向着成人成才的方向发展。让十二岁的孩子感到自己已经脱离童年,产生加入到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来,摆脱依赖心理。
晋南一带农村的开锁,是把十二岁孩子的脐带派人送到野外高处悬挂,越高越好。这种脐带是每年用红布包住缝一层,呈月牙形,十二年缝十二层。高高挂起,意味着孩子将来前程远大、有出息。这实际是一种望子成龙的表现。临汾一带,孩子则要坐一种特制的彩车,把一种老式的铁钴辘大车,布置得异常华丽,孩子坐上它上街游行,郑重地向人们宣告,他已经成为社会的正式一员。
晋南的“献娘娘”也是这种成人仪式。“生子十二岁,洁粢丰盛,张灯结彩,往祭后土庙,是日,亲族来贺者若干人,里党来贺者若干人,烹羊包羔,极其欢宴,富者甚有演戏数日,酬谢后土,谓之还愿。然此多山富家翁,间有贫户人家因艰于子嗣,亲族里党聚集数人,往后土庙祈祷所得者,亦隅一为之,但不如富家之丰盛。习俗相治,还过祈年永命之意。”(民国:《解州志》)此俗至今在晋南仍很流行。
晋北农村,开锁时把套在孩子脖子上的银锁,套在手腕上的银手镯取下来,表示孩子已长大成人,不再用这些锁、镯来桎梏孩子。忻州河曲一带,孩子要把11年来攒下的22条红线锁一齐挂在脖子上,然后再在脖子上挂一把旧式铜锁,由孩子的干爹、干妈象征地用铜钥匙打开。
晋中祁县等地,“开锁”仪式极为隆重。家人在宅神前设供,并请孩子“认义”下的人来主持。当地讲究每年春节由父母、亲友赠送孩子用红头绳穿铜钱做成的锁。这种线绳锁上的铜钱按年龄增加,每年一个,另外再加 2个,如5岁穿7个,7岁则穿9个。开锁这天孩子要身缠三丈红布,跪在地上拆下历年的铜钱,放入簸箕内。主持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把簸箕里的铜钱往地上抛撒。凡字面朝上的孩子拾起来,以此来占卜一生的福禄。其余的交由主持人所有。然后,主持人一手拿笤箒,一手扯布头,让孩子原地旋转,红布脱落。在旋转中,主持人也要边念边用笤箒扫孩子的身体,希望能扫除孩子身上的一切晦气、疾病,从此发奋读书。最后把蒙有十二层红布的项圈取下,摘下锁,把项圈挂在家中枣树最高处,再由父母把圐圙抬起,孩子从下向上一顶,把圐圙顶破,整个开锁仪式结束,宾客开饭。
吕梁柳林等地,称过12岁生日为“过大生日”。这一天,孩子要坐在笸箩里,头上打着雨伞,嘴里咬着烧饼,手里拿着大铲或铜钹。所用之物都取圆形,以此象征孩子终于圆满成人。
蓄发。“12岁始蓄发”(乾隆:《太原府志》),农村的许多儿童小时的发式有的头上留有前拉拉,有的脑后拉着后缀缀,成年时要将这些全部剪掉,开始留成人发式,以示成人。
圆庙。这是指小孩子儿时有病有疾,父母在奶奶庙前许下愿,如果在成人时仍无灾无难,就要在成年时进行还愿,有的地方供品是鞋,一般不能少于三双,一般是许什么愿还什么愿,以感谢神祇的帮助,使自己的孩子平安长到成年。
在晋东南,特别是陵川县,孩子长到15岁时必须于生日到奶奶庙中烧香,届时头顶六角纸枷一具,纸枷用各种颜色的纸条和谷杆做成,烧香叩拜之后便把纸枷焚烧,表示已经脱离童年,开始进入成人阶段。
二、养育习俗
在孩子走向成人的过程中为了把孩子抚养成人,人们竭尽心思,想出了许多办法,这些办法世代口耳相传,逐渐演变成种种非常虔诚的习俗。这些风俗形成于婴儿死亡率极高的旧时代,是对死亡的消极防范。在孩子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们有意无意地植入了自己的期待,而风俗则成了孩子们无声的教师。
起名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人的名字有小名和官名两大类。在山西农村,小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父母嬉笑中的昵称,如大头鬼、二硬眼、胖胖、小山子等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婴儿体弱,为防灾而起的名字多与动物有关,如狗剩、狗儿、狗不理、狼不知、毛蛋、臭臭、狗旦等等。俗信歪名好养活。在生活贫困,婴儿死亡率极高的旧时代,农家父母们仅希望他们的后代能够象那些狗、牛、羊、驴等牲口一样,不管吃什么,多苦多累,都能够贱生贱长,平安度日。此外,民间有以贱名欺骗鬼怪的俗信,用难听的名字、连鬼都不叫的名字来躲避鬼怪;随意而叫的绰号与节日名称相同也是小名的重要来源;依附巨大的山川河流与建筑物而起的小名也很多,如大同县西册田村附近有个册田水库,该村以小库作为小名的多达12人,这里的暗寓是明显的,寄托了父母希望子女牢固、结实的心理;更多的是寄托人们美好祝愿的,如“来福”、“成龙”、“满仓”。还有诸如“拖弟”、“改转”、“改改”等名字是希望再生为男丁。还有如环栓,意思就是由灶王爷拴住孩子,命名时还要到灶王爷那拉一根红头绳拴在小儿的腿上,以防鬼怪攫去孩子;作为传宗接代,继续香火的一种象征,有些小名往往以孩子出生时爷爷辈的年龄直接命名,如六十八、七十一等等,这主要限于男孩;相信阴阳五行的家庭也往往为所谓缺土的孩子起一个得土、闰土、小奎之类的名,命中缺金者则叫铁旦、铁柱。
小孩的官名也就是大名,则比较正式,一般由长辈或请读书人来起。注重字义,是中国人起名的传统习惯,习俗往往根据父母不同的愿望、期待、爱好以及流行时尚为婴儿起个有意义的名字。
