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关风俗的音乐(传统音乐小知识之篝火)

小学有关风俗的音乐(传统音乐小知识之篝火)(1)

在娱乐中传承,在传承中娱乐!

我是小音,感谢大家的关注。今天我们分享的与音乐相关的话题是“篝火”和“公母声”。

提到“篝火”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夜色笼罩下的茫茫草原或者原野,穿着民族服装,唱着歌,跳着舞。乐器一定得是马头琴或者弹着冬不拉——总之,是要带有民族的风格的伴奏。或者干脆没有乐器,只是人声的伴奏,有种野性或者原始的感觉。

熊熊的火焰迎着每一个人的脸,大家都兴奋的围在篝火旁边,唱歌跳舞,喝酒聊天儿,高谈论阔,非常非常棒的感觉。

小学有关风俗的音乐(传统音乐小知识之篝火)(2)

今天分享的这首《篝火》是管弦乐曲。这首乐曲曾在1981年在“第一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中获优良奖。

这首乐曲是黄维强作于1980年6月,是作者所写的组曲《美丽的三江》中的第二乐章。音乐取材于东北布利亚特蒙古族和鄂温克族的民歌素材,表现夜幕降临的江边,人们围着等火欢呼雀跃、翩翩起舞的热烈情景。

小音强烈推荐大家去听一下这乐曲,非常之粗狂有力,富有个性。

小学有关风俗的音乐(传统音乐小知识之篝火)(3)

提到公母声,很可能会被联想到性别相关的一些问题。

关于性别相关的问题,一直是比较敏感的。比如刚因为这个问题上了热搜的张云雷——他在一档节目里面提到了“女人如果不做饭,我娶你干什么”这样大概的意思的择偶观点吧。于是,被网友批评为直男癌什么的。

我在前面另外一篇文章里写过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张云雷:女人你连家务活你都干不好 我娶你干什么?

公母声确实与性别有关,但是绝对与争议或者歧视性的话题没有关系。

公母声是民歌用语,泛指民间二声部歌曲或民间二声歌曲的高低两个声部。这些被称为公母声或由公母声相配的二声部民歌,主要应用于壮佣语族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当地风俗性的男女社交活动中歌唱。

当地的民间歌手认为,一首民歌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即为公母相配;公声与母声相配,则歌唱和谐动听。

其实,大家是欣赏过不少“公母声”的民歌作品,只不过并不知道这个概念。比如侗族大歌曾在一些选秀类节目中出现过多次。

小学有关风俗的音乐(传统音乐小知识之篝火)(4)

具体总结一下“公母声”的民歌:贵州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南部侗区侗族民间歌手,称二声部侗族大歌的主旋律(低声部)为母(雌)声,派生旋律(高声部)为公(雄)声;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民间歌手,称二声部的布依族小歌、大歌的低声部为母声,高声部为公声;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汉族民间歌手,称流传当地二声部歌曲《三海声》为公母声。

感谢大家关注,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期待大家持续关注。

娱乐不只是明星,还有民间那些有趣的音乐知识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