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在佛教的地位(特殊女性群体何为比丘尼)

比丘尼是唐代佛教最为特殊的女性群体,为唐代的佛教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代是佛教最为兴盛的时期,佛教发达,门徒众多,但是对于比丘尼的信息却十分的少,唐代的比丘尼作为一种佛教门徒,从她们的眼光里能够看出唐代妇女的一条独立自主的路子同时因为信仰佛教,比丘尼的宗教身份赋予了她们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追求的价值,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比丘尼在佛教的地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比丘尼在佛教的地位(特殊女性群体何为比丘尼)

比丘尼在佛教的地位

引言

比丘尼是唐代佛教最为特殊的女性群体,为唐代的佛教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代是佛教最为兴盛的时期,佛教发达,门徒众多,但是对于比丘尼的信息却十分的少,唐代的比丘尼作为一种佛教门徒,从她们的眼光里能够看出唐代妇女的一条独立自主的路子。同时因为信仰佛教,比丘尼的宗教身份赋予了她们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追求的价值。

比丘尼是唐代女性出家后的身份,而出家前的身份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文献记载,比丘尼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宫廷的女子,比如说失宠的嫔妃和年老色衰的宫人,这些人最为容易成为比丘尼,因为她们在宫中没有什么用处,地位十分低下,不得不成为比丘尼作为一种谋生的路子。除了这些人,还有皇族宗亲和宦官女性,通常抛弃了自身高贵的身份出家,这是在皇家之中。根据文献记载,在社会的底层也拥有很多平民女子和妓女出家的故事,由此而看比丘尼的群体来源是十分广大的,而从出家的数量来看,佛教在唐代是十分的盛行。

唐代佛教壁画

唐代比丘尼为何要出家?不同的群体拥有着不同的原因,她们主动或者是被动出家,拥有着历史、宗教和经济的各种各样的因素,也有家庭、个人的因素。在宫廷之中因为失宠或者没有什么作用就会被人嫌弃,出家不仅能够把自己镀上一层佛教信徒的光环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地位。而有的家庭是因为崇拜佛教,或者家里贫困,都需要出家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出家的原因不同也导致了对于佛教的信仰不同,间接反映了唐代的佛教背景。

出家后的比丘尼并没有完全的与俗世脱离,能够依托皇室并且能够与朝廷的大小官员及其家人来保持来往,因为不仅她们信佛,大小的官员甚至统治者对于佛教也是十分虔诚的。比丘尼等信众就必须借助皇室和士族来支持提高自身的声望和寺院的名誉,最本质的来说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当比丘尼开始向百姓宣传佛教与百姓的家人关系十分密切,这就能够扩大佛教的宣传力度,在另一方面也能够把佛教的信条传播给这个社会。

比丘尼及其信众

一、唐代比丘尼出家前的身份

佛教能在唐代盛行离不开统治者的推广,上到宫廷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各个阶层的出家者络绎不绝,唐代佛教的宫人数量不少,在皇宫之内甚至还有很多佛教的专门场所,比如说:佛寺、道观,皇室的私有佛院。唐代的冷宫中妃嫔、先帝的妃嫔、受罚的宫人和宫女都是以成为比丘尼为最终途径。唐代帝王驾崩的时候,如果没有子嗣的妃嫔就需要陪葬或者是被送入佛教的寺院,为帝王祈福。比如说武则天的时候唐太宗去世之后,武则天和其余太宗众妃嫔到感业寺进行祈福。

《新唐书》记载:亡宫三品婕妤,十一月廿六日亡。十二月廿一日斩草,一月十三日葬。托文婕妤,位三品。年六十四。不知何姓氏。淑资姝妍,预良家之选。

再者就是宫人,出家的宫人基本上都是管理皇帝的后宫女官,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唐代后宫女官众多主要是分别掌管了宫廷的大小事务,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宫局六局,掌管宫廷事务,六局的女官称之为六尚。但是,出家成为比丘尼的女官品级并不是很高,基本上都是七八九品的官人,掌管着宫廷的事务,对于这些年老色衰的女官万年可是无依无靠,不得已只能去寺院里出家以其养老送终。

佛教能够传承下来,必然必须有统治者的认可,只有统治者认可了才能够在民间众推行。众所周知在唐代,佛教得到了统治者的许可,虽然当时的国教是道教,但是佛教的信仰在民间还是宫廷之中远远比道教更加的受欢迎。这一种崇尚佛教的浪潮导致了很多皇亲国戚的女性信奉了佛教并且成为比丘尼。李唐的皇亲国戚都是锦衣玉食、金枝玉叶的皇祖贵女,对于生机来说自然是没有任何的忧愁,但是能够皈依佛门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如此看见佛教在当时是十分盛行的,能够渗透到皇亲国戚之中。

唐女官

士族是一个世代为官的群体,自称婚姻和交友圈子,能够在政治和社会上拥有优越的地位,唐代声望隆重的士族不乏少数,也有荣耀的士族,但是在后来唐代影响力十分的骤减,也有许多士族没落尤其是唐代新兴的士族同为朝廷的权贵影响力绝大,这些士族出身的女子家世显赫,但是因为很多的原因看破了红尘成为了比丘尼。

二、唐代比丘尼的出家原因

社会因素是影响唐代比丘尼出家的不可控因素,能够有很强的突发性,但是在唐代政府偶尔会优待出家的僧尼,这就给了政策上的引导,尤其是在天灾之年,性命攸关的时候各个阶层都被迫出家,尤其是底层的群众居多,都想要找到佛寺来进行庇护。唐代的僧尼能够拥有一定数量的授田,而且唐代的寺院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对于寺院的财产明细来说有大量官僚贵族的财物、田产捐赠,普通百姓的施舍,资产不计胜数。