过去,人们的大名受家族、宗族的影响很大,大一点的家族,为了显示家族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区别辈份与等第,预先就为后人规定了名字中的一个字。所以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见,同一个家族中的同辈人总有一个字是相同的。而且,承先、启后,敬祖、延宗、兴旺发达等内容是起名时的要旨,如光祖、耀祖、继祖;继先、绍先、延先;思达、劲达、钟达、茂达等等名字便是如此。
在山西农村的有些地方,命名时流行一种“跟爷孙”的方式,也就是根据爷爷的名字决定孙子的名字。如爷爷是三字为名,父亲则只能是两个字,孙子又是三个字的名,而且只有一个字与爷爷的不同,使外人看起来俩人有点象是兄弟。
民间普遍认为名字与人的命运有很大关系,所以父母给孩子起名都很慎重。事实上我们从名字可以窥见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父母的期望、社会流行时尚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
奶妈 大多是农村中生子女后子女夭折而奶水充足者,也有的是生子女后送人而奶水充足的,她们用自己的奶水为别人家奶孩子,从中在经济上得到一定报酬。由于奶妈奶孩子,大都要奶一年到三、四年,奶妈与奶子之间感情是相当深的。奶妈的子女成为孩子的奶哥或奶姐、奶弟、奶妹。这种儿童时在一起形成的感情,也使奶妈的整个家庭与奶子、奶女形成了一种近乎亲生子女的感情。在山西忻州、雁北一带农村,奶妈与奶子女的关系,可以维系终身。孩子长大,奶妈经常探亲与照料孩子,而孩子也经常关照和探视奶妈,帮奶妈家中做活,从经济上予以一定的资助,这在山西农村被认为是合于礼仪、合于交往惯例的。孩子的亲生父母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会予以理解并经常检点自己的子女去这样做的。这是农村中非血缘关系、亲戚交往的一种形式。
百家饭、百家衣 晋中一带,当奶奶的要背负孙儿走街串巷,到各家讨取少量米面和小布块,如行乞的样子,称为“讨百家”。回家后,用米面为孩子做饭,把布块拼凑起来做成小衣服,称之为“百家饭”和“百家衣”。民间认为,这样能使孩子身体强壮,无病无灾。
临汾等地,讲究用奶奶穿过的旧蓝布衣服给孩子改制小衣服,取的“蓝”、“拦”谐音,表示孩子穿上这种衣服,生命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长命锁 戴“长命锁”,是山西各地都时行的育儿习俗。早先的长命锁多为银制,呈古式锁状,一般正面镌刻着“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字样;背面镌刻着麒麟图案,表示“麒麟送子”,也有镌刻“龙”、“虎”、“寿”等字样的。长命锁戴在孩子脖子上,表示根基永固,吉祥长命,并祝福孩子以后龙腾虎跃,前程远大。
忻州一带生了男孩后,次年元霄节期间,在街上垒旺火、架灯山、请响班,热闹庆贺,谓之点灯。亲朋好友们都带花馍、礼炮、酒前往扶灯,以借百家之福,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一些不生育的已婚妇女,要在灯山上祈愿烧香,完了偷一盏灯回去,谓之“端灯”,据说必可生育。
孩子长到一岁左右,一般都要断奶。断奶还要选择黄道吉日,即“看日子”。民间大多以伏断日断奶吉日。
百岁毛、舅舅毛 山西有些地方为防止男孩、特别是独子夭折,每次理发时都要特意在脑袋后头留一撮头发,称为“百岁毛”,吕梁地区又称为“后扯辫”。由父母直接带孩子这是农村育儿的一般模式,对于头生儿尤其如此,隔代抚养往往存在于有几个孩子的家庭。山西的民俗中,在众亲戚中,特别重视舅舅,故有些男孩往往寄于舅舅家抚养,有些地方的小男孩如果长住舅父家,脑袋后边留下的那一撮头发都叫“舅舅毛”,以此表示不忘舅父家的养育之恩。“ 百岁毛”也好,“ 舅舅毛”也罢,越长越好,干脆就梳成一根小辫子,直到满12岁或者回到生身父母身边以后才剪掉。
寄爹、干爹 体弱多病的孩子或者独生子,或与父母生肖相克的男孩,在山西许多地方都讲究认干爹干妈,晋中祁县一带称为“认义”,灵石叫做“认妈娘”,雁北等地则叫做“寄宝”。“认义”的对象一般为多子女的人家或长寿老人,以求人丁兴旺或寿命长久。河曲一带,孩子“寄宝”还要起相应的奶名,如认姓李的为义父,则称“李保大”;认姓王的为义父,则称“王保大”。有些地方还时兴认残疾人为干爹干妈,取其不幸代人受难以保孩子平安健康。有些地方是让孩子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但不剃度出家,目的自然是让神灵庇佑孩子平安长命。
戴五色线带 为了除灾免祸,使孩子生命不息,在鬼节——即清明节前后两天,父母要给孩子配戴五色线带,一般有蓝、白、紫、黄、绿、用以象征大自然中的蓝天、雪地;红阳婆与紫阴影,黄牙牙和绿草草等这些充满生机的东西。用布剪成棋子大小的圆片,用线依次串成一串,挂在小孩左胸前,俗称戴红花紫子,用以驱鬼避邪,鬼日过去,把它取下掷于十字路口,以送走灾难。
年龄 旧时山西民间习惯以夏历纪年为标准。孩子一生下来即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夏历年元旦即长一岁。这种计算年龄的方法称为“虚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