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西部城区发展(中部人口第一城易主)

澎湃特约评论员 涂格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我们希望,每一名大学生都能追随自己的梦想‘一路生花’,在郑州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在武汉重回中部人口第一城宝座后,郑州近日宣布,从今年开始,将全面开展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力争2022年,新吸进20万名青年人才留郑来郑创业就业,利用5年左右时间,新增青年人才100万人。

为此,当地出台了10条“青年人才新政”,包括今年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20.08万个就业岗位;建设2个5—10平方公里的青年创新创业园;发放青年人才生活补贴,博士后可享20万—30万元安家补助;提供创业金融保障,设立100亿元的青年创新创业基金等。

得而复失的“中部人口第一城”

5年吸引100万青年人才,如此宏伟的计划究竟剑指何方?新出炉的10条“青年人才新政”,又能否帮助郑州实现梦想?

对于城市而言,青年人口比重越大,城市就越有活力。所以各地抢人大战,重点从来都在于争夺青年,只不过现在青年有些不够用了。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青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2020年已经达到71.1%,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可供城市吸纳的后备青年数量已经不多了,今后城市化率的提高更多是靠进城投奔子女的老年人来推动。而老年人口城市化的经济意义,显然不及青年。

所以,为了争夺日益稀缺的青年资源,不只是郑州,各地都在开足马力。仅最近这一周,就有苏州、镇江、马鞍山、山东等地相继出台人才新政。山东的“深入推进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跟郑州的“5年吸引100万青年人才留郑来郑创业就业”,可谓异曲同工。

拆解各地“人才新政”的具体内容,除了最为常见的购房租房补贴外,镇江对符合“金山英才”产业强市计划创新创业人才申报条件的人才,还直接给予5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马鞍山更是将补贴之手伸进校园,给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的学校和学生直接发钱,前者是每生每年补助5000元,后者是每学期每生补贴1200元。

与这些地方相比,郑州的10条“青年人才新政”并无多少独特之处,其真正的吸引力在于城市本身。身为全国九大中心城市之一,郑州的城市能级更高、工作机会更多、发展空间也更大。

但郑州也有自己的烦恼。事实上,郑州之所以提出“5年吸引100万青年人才”,对标的就是当年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作为中部地区唯二的国家中心城市,二者的竞争在所难免,特别是在人口方面。

去年“七普”数据刚公布时,郑州一度振奋。从2010年到2020年,郑州常住人口十年增加了397.41万人,增幅达到46.07%,不仅是中部地区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总量(1260.06万)也一举超过武汉(1232.65万),首次成为中部人口第一城。

然而,郑州在这个位子才坐了一年,就又被武汉重新抢了回去。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2021年末,武汉常住人口达到1364.89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20.12万人。与此同时,郑州人口只增长了12.52万,为1274.2万人,增幅仅有0.99%。这也是郑州自2011年以来常住人口增量最低的一次,增幅首次低于1.5%。

加之郑州背靠的河南腹地,虽然有近亿人口,但全省常住人口去年却出现了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净减少了58万;而同期湖北则增长了54.7万。这一减一增,同样让郑州压力山大。

百万大学生的“郑州底气”

熟悉中国城市人口争夺史的人,一定记得2017年武汉提出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

和如今的郑州一样,当时武汉也提出“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为此出台了包括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设立一亿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给予优秀创业项目10-50万扶持资金等一系列措施,由此打响了“抢人大战”的第一枪。

2021年的武汉《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实施5年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毕业生留汉率从10年前的35.75%,提升至2020年的51.59%。伴随着青年人口的不断增长,2021年末,武汉城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大关,成为继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之后,全国第八个超大城市。

回头看,武汉当年之所以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首先得益于其作为“中国高教第三城”的先天优势。据统计,武汉全市共有高等院校89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大学7所、双一流数量(7所)并列全国第五,在校大学生人数一度位居世界城市之首。

与武汉相比,郑州虽然名校数量较少,仅有2所双一流大学——除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注册地今年2月也已从开封变更为郑州,但大学生总数一点不输武汉。目前,郑州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133.16万,仅次于广州,排名全国第二,比武汉还多出4万多。2022年的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超过39万。

所以,当地提出“今年新吸进20万名青年人才留郑来郑创业就业”,并非夸海口。可以说,百万在校大学生是郑州实施“5年人才计划”最大的底气,也是其敢于在“人才新政”中标明抢人数量,而镇江、常熟、马鞍山等中小城市不敢,或者说做不到的原因。

当然,要想使在郑大学生毕业后都能留下来,并且留得住,光靠补贴是不够的,后续各种配套都要及时跟上。

同时,一味鼓励缺乏职场经验的青年人创新创业,恐怕也有风险。好在此次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发布会上,郑州表示,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绝对主力,郑州将鼓励引导各企业以多种方式引才聚才,政府确保用人单位能够及时享受政策红利。

“小巨人”企业的人才吸引力

说起郑州的企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位于郑州航空港区的富士康。

作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郑州富士康拥有超过90条生产线,不仅生产了世界上一半的苹果手机,还承担了河南全省出口份额的三分之二。

以2021年一季度河南省出口产品情况为例,五大类主要加工贸易出口商品里,机电产品出口870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2.3%。其中,商品手机出口一项就达到748.7亿元,占机电产品类出口额的86%,全省出口总额的62.2%。

但也应看到,近几年,随着国内用工成本大幅攀升、国外贸易环境急剧变化,包括三星以及为苹果代工蓝牙耳机Airpods的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大量企业,都逐渐将工厂迁往越南等地。像富士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未来能否继续留下同样是个问题。

真正能担负起“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绝对主力”的或许是另一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所谓“专精特新小巨人”,按照工信部的定义,是指那些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从2019年开始,工信部每年都会公布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至今已公布了三批,全国累计有4762 家企业上榜。其中,郑州63家,数量排名中部第二,比竞争对手武汉多出14家。

这些企业虽然不像富士康或者互联网大厂那样知名,却是各自领域的“隐形冠军”,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极大,所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

根据最新发布的郑州《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全市力争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80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600家,其中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30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达到15家。

按照这个目标,就算这些企业每家每年吸纳10名青年人才,5年下来,总量也将达到50万。

而要想达到整体的预期目标,郑州不妨学习马鞍山的做法:给予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补助,既留住了人才,也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郑州西部城区发展(中部人口第一城易主)(1)

海报设计 付敏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亮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