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区域指哪里(辽东地名考)

辽东区域指哪里(辽东地名考)(1)

摘要:“辽东”地名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作为地名,“辽东”一词最早见于《管子》。根据史料推断,辽东一名至少有2600多年的历史,其出现的时间要早于“辽水”。其地名由来最初得名于其指代地域“远在九州之东”。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辽东”一词逐渐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关键词:辽东;辽水;地名

在我国的古代文献,尤其是与中国东北历史相关的资料和典籍中,“辽东”这一地名经常出现。虽然史学界对这一名称的来源和含义早有探讨,但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辽东”地名有了一些理解和认识,在此欲就“辽东”地名的源流、含义等方面进行考辨。

一、“辽东”地名研究概况

邸富生的《辽东考》、刘发的《释辽》、贺政权的《辽东一词的由来及其他》、王成国的《关于“辽东”地名几个问题的探讨》是20世纪80年代考证“辽东”地名的代表之作。其中探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

其一,关于“辽东”地名的由来。贺政权先生在《辽东一词的由来及其他》一文中对此作了详实的论述。作者在文中总结了关于辽东一名起始所流行的三种说法:“一曰,辽东之名始于秦灭燕置辽东郡;一曰,始于燕王喜走保辽东之时;一日,始于战国燕置辽东郡”。但文中作者并没有肯定这三种说法,而是通过《管子·地数》和宋吕祖谦《大事记》中有关辽东的记载说明在燕置辽东郡之前便已有了“辽东”之名。发表于同年的《关于“辽东”地名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亦赞同此观点。

其二,关于“辽东”地名的含义。金毓黻先生曾于1927年在《辽东文献征略》中指出:“盖古帝王宅京于冀、幽、并、雍,辽地适当其东,故幽蓟以东之地,被以是名,非以辽水之东而名之也。”与金毓黻先生观点相异,邸富生认为“‘辽’并非‘辽远’之意。辽字原为潦。因辽与潦古代音同,同音通假,遂转为辽。”而贺政权在《辽东一词的由来及其他》一文中解释,“辽东之‘辽’字,似因古‘潦水’而得,并在‘辽’字后缀以‘东’字,则示其方位,两字合而构成‘辽东’一词,即为辽水以东之意。”1986年,刘发则在《释辽》一文中提出,辽东意为辽地之东,“适居幽州之东,亦即九州之东。”因此,“辽东”地名含义的研究,虽未成定论,但基本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一是以其远在九州之东,而故名辽东;一是辽河以东之地称辽东。

二、“辽东”地名的由来

“辽东”地名起始于何时?这一问题,古代史家早已有所考证。以《钦定盛京通志·沿革》所载最为明确:“秦伐燕,王喜走保辽东,辽东之名始此。”“辽东”一名是否起始于“王喜走保辽东”之时,对此,我们不妨进行一番考证。秦国征伐燕国,迫使燕王喜放弃都城蓟而逃亡辽东发生在战国末年,即公元前226年。查阅古籍,“辽东”一名最早见于《管子》一书。据《管子·地数》篇所载,春秋战国初年,管仲向齐桓公献策说:“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根据《春秋左传》的记载,管仲卒于鲁僖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43年。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辽东”地名的出现应该早于公元前643年,这比《盛京通志》中的考证至少要早400多年。因此,关于辽东之名始于燕王喜走保辽东之时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对“辽东”地名出现的具体时间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是“辽东”地名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出现至少在2600多年以前。

关于“辽东”得名的渊源,长期以来是史学界对这一名称争论的焦点问题。明嘉靖重修《辽东志》对“辽东”解释为:“辽,远也。以其远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又兼辽西也,而言其分辽东、辽西者,以其界乎辽河之东西也。”这是有关“辽东”之名的最早解释,暂且称之为“辽远”说。

针对“辽远”说,有的学者认为《辽东志》中对“辽东”的解释实为“就‘辽’字字义的引伸附会,不可置信”。如果”辽远”说成立,则“辽西”即为九州之西,与今之“辽西”位置所不符。由此提出,“辽东、辽西是以辽水(今辽河)为界而得名”(以下简称为“辽水”说)。

