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

夏同龢简介:

夏同龢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加癸巳科乡试,中举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光绪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是中国第一个以状元身份留学的人,攻读工业和经济,学成回国。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1)

夏同龢

生平

夏同龢是屯堡人后裔,其先祖明朝初年(1389年)由江苏南京随戍边部队来到贵州,后定居麻江县高枧堡,迄今已600余年。1874年夏同龢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父亲夏源历任云南、四川等地官职。夏同龢自幼随父奔走各地,见多识广,大西南丰厚的土壤引领了他最初的成长。

此时的中国,推动近代化的洋务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新思想缓慢但不可阻挡地开始渗透到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然而科举考试仍是所有读书人唯一的选择,夏同龢也不例外。

光绪十九年(1893), 夏同龢在贵阳参加贵州乡试中举,主考官是广西状元刘福姚。在这三年才举行一次的省级统考中,夏同龢名列第二十九名,本次考试的录取名额是50名,考取举人后就可以授予官职。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夏同龢来到北京参加会试,会试主考官是户部尚书孙家鼐,他也是一名状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者。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齐集京师,即将参加的会试将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国家政治的核心圈,有机会实现读书人“兼济天下”的理想。本次会试从数千名举人中录取了346名贡士,夏同龢是第134名。他们是经过层层选拔的科举精英,他们将获得踏入紫禁城接受当朝皇帝考试的机会,他们因此成为人人艳羡的天子门生。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98年6月9日)清晨,夏同龢来到紫禁城保和殿参加殿试,正在酝酿一场变革的主考官光绪皇帝就“求才、经武、绥远、理财”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发问,夏同龢就这四个问题进行了逻辑缜密的回答。当夜幕降临,夏同龢起身交上自己的答卷,走出了保和殿。此时的紫禁城显得很安静,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的未来,都如同这渐渐沉去的暗夜一般变得更加莫测。

殿试两天后(6月11日)光绪皇帝断然发布《定国是诏》,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运动拉开了帷幕,同样是科举精英的进士康有为和举人梁启超是这场变法运动的主力军,他们试图要完成的是使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变革。

6月12日,所有的贡士们齐集东长安门外,变法并没有影响既定的程序,按照清制惯例,读卷官将排在前十位的考卷送到光绪皇帝手中。刚在头一天宣布变法的光绪皇帝“御笔钦点”夏同龢为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钦定名次后变法在推进,但状元的头衔,依然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耀。夺魁之后的夏同龢随即授修撰一职,进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同时也是官员的后备基地,明清时期朝廷重臣几乎都出自翰林院,进入翰林院,即意味着踏入仕途,进入国家政治的核心圈。对于在戊戌变法这个非常之年产生的状元来讲,夏同龢注定将在这非常之世有非常之经历。

夏同龢,麻江县高枧人,于1898年考中清戊戌科状元,成为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文状元之一。1904年,夏同龢东渡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者。在日期间,夏同龢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其考试文章《清国财政策论》全文刊载于日本《法律新闻》上。同时,夏同龢还完成了《行政法》一书的编写,该书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书籍之一。他是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法政学堂的筹办者,这所学堂是中国最早期实施法政教育的专门学堂,培养了许多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人物。1905年11月,夏同龢出任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1913年,夏同龢为第一届国会成立时众议院议员,1917年9月8日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至1919年6月28日去职。民国十四年(1925)辞世。

其书法著名,书法以对联、扇面、匾额等各种形式保留下来,遗墨有为潮州丘逢甲故居题写的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洋”。遗迹有贵阳夏状元街,故里的“状元第”等。

1919年6月,夏同龢辞去江西省实业厅长职务,回到北京,晚年的他潜心佛学。从1919到1921年间,夏同龢组织北京数十家富户为北京著名的内八刹之一----广济寺购置了多达近十顷的土地用于供养寺中僧人和作佛事之用,解决了该寺的资金问题,使该寺得以继续蓬勃发展。

1925年,夏同龢心脏发作,经医治无效,于北京劈柴胡同住所逝世。

评价

夏同龢一生经历丰富,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留给后人的作品除了那部奠定他在中国近代行政法学史地位的《行政法》外,还有他为近代著名实业家郑观应的诗集《罗浮待鹤山人诗草》所写的序言;为名震东南亚广东著名侨商高学能撰写的阡表,该阡表至今仍屹立在泰国曼谷;为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故居多处题字;为广东十大园林之一潮阳西园的多处题字;为如今蜚声海内外的福建永定土楼王子---振成楼的建造者林鸿超题写对联等等。夏同龢留给后人的还有两条街道:一条是位于贵阳市团井巷的夏状元街,因夏同龢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另一条街道则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法政路,当年夏同龢筹措十万银元经费在此选址建起了广东法政学堂,随后法政学堂名扬全省,学堂所在街道也因此得名法政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两条街道上,已经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痕迹。在他的故乡麻江县高枧村狮山脚下的状元第,原有亲笔写的“状元第”匾和“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楹联。如今这座状元第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1874年出生到1925年去世,夏同龢所处的时代是被陈寅恪先生称为“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从帝制状元到走向共和,他始终积极入仕,与时俱进,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转身。透过夏同龢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

夏同龢书法: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2)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3)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4)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5)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6)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7)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8)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9)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10)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11)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12)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13)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14)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15)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16)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17)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18)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19)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20)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21)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22)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23)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24)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25)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26)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27)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28)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29)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30)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31)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32)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33)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34)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35)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36)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37)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38)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39)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40)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41)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42)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43)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44)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45)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46)

夏同龢故乡:贵州省麻江县景观图片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47)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48)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49)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50)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51)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52)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53)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54)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55)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56)

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赏析57)(57)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