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

建邺区作为南京市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既有着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日,建邺区地名委员会公布了建邺区首批29条历史地名。

叶子将分两期为大家一一介绍哦~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建邺桥与渡口、河流湖泊名的故事吧~

桥与渡口1小行桥 (xiǎo háng qiáo)

位于沙洲街道原小青路南侧,横跨于南河之上。东与宁芜公路相连。据《陈书》载:“始兴王叔反,麾部下渡小行,萧摩柯追寻于白杨路,直至望江矶”,故南朝即有此桥名。

相传明清时,此地的米行规模小于中华门南雨花路的米行,故后者称大行,此处称“小行”。当地人在小米行的北端河上,建一座石为墩,木为梁,用青石铺面的小桥,故得名“小行桥”,沿用至今。后因凤台南路改造,该桥已拆除。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1)

3油坊桥(yóu fāng qiáo)

清代建成,位于沙洲街道南1500米处,跨南河,因桥边曾有徐家油坊,桥以“油坊”二字得名。传说清朝宣统年间,“旗人”中有位名叫小亮子的城里官人,想弃官经商,于是在此处买了山、田、塘和6头牛,并开办了一座油坊。这座油坊由青砖砌成,外面还有个大围墙。大门坐落在现在的宁芜公路边,后墙则在现在的宁芜铁路线边。整个油坊占地面积三亩左右。

1937年以前,有人在西善与沙洲两乡之间的南河小行段架设一座石木桥,原名中和桥。桥西头是石头墩子,桥面是用一根根木头捆在一起平铺而成的。后因年久,木头腐烂,已无法行人。解放后,党和政府在中和桥东面数十米处建造了一座水泥农用桥,人们为纪念这里曾有过的油坊,将此桥取名为油坊桥。1988年,沙洲乡政府在油坊桥东面百十米处建造了新的油坊桥。该桥是由钢筋、水泥、混凝土浇制而成的,它沟通了宁芜公路同沙洲、双闸间的交通。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2)

4拖板桥(tuō bǎn qiáo)

史载上新河上有马头、崇安、托板、螺蛳四桥。马头、崇安两桥,现已无存,螺蛳桥流传着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故事,而拖板桥则因风格别具而出名。该桥建于明代,位于建邺区原上新河镇东200米处,横跨上新河,因该桥桥板是活动的,所以叫拖板桥。

明、清时期上新河一带商业繁荣,往来船只多,为了征收过往船只税,在此专门设置关卡,商船至此,均得照章纳税,然后才将板桥拖去,放船通行,故而人们称之为“拖板桥”。民国时期,拖板桥改建成单孔石桥。1984年,拖板桥改建成单孔钢筋混泥土结构桥。现桥长6.6米,宽3.6米,限载10吨。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3)

5赛虹桥(sài hóng qiáo)

明洪武年间建成,位于长虹路中段,横跨秦淮河支流南河,是外秦淮河与南河交汇处丁字口上的一座古老的石桥。桥宽50余米,桥墩长60米,拱高9米,其宽度在南京古桥史上罕见。该桥曾名赛工桥、赛公桥,后取唐代杜牧《阿房宫赋》“长江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之意,更名为赛虹桥。

东晋时期,这一带是官办烧制砖瓦陶器的地方,名南陶所,南朝宋、齐、梁、陈均沿用旧制,陈灭时南陶所遭毁。2009年,重修赛虹桥,桥面铺成沥青路面,桥体石材仍存。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4)

6螺丝桥(luó sī qiáo)

位于建邺区原上新河镇西南,是横跨上新河上的一座古桥,桥名的来源相传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这里打过一次血仗。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是两支起义军,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60年),以长江中游为根据地的陈友谅率军进攻朱元璋,在江东门一带展开了血战。

为了消灭陈友谅的部队,朱元璋说服了已投降的陈友谅好友康茂才,要求他写信给陈友谅,诈称愿做陈的内应夹击朱元璋。陈友谅轻信康茂才谎言,在上新河一带被困,陈友谅水军想从上新河突围,无奈突围失败,军中断粮,只得以河中螺蛳充饥。十多万大军食后丢弃的螺蛳壳,倾倒河中,致使河水断流,竟成一“桥”,称之为螺蛳桥。后来在此建一座桥,仍称螺蛳桥。清时将木桥改为石桥。解放后1976年重建为钢筋水泥桥,桥长10米,宽8米,三孔,净跨度8米,负载15吨。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5)

7双闸(shuāng zhá)

位于建邺区双闸路西,西依长江(夹江),与江心洲隔江相望,南毗秦淮新河,地理位置重要,历史悠久。明末,为了控制江水,在此处建闸,闸的南北两端均有闸门,即是双道闸门,因此而得名双闸,闸高6米,宽8米,闸洞长10米,用方条青砖砌成,后毁于洪水。民国13年(1924年)重修,立碑,上刻“长江堤闸工程处南京区工务所重建”字样,1983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6)

8新河口渡口(xīn hé kǒu dù kǒu)

曾名新河渡口,因它靠近原上新河镇,又因位于新河口大街和江滩街交汇处,今称新河口渡口。上新河在南京西南江东门外,江心洲东。明朝建都应天府(今南京),大规模兴建皇宫官宅,木材用量很大,为解决水上运输问题,在上新河与江心洲之间,开一河道称新河,后又开凿中新河、下新河二河道。因夹江水流平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便于船舶、木排停靠,又可随时将木材及其他建筑材料转运进城。当时,上新河形成了上规模的皇家木坊。新河口渡口的对面是江心洲的红光渡口,是人们通往江心洲的水路通道。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7)

9棉花堤(mián huā dī)