“辽远”说和“辽水”说是目前关于“辽东”得名的两种主要观点。但仅从探究“辽东”得名的渊源角度出发,我们更加赞同“辽远”说。我国地名的命名往往与山、水、方位等地理自然因素,或是与当地的著名人物、历史事件等人文地理因素有关。总之,其得名都是一种人为命名的结果。因此。人们完全有理由通过这些地名的字面含义挖掘其实际的寓意。所以,我们不能把“辽远”说轻易地归结为“字义的引伸附会”。换言之,如果“辽远”说是“望文生义”,“辽水”说亦难脱其嫌。对于《辽东志》中关于“辽东”的解释更要理解准确。“以其远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其含义就是辽东远在九州的东方,所以得名为“辽东”。因此,“辽,远也。以其远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是《辽东志》对“辽东”一词得名之初含义的解释,但并不是对历史上以后所出现的发生了变异的每一个“辽东”名称含义的最终诠释。这一点往往被有些学者所混淆,是应该注意的。

此外,“辽东”地名出现的时间要早于“辽水”。“辽东”之名最早见于《管子》一书,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辽水”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出卫皋东。”据《奉天通志》所考,此“辽水”,即《水经注》之大辽水,是关于辽东山川最早的记录和考证。又据当代《山海经》的著名研究专家袁珂先生的考证,《海内经》四篇成书时间最迟约在汉代初年。因此,“辽水”见于史料的记载要晚于“辽东”近400年的时间,“辽东”一名应当早于“辽水”。所以,把“辽东”释为辽水之东,有以末释本之嫌,是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

三、“辽东”地名最初的

地域概念

从“辽远”说的角度出发探讨“辽东”地名的含义,可以明确“辽东”得名之初是古人根据方位而确定的一特定的地域范围。虽然这一地域范围不是正规的行政区划,也没有明确的疆界,但在其发展成为行政建置以前的数百年的历史中,却仍然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域范围。据《战国策·燕策》载:“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日:‘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又《历代地理指掌图·辩辽东》条:“辽东之东,周封箕子于朝鲜,汉置乐浪四郡,高丽在辽东之东千里,晋以后居平壤,世受中国封爵。”另据《盐铁论·伐攻》载:“燕袭走东胡,辟地千里,度辽东而攻朝鲜。”依据上述三宗史料可以大致界定,“辽东”在燕国之东,并东与朝鲜毗邻,即在燕国和朝鲜之间。因此,明确了当时燕国和朝鲜的疆域就可以进一步界定“辽东”最初所指的地域范围。

燕国建立于西周初年,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奭于燕。”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因此,燕国建国之初,主要的势力范围应在燕山一带。到周成王时,燕国的势力则发展到了努鲁儿虎山南部地区。在喀左马厂沟出土的“郾(燕)侯盂”便是周成王时期制作的。而据宋吕祖谦《大事记》载:“燕昭王十二季(前300),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因此,在燕“度辽东而攻朝鲜”之前,“辽东”不为燕所有。又根据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考证,西周至春秋时期,滦河以东至辽河一带的沿海地区长期以来是孤竹、令支、山戎、屠何等东北古代少数民族的势力区域。所以,燕据“辽东”之前,燕国东部疆域应大致以努鲁儿虎山和滦河一线为界,而这也大致是“辽东”得名之初的西面界线。但至此仍然有一问题,既然燕国之初不据有辽东,又为何会在《管子》中出现“燕有辽东之煮”一语呢?其实,这并不矛盾。在齐桓公北伐山戎、孤竹之前,今辽东湾一带的产盐区虽然是当时山戎、孤竹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但这些少数民族并未发展成国家政权,并且东北的古代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多是长期地依附于中原王朝,古代的中原王朝也视其为已臣。如,早在周武王时古老的肃慎族就曾向周朝多次进贡“楛矢石砮”,而周统治者亦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便是最好的例证。在燕国建立之初,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扼守北方,“以亲屏周”,承担着管理周边原属殷商的孤竹、令支等部的重任。“从出土的一些铜器铭文可知,燕侯经常对孤竹等部首领进行赏赐,彼此间存在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至春秋初期,诸侯称雄,燕国地少人稀,实力最为弱小,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周边部族,甚至经常受到山戎、孤竹、令支等部的威胁和侵扰。即使如此,在侵扰与防御之间也总伴随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同时受历史上燕对辽西少数民族长期管辖关系的影响,就不难会有管仲之“燕有辽东之煮”的评说。所以努鲁儿虎山和滦河一线当为“辽东”最初之西界。

