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创造字方法(能人的能)

甲骨文创造字方法(能人的能)(1)

在解读甲骨文的过程中,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巧思,今天我们要呈现的这种巧思,可能是以往很多人都不曾意识到的,当我们把这两个结构相似、涵义相近的字放在一起看,突然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这就是「能人」的「能」字,与「成器」的「器」字,以下是两个字的古文字字形:

甲骨文创造字方法(能人的能)(2)

上图,是甲骨文「能」字。

甲骨文创造字方法(能人的能)(3)

上图,是金文「器」字。

这两个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是相同的,都是指「感知的主体」冲到人的「显性人体」,并充满全身,覆盖所有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刺激进行全方位的感知。

那么,同一个涵义,为什么要造出这样两个看上去差异很大的字形来表示呢?

甲骨文「能」字,我们在图文专栏《向孔子学功夫》第十四篇《「定」、「静」、「安」、「虑」、「得」之间的「结构关系」分析》一文中,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解读。

而金文「器」字,在我们的视频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第十四集《“君子不器”的“器”字为何有四个“口”字?黄帝密文为你揭秘》中有过详细的分析。

本文着重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二字在造字方式上的相同和呼应之处,而对这二字细致的全面解读,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网友请翻看专栏中的相应篇章。

其实,当把「器」字向左旋转90度,再与「能」字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这样:

甲骨文创造字方法(能人的能)(4)

可以看到,中间的骨架「大」字形,是相同的。

而最右边的「分叉」,表示箭头,也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右边的「器」字,「大」字形的四肢边上全是「口」,而左边的「能」字,三肢仍保留原有的形态——大型哺乳动物的爪,但是,为了表示「口」充满全身,就在头部位置画了一个相对偏大的「口」,在四肢的其中一肢上画了一个偏小的「口」,意指「口」充满全身。

我们知道,在「源头甲骨文」的造字规律中,「口」代表「感知的主体」。

造字者周到地用了「能」与「器」这两种方式,来表示「感知的主体」的全方位感知。

甲骨文创造字方法(能人的能)(5)

仔细体会一下,能体会到造字者采用这两种方式的初衷。

要表示「口」充满全身,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到处画上「口」。

但是,如果四肢全部画上「口」,就无法表现四肢原本的形态,就像这个「器」字。

这样,无法表现出这是一只大型哺乳动物的涵义。

而如果要在一副图中保留爪的形态,那「口」怎么往上加好呢?

造字者巧妙地使用了「能」的这种表示方式——只加一大一小两个「口」,小「口」作为四肢的代表,传达在四个爪的位置上都有「口」的意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