一些香火旺盛的尼寺享受国家供给和达官贵人馈赠供养,以及尼众为他人做斋和法事活动可以获得一些宗教收入,寺院经济比较发达,有的女尼甚至能"自用黄金买地居"寺院的经济实力是非常雄厚的,很多的家庭因为十分贫困妇女不得不投靠寺院成为比丘尼,而且寺院为了获得官府的授田,对于女性出家也是十分乐意的,也就是说在唐代数量庞大的比丘尼之中,因为生计被迫出家的比丘尼占了大多数。

唐代皇家寺庙

由此一来僧尼的数量越发的多,政府不得已必须限制僧尼出家,必须获得僧碟才可以成为正式的僧尼,这时候才能够享有授田的资格。出家人必须要熟读经书,通过考试的方法得到僧碟才可以获得授田。家境贫困的女子比比皆是,但是僧碟制度十分严格,在此背景下渡人出家就变得有利可图,既能够迎合僧尼又能迎合统治者,更能顺应民间对于佛教的信仰。

《新唐书》记载:公主外戚皆奏请度人为僧尼,亦有出私财造寺者,富户强丁,皆经营避役,远近充满。

唐代的天灾是频数是十分高的,除了自然灾害在唐代后期兵乱带来的社会动荡也是不容小觑,对于生活在社会最为底层的百姓面对着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遇到了灾祸轻则卖田卖女,重则家破人亡,寺院是一种佛门的清净之地能够本着普渡众生的原则,能为躲避天灾人祸的人提供了安全的场所。

唐代后期的战乱

三、唐代比丘尼的人际交往空间

交往空间是一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交往,能够受到不同的关系和环境影响到了交往关系的总成。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要谨遵规范,结婚后要相夫教子,这是一种传统的家庭女性,但是比丘尼却不是一样的,脱离了家庭的束缚,不属于男人,走上了社会,展现自我的机会,相比传统的女性来说,比丘尼拥有着更复杂的人际交往空间。在红尘中,唐代比丘尼与皇族、官员、百姓都拥有着交往的活动来期待获得认可和支持来更大程度的光耀佛门。

比丘尼进入空门之后应该超脱尘世,不谙世事,精炼修行,但是事情并非如此,比丘尼还需要维持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皇族贵族、官僚士族和平民百姓有着密切的交往。作为出家之人,比丘尼仍要恪守儒家的孝悌观念,与世俗家庭保持着往来。比丘尼主要是向各个阶层宣传佛法,来获得世俗的支持,提高个人和寺院的声望,获得财物来支持寺院的生机。除了向社会各界宣传佛教教义以外,还有利用佛教的身份来达到迷惑民众的目的进而收服民众提高声望。

唐前期的帝王对于佛教是十分看重的,但是以道教为国教,佛教的地位在唐初的时候还是低于道教的,但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的发展佛教导致佛教空前的壮大,唐代的帝王经常对僧人进行赏赐,比如说赏赐寺院匾额等来表现德行的崇高,在皇家内经常举行佛教活动,停经念佛都是常态,僧尼常常要进皇宫给皇室成员讲法,这就不可避免地与帝王、皇室成员产生一定的交往,比丘尼因为性别的优势,与宫廷女信众交往更加的方便。

《唐代墓志汇编》记载:天后闻而嘉焉,寻有诏姊妹并度为尼,征入内道场供奉。一侍轩阙,卅余年……长安末年,恩敕令出于都宁刹寺安置"

僧尼讲经

唐代的皇族对于佛教的态度就会带来整个社会崇尚佛教的风气,朝廷官员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都会纷纷投帝王所好,崇尚佛教,有的为让帝王喜欢让家中的子女出家为僧为尼。而因为出身在宦官家庭,人,佛教僧尼也是愿意与朝廷官员交往获得他们的支持。官员和皇室贵族是一样的,通过僧尼牟利,比丘尼能够与官员交往一方面是因为比丘尼自身德行高,享有盛誉,当比丘尼去世的时候朝廷官员会为比丘尼撰写墓志。另一方面,官员喜爱弄卖文士之风,嘲讽比丘尼。

唐代的佛教不仅盛行于上层的社会,在社会的下层的民众也是十分的普及。因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比较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缺乏保障,一旦遇到了天灾人祸,轻则生活艰难,重则家破人亡。面对生活的困苦,他们更容易受到佛教因果报应轮回之的影响,今生崇信佛祖,礼遇僧人,渴望来生得到福报,故而唐代的民众对佛教比较痴迷。

唐代文人

评价

比丘尼出家前的身份是十分繁杂的,几乎覆盖了唐代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也能够体现出佛教在各层民众的影响之深。宫廷女子在帝王去世的时候,或者是在年老色衰的时候都想要寻求庇护的场所,寺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归宿,身份上的变换能够获得与传统女性丢失的自由。但大部分还是为皇家服务,而另一部分的比丘尼是皇亲国戚的妻女,自身出身优越,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着家族安排好的人生。但是在自身的要求和家族的支持下捐身佛门,能够为佛献身的精神令人钦佩。这些女子在出家前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出家后又精心禅道,依靠世俗家族的支持和自身的佛法修行,在寺内担任高位,开坛授徒,光耀门楣,成为成就不俗的宗教女性。

佛教在唐代是一种渡人的宗教,在唐代由于佛教信徒众多,佛教徒修行艰苦,一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或者是遭遇生活重挫的人,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百般无奈之下才会皈依佛教。唐代的女尼人人数众多,出家的原因也是繁杂,除了少数人因为自身的影响或者是自身信仰佛教出家以外,更多的比丘尼是因为自身境遇的悲惨看破了红尘才会到佛教里,唐代比丘尼出家可以说是社会、家庭和个人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新唐书》

《唐代墓志汇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