“辽东”最初之东界应是与古朝鲜的分水岭,亦即古朝鲜之西界(这里所指的古朝鲜主要是指箕子朝鲜)。在《尚书大传》卷四之《周书·洪范》中有这样的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其后《汉书·地理志》中亦有“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等相似的记载。在这些史料中均记录了“箕子走之朝鲜”这一历史事件。因此,“箕子朝鲜”的存在是不容置疑了,但箕子所走之“朝鲜”的地望却并未言明,这也就成为今天关于古朝鲜研究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箕子朝鲜当在辽西,“箕子最初所到的地方在今大凌河流域,即汉之辽西境内”。另有观点则认为“箕子朝鲜不在辽西,也没有什么‘东迁’辽东问题,箕子朝鲜本在半岛”“满潘汗是沛水与汉水之合流,即今清川江,燕之长城东端即在此地,为燕之东界,亦是箕子朝鲜的西部疆界。”可以说,后者在史料分析及考古资料的运用方面较前者有所突破,并在对“箕子朝鲜在辽西”说的论据进行一一驳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观点,其观点满潘汗为箕子朝鲜的西部疆界也为我们所赞同,但其结论中仍有两处观点我们认为还有待商榷,一是箕子朝鲜东迁问题。我们认为箕子确有东迁古朝鲜的史实。李德山先生曾在《关于古朝鲜几个问题的研究》中详实地论述过箕子东迁古朝鲜的历史证据、时间和原因,此处不再赘述。二是我们认为满潘汗在燕“度辽东而攻朝鲜”之前并不是燕之东界,确切地说应是“辽东”之东界。这一点,刘子敏在《关于“辽东”的考辨》中亦有考证:“古辽东在秦拓疆之前,其西部为东胡所占,其东部的居民主要是貊人,······貊人同古朝鲜(良夷,亦即乐浪夷)的界线是清川江,这可从对《山海经》所记貊国的历史中得以证实。综上所述,古辽东的地理范围是:西起燕山、滦河以北,东至清川江一带”。综上,辽东最初的地域范围并不限于辽水之东,其命名亦非以“辽水之东”而得名。

四、“辽东”含义诠释

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辽东”一词却史不绝书,经常出现在历史典籍、奏文、碑刻、诗歌、绘画或是今天的报纸、杂志、论文中。如此长久、广泛地使用,给“辽东”一词赋予了多种含义。

贺政权先生在《“辽东”一词的由来及其他》一文中,把“辽东”一词的含义归纳为地方政区名、军镇名、自然地理区域名、地理方位名、职官名、爵号名和著作名七种。在这里作一简单的归纳和举要:地方政区名包括郡、国、道、都司、省、城等名称,如燕之辽东郡、项羽建立的“辽东国”、东汉安帝时增设的“辽东属国”、元朝设立的“山北辽东”和“海西辽东”二道、明朝设置的“辽东都司”、1949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成立的“辽东省”、高句丽建立的“辽东城”等。军镇名,如明代“九边”之一的“辽东镇”。自然地理区域名,如辽东半岛、辽东湾等。

地理方位名,如《山东通志》中载:“东北越海则为辽东。”《山海经·大荒北经》郭璞注:“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等。职官名,如辽东郡守、辽东王、辽东郡太守、辽东都指挥使等。至于以“辽东”命名的爵号名和著作名称,其文在论述“辽东”一词含义时并没有明确举例。其缘由当是《辽东志》、《辽东边事疏》等著作之名,作者在文中论及辽东一词的沿革时已经列举。关于爵号名,作者在文中谈及职官名部分已言,“古时,凡封爵为王者,其国则称王”,因此,如辽东王等称谓,确切言之,应为爵号之名。