位于棉花堤路中段江边。棉花堤又称棉花地,位于夹江东侧,北起扬子江大道与奥体大街交汇处,南至河西大街。400多年前的明朝,安徽无为人在这里开发涂滩,种植棉花,每年棉花收获季节,这里是连片白色棉花田,人们称之为棉花地。明清时期,这里是水运木材集散地,端阳竞舟,多在这里举行。民国15年(1926年),这里发大水,又逢疫病,日死百人。民国政府在棉花地沿江筑防江大堤,称之为棉花堤,1949年正式命名,沿用至今。

棉花堤设有渡口,共有两个,一为汽运渡口、一为客运渡口。近年来,随着建邺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通往江心洲已建成了多个过江通道。

河流湖泊

上新河

(shàng xīn hé )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8)

上新河附近的街道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9)

西临长江(夹江),长约9公里,为明朝初期开凿。《肇城志》云:“自大胜关以东,有水数曲达于秣陵,曰‘响水沟’,‘灯盏沟’,‘上新河’,次曰‘中新河’,‘下新河’,皆国朝初开。”

明朝建都应天府(今南京),大规模兴建城郭宫阙,需要大量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急需在南京找一个便于木材集散的场所。上新河地区面对江心洲,绵亘十多公里,势若长堤。洲旁的夹江,水流平缓,便于木材平放和分散,可以随时转运进城。因此,明朝便在这一带开一河道,作为木材进城的水道,取名新河。新河的开凿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运输事业的需要,又连开了两条新河。因先开的河在上游,遂称之为上新河。后开的两条河,分别称之为中新河和下新河。中新河与上新相通,是停泊官船的地方,下新河则是木商贩运木材的地方。

南湖

(nán hú)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10)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11)

南湖位于建邺区东北部、外秦淮河西岸。三国时期,这里是江漫滩,随着江水西移,留下大片淤积地和无数沼泽、池塘、湖泊。有名的有白鹭州、北湖(莫愁湖)、南湖(相对北湖而言,二者相距仅200米)等。湖岸柳棘丛生,湖面水鸟嬉戏,一派自然湖光水色。

解放后,附近村民贯彻一主多副的农业方针,开始三年藕三年鱼的轮番养殖。南湖所产之藕白而嫩,脆而无渣,很受市民欢迎。所养鱼虾其肉鲜嫩,尤以鲢鱼为佳,肥壮而无土腥味,为南京餐馆首选。

2003年开始,建邺区委、区政府决心改变南湖面貌,全力开发南湖水资源和景观资源,运用点、线、面的构架,建设与莫愁湖相呼应与秦淮河风光带东西相连的整体景观。

秦淮河

(qín huái hé)

城下秦淮水,

平平自落潮。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12)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13)

秦淮河是南京第一大河,也是南京著名风景名胜区。秦淮河古名“淮水”,又名“龙藏浦”。

秦淮河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秦淮河有两个源头,北源在句容市宝华山南麓,称句容河。南源在溧水县东庐山,称溧水河,南北二流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坡西北村,这一带河流宽广,水量剧增,形成干流,可通舟楫。然后,河水绕过方山,向西北流经洋桥、青砂嘴,沿途汇集吉山、牛首山诸水,再北经刘家渡、竹山、东山、至上方门进入南京市区。

秦淮河至通济门外九龙桥,又分成内、外两支。其正流称内秦淮,过九龙桥直向西,自东水关入城,穿过市区南部,会合杨吴城濠之水,西至淮青桥,与青溪会合,再向西南流至利涉桥,受小运河水,再经文淮桥、武定桥、镇淮桥通西而北,过新桥至上浮桥,又西北至陡门桥,与运读水会合,再西北过下浮桥,出西水关,与外秦淮复合。外秦淮河过九龙桥向南到西,经长干桥,合流马涧水,又西至赛虹桥,再分两支,正支北折,经觅渡桥与内秦淮河合流,北沿石头城至三汊河入长江;旁支西流,自赛虹桥过江东桥,流经北河口入江。

秦淮河全长约110公里,流域面积2631平方公里,其中南京城区占8.8%,江宁占40.1%,溧水占17.7%,镇江句容占33.4%。外秦淮河在建邺区段流经赛虹桥至汉中门桥,长约3.13公里。2002年,经过综合整流,建邺区管辖的外秦河段,通过防洪与景观、开发与保护、交通与防洪等多方面的综合整治,精心打造生态园林景观,新建成的滨河风光带串联起莫愁湖公园、南湖公园及明城墙,西水关遗址,古赛虹桥等,形成一条新的旅游长廊。

南河

(nán hé)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14)

1南河风光带

古称阴山河,又称运粮河,是古秦淮河的入江通道之一。南河位于南京城区的南面,故称南河。

据《至正金陵新志》记载,元泰定三年(1326年),建康路总管那怀中顺提议开浚阴山运粮河道,以避长江之险,寻以动工,例禁罢役。至元四年(1338)年,集庆路(原健康路)总管完者通复请疏浚阴山运粮河道。到了至正三年(1343),开浚阴山河道。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江西等产粮大省,长江上游的粮食大多靠水路运输南京,从大胜关进此河,再经西善桥、小行、赛虹桥入外秦淮河,直通长干里。除了运粮以外,上游四川、湖南等省的竹木、油、麻、药材等大宗物资,也大多经运粮河转运进城。南河的水上运输十分繁忙,足见其开凿的意义和重要性。孙中山先生十分看重南河和大胜港的重要性,力主将大胜港、上新河、江心洲地区,建成一个新的商业中心。

今天的历史地名故事就到这啦

剩下的我们下次接着聊!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15)

来源:建邺兰台微信号

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