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我是小乐老师,只分享有用的,让孩子的学习更加优秀

我们对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了解多少呢?为什么好多国家有孔子学院啊?喜欢历史的同学可以多关注下,了解儒家思想,学习孔氏家谱。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敏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1)

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孔孟,家谱

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孟、曾、颜四大望族(即:孔丘、孟何、曾参、颜回四家)。

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 尤其是乾隆皇帝曾经先后八次朝孔,并于乾隆九年赐给孔府三十个字: 希言公彦承,弘闻桢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子第76代衍孙孔令贻又续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孟府、曾府、颜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

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学生,孔子是孟子曾曾(孟子前4代)祖父孟武伯(鲁国国相)的得意门生且为孙女婿。孔子祖父伯夏与孟武伯为是为益友,亦为两姨兄弟。孔子娶正妻未能生育,且早亡。妾(孟武伯之孙女、孟子之姑奶奶)生子孔鲤,鲤生伋(子思),伋乃孟子师。孔孟家谱前30代(后辈均有时任皇帝排定)均为孔子排定(子思,孟子修承)。孔孟均从孟子按第一代排定算起。侍孔子祖父—伯夏、 孟子曾曾祖—孟武伯为先祖。所以孔子不认识成名的后孟子,只熟悉儿时的孟子。颜徵—颜回之姑奶奶,孔子之母。曾子—孔子之妹之子,孔子为曾子(曾参)之舅舅。这就是孟孔曾颜的关系。

还有一说:孟武伯为相时以尚武著称却为人傲慢无礼,止有孔子祖父伯夏一个好友,亦为两姨兄弟。伯夏在鲁国失去领地后一直跟随孟武伯,孟武伯救活于伯夏与齐人械斗战争中。伯夏死托孤叔梁纥于孟武伯。孤叔梁在孔子三岁时死,孔子母子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孟武伯接济救危于贫,至孔子成年。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孟氏趋衬其后世,兹以衣食,至丧毕。

还有一说:孟(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中。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孔子之父叔梁纥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孟皮生子,子生孙孟轲,

又有一说:孔子生子孔鲤无后,娶孟氏女为妾,生子伋。孔子感恩于得意门生曾子、颜子合称孟孔曾颜 又有一说:孔子生子孔鲤无后,孟氏过继伋为孔后。伋亦无后,孟氏又过继白为孔后。白为轲之胞弟。 种种迹象表明至少孔子三代以后其子孙均为孟氏后代,这也是孔孟渊源的最大关系,且孔子亦为宋国人(今河南夏邑人),非为我山东人。孟子世代均为鲁国人。因孔子当时为宰相,前辈考查较为详尽。在前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前 卌三世祖 契就与孟氏先祖为一人,故此永世安好,不得互伤,亦不得通婚(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

为何说孔孟是一家?

因为孔孟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县,他们都曾沐浴着以泰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

而且孔家和孟家的排辈字都相同,不差分毫。

孔繁森是孔孟第74代人.孔令辉是76代人..(昭,宪,庆,繁,祥,令.......)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在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

全世

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

也完全

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

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

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

批准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

孔、孟、曾、颜后裔行辈五十字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敏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孟、曾、颜四大望族(即:孔丘、孟何、曾参、颜回四家)。

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

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

,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

尤其是乾隆皇帝曾经先后八次朝孔,并于乾隆九年赐给孔府三十个字:

希言公彦承,弘闻桢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子第76代衍孙孔令贻又续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孟府、曾府、

颜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

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

承、

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

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

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

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

,由礼部调查整理,

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2)

我是小乐老师,只分享有用的,其实我也姓孔,好啦,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