贺政权先生在《“辽东”一词的由来及其他》一文中关于“辽东”一词含义的释读不可谓不细致、不全面,但其研究是从“辽东”一词的性质或属性的角度出发阐释“辽东”一词的含义,其研究重在分类而鲜于释义。在此前后,学术界也有关于“辽东”一词含义的探讨,其结论均与此相类似,偶有分类的增减,但都没有摆脱这种用分类的方法解释“辽东”一词含义的研究途径。在今天看来,这种解释略显表层化。

在这种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辽东”一词进行内涵的探讨研究,我们认为可把“辽东”一词的含义归纳为三种:辽远的东方之地;辽地之东;辽河之东。以下分而论之:

其一,辽远的东方之地。“辽东”最初乃是一个相对中原而言东的方位名词,发展到战国燕建立辽东郡以前,“辽东”由方位名词逐渐演变成一个界域比较模糊的地域名词,其大致范围,前文已作考证,即西起努鲁儿虎山和滦河一线,东至清川江一带。这一时期辽东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了我国辽宁省全部及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清川江以西地区。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一地域范围始终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从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辽地”概念。这一点在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审定的《中华最新形势图》一书中对辽宁省的图页说明中最能体现:“辽宁省旧称奉天,以奉天二字含有帝制意味······改今名,取辽域安宁之意。简称辽,别名辽东。”对此,原辽宁省地名学会副理事长刘发先生在《辽宁省名称之考源与辨义》一文中指出,“这里所称的‘辽’和‘辽东’与辽宁省是指同一人文地理区域,文中所称‘辽域’不应解释为辽河流域,而是指辽宁地域”。此外,明朝所设的辽东都司中的“辽东”,亦应理解为“辽地”之概念,至永乐七年,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五个卫、二个州,其辖境:“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口,北至开原,和现在辽宁省的辖境大体相似。”即可为证。再如,“辽东湾”一名,据《辞海》“辽东湾”条解释,其海域范围狭义上指“西起辽宁西部辽河口,东到辽东半岛西侧长兴岛”;广义上指“河北省大清河口到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以北的海域”。因此,不论是从狭义还是广义上来看,辽东湾的海域范围既不限于辽河之东,也不局限于辽地之东,故“辽东湾”之“辽东”也应理解为“辽远的东方之地”,辽东湾,亦即辽远的东方之地的海湾——“辽地”之海湾。总之,上述列举的几个命名,均是对辽远的东方之地这一“辽地”地域概念的继承和延伸。

其二,辽地之东。顾名思义,其指代的是辽地的东部。以此义命名仍不乏其例。如辽东郡,该郡创置于燕昭王十二季(前300),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之后。此郡名很容易被人误解为取辽水(今辽河)以东之意。事实上,辽东郡的辖区并不都在辽水之东,包括了辽水以西的部分地区在内。因此,释其为源于辽水之东是很难讲通的。究其含义,应是源于其辖地在辽地的东部而得名的。

其三,辽河以东。把“辽东”解释为辽河之东,当是今人新解,在对某些地名的命名和理解中已经体现出来,如“辽东半岛”一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根据《辞海》“辽东半岛”条的解释,“在辽宁省南部,辽河口与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人黄海、渤海间。”由此可见,辽东半岛之“辽东”是含有辽河以东的含义的。

总之,辽东因“远在九州之东”而得名,是见于史册最早之辽字地名。在战国燕置辽东郡之前,辽东之地域范围大致西起努鲁儿虎山和滦河一线,东至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清川江一带。在战国燕设置辽东郡之后的2000多年中,辽东这一地域概念因行政区划和疆域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在此期间,辽东地名亦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基本可概括为辽远的东方之地、辽地之东和辽河之东等三种含义。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1年第1期

作者:王禹浪、芦珊珊

选稿:黎淑琪

编辑:黄舒馨

校对:刘 言

审订:罗舒平

责编:甄艺涵

辽东区域指哪里(辽东地名考)(2)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