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2.0(黑龙江牡丹江市一中)

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2.0(黑龙江牡丹江市一中)(1)

华讯网9月18日电(夏烨)18日,“喜迎十九大 教育看龙江”采访团一行走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采访了该校开展分领域优化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成功教学经验。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始建于1945年9月,1962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2002年被评为省级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普通高中特色项目建设学校,2011年被确定为省理科特色类高中试点学校,连续5年成为北京大学“博雅计划”和清华大学“领军计划”资质学校,先后承办了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和全省中学生全运会等大型比赛。校园占地面积2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3万平方米,运动面积7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74人,在校生5000余人。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关注每个人发展,追求最优化目标”核心办学理念,秉承“修身立德,博学致远”校训,建设具有“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和谐校园魅力的全国名校,为培养“高素质、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奠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绿色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先进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教科文卫体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工人先锋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获全国首届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两年进入全国普通高中网上综合排名前百名。

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2.0(黑龙江牡丹江市一中)(2)

学校率先在全国按照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7个学习领域建设整合课程资源,改变了“千校一面”的课程资源供给方式,为学生自主多元和谐发展奠基。“分领域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实验研究”是学校在国家立项课题,2015年2月,被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办免鉴结题。

优化课程资源配置 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整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课程资源。保证了必修课开满学科、开足课时和选修课拓宽门类、丰富选项。

整合行政班教学和走班教学课程资源。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个学习领域设置98个教室和8个多功能教室,既可满足分年级行政班教学需要,也可满足走班教学需要;各领域走廊与教室对应配置学习交流活动区,设置学生用品柜、书刊阅览吧、互联网系统和学习交流园地,使教室与走廊形成功能互补的学习区域。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在相关学习领域配置文本阅览室、网络阅览室和电子查询系统,在各有关资源场馆配置研究性学习活动园地,在科学领域设置了10个理化生探究实验室,在艺术领域设置了14个个性化音乐、美术练习室,在技术领域设置了通用技术成果展厅,预留出学生参与实验、动手操作和个性化学习的空间。

整合网络课程资源。校园网覆盖各个教室、走廊活动区域和教师办公室,教师人手一台电脑笔记本,学校一些公共活动区域配置电子显示屏和电子触摸屏,各多功能教室、专用教室和普通教室实现了网上视频声频同步传递,校园网络开设教师博客、贴吧、在线名师课堂和班级网页,实现了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整合社区课程资源。依托一些大中型企业、科技园区、生态园区、居民社区和军营等资源,建立十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共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共享通用技术资源,共创家庭教育资源。

分领域优化配置课程资源,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资源供给模式和服务方式,实现了校内资源开放共享、校内外资源互动互补与相互沟通、衔接,而且提高了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利用的育人功效。

发挥课程资源作用 创新课程实施体系

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需求,统整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课程整合实施体系,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共开发研制校本选修课程108门,编辑校本教材85本。开展了“走近经典,与大师对话”系列论坛活动和“校园之星”原创比赛。

以领域课程资源为基础,整体设计学术类、实践类、技术类、艺体类课程,构建了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课程设置板块。针对学术类课程,处理好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共性要求与差异性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潜质、不同趣向学生多样化需求与个性化发展的关系,分领域和科目构建问题树和知识结构图,分层次整合知识点,分领域设置研究性专题,分系列开展拓展性思维训练。

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开展社团活动和俱乐部活动,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采摘节、冰雪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荣获全国中学生越野锦标赛女子团体第四名、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总分第八名,获全国赛会1金1银4铜。

综合利用课程资源 促进课堂教学变革

促进知识呈现方式转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文本教材、领域场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把事实知识、原理知识与技能知识、检索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广阔视角和实践探究来了解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如学生探索数学馆“百发百中”和九连环的解法,研究椭圆的光学性质及其在医学和电影放映上的应用等。学生将物理实验室DIS数字传感系统引入实验探究过程,进行了牡丹江当地的地磁场测量等实验,使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与计算机结合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使微小量的测量也能在高中阶段得以实现。学生利用组培实验室、显微互动实验室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掌握组培技术,通过显微互动,完成对细胞微观领域的认识和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2.0(黑龙江牡丹江市一中)(3)

促进教学交往方式转变。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需求和潜质,倡导平等、对话、交互式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开展“问题探究”、“差异发展”和“协同创新”等教学方式和模式研究,凸显了学生发展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学生利用数学馆资源对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风车图标提出问题,探索风车所蕴含的数学关系,发现了基本不等式,并给出了很好的证明方法。物理课做测量牡丹江地区的重力加速度实验,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多次校正实验的误差,设计方案比教师预想的多了3种。

促进教学过程方式转变。围绕问题探究式主导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于学生多元发展的“设疑—析疑—质疑—释疑—拓疑”的课堂教学流程,分学科构建适合本学科风格各异的教学范式,开展多样化教学风格及教学思想研讨活动。落实“五化”教学策略,即强化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实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程资源平台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把学生自主、多元、和谐发展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标准。采取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团队互助性评价与自我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成果呈现性评价与过程参与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2010年以来,培养3名全省文科第一名,有173人考取北大、清华及港澳著名大学,2017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一本上线人数1330人,文科全省前5名占2人,有22人被清华、北大和香港著名大学录取,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有83人获得学科竞赛省赛区国家一等奖,26人进入国家冬(夏)令营,获3金9银14铜。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学校分别被国家汉办和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批准为中美“孔子课堂”和中美“千校携手”项目学校,与俄罗斯海参崴六中签订友好学校协议,有466名师生赴美参加教育研学交流活动。有600余名学生荣获省、市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有500多名学生参加了我校承办的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等志愿服务工作。有290余名学生获得全国、省优秀志愿者和市、校自强之星称号,有5人被评为“全国阳光少年”和“龙江好少年”,1人获全国“最美中学生”称号,荣获全市优秀志愿服务大队、志愿服务贡献单位。

把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域作为学分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了各学段、各学科学分认定办法,预设学生获取的最低和最高学分标准,分层次、分类别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业成绩,对利用课程资源获取的拓展、延伸和提升性学业成绩赋予荣誉学分。

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作为潜质开发和个性发展评价的重要导向。各领域场馆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各学科制定创新实践行动计划,实行导师跟踪辅导制,定期开展学生作品展示和学习成果交流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获省中学生航模实践比赛一等奖,有21人在省级艺术比赛中获一等奖,其中于柯寒同学获国际设计大奖赛“黄铅笔奖”,有19人在科技创新大赛、信息学奥赛等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

当前,面对全面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形势,面对黑龙江省即将全面实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新要求,继续坚持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方向,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建设“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和谐校园内涵丰富,创新教学供给方式特色鲜明,培养“高素质、多样化、创新型”人才成效显著的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示范性普通高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