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序白话(吴之章说滕王阁序是旧文)

一首骈文,一首诗,一座城,一场盛宴,一众人等, 从此画面定格,翩翩少年王子安,千古流芳名。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与《滕王阁序》同时而作,王勃,才华超众,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该篇文章还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必背篇目。

首联写空间的博大,意气开阔,从高处落笔,高阁临江,回到眼前,歌舞不复。

颔联写时间的流转,意兴阑珊,在空间流转,画栋飞云 ,百转千绕,珠帘卷雨。

颔联写今时到往昔,意蕴丰富,与天地对话,闲云潭影, 关照自然 ,物换星移。

尾联写往昔到今时,意境深远,向时空叩问,昔人何在? 人去楼空 ,江水自流。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王勃滕王阁序白话(吴之章说滕王阁序是旧文)(1)

滕王阁夜景

滕王阁由来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因《滕王阁序》而闻名的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另外两座是岳阳楼与黄鹤楼,每座名楼都有与之相配的名作。滕王阁由滕王李元婴所建,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封为滕王,封地山东滕州,后几迁,共建三处滕王阁,分别在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四川阆中。

四川阆中,就是杜甫诗篇《滕王亭子》中的阆中滕王阁。江西南昌,赣江之滨 便是王勃笔下的滕王阁了。

帝子李元婴,5岁时父亲李渊去世,把他托付给李世民,9岁封为滕王,封地山东滕州,李元婴长大了之后为人骄奢淫逸,被侄子唐高宗李治贬谪几次,迁移了几个地方。武则天当政,大肆清除李唐宗亲,李元婴却毫发无损,自己的十八个儿子也安然无恙,可能他有过人之处,也未可知。

王勃滕王阁序白话(吴之章说滕王阁序是旧文)(2)

一言均赋,四韵具成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隋朝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公元676年旧历九月。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途经南昌。

江西洪州滕王阁,修葺一新,正在举行隆重庆典。

洪都阎府遍请江左名儒,士夫秀士,俱会堂上。太守开筵命坐,酒果排列,佳肴满席,请各处来到名儒,分尊卑而坐。当日所坐之人,与阎公对席者,乃新除澧州牧学士宇文钧,其间亦有赴任官,亦有进士刘祥道、张禹锡等。其他文词超绝,抱玉怀珠者百余人,皆是当世名儒。王勃年幼,坐于座末。

少顷,阎公起身,对诸儒道:“帝子旧阁,乃洪都绝景。 是以相屈诸公至此,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阁记》,刻石为碑,以记后来,留万世佳名,使不失其胜迹。愿诸名士勿辞为幸!” 遂使左右朱衣吏人,捧笔砚纸至诸儒之前。诸人不敢轻受,一个让一个,从上至下。却好轮到王勃面前,王勃更不推辞,慨然受之。——《醒世恒言》第四十卷 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王勃即席,气神闲定,下笔千言,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写下了空前绝后,震铄古今的骈文经典——滕王阁序。锦绣佳句,文字江山,700余字的骈文,对仗工整,辞藻华美,气象开阔,化用20多个典故,独创了30多个成语。

四座皆惊,交口赞誉。

《新唐书》记载: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此刻在宴席上,王勃连腹稿也没打,恐怕是研墨的时刻就酝酿成熟,故能提起锐笔,一呵而就。

原先阎都督是要他的女婿吴子章(唐代的才子)作序以扬名。不料王勃当仁不让,阎都督也颇有雅量,赞誉有加。

众人正交口称赞,忽然,吴子章高声叫道:

“此乃旧文,吾读之久矣!将先儒遗文,伪言自己新作,当以盗论!”

众客沉吟,阎公诧异 问道:“何以言?”

吴子章说:“如若不信,我则当众背之。”

当下便在众客面前,朗朗而诵,从头到尾,竟无一字纰漏,念毕,席间诸儒面面相觑,阎公失色。

王勃听罢,从容有常:“吴兄真是过目成诵,难得!请问这先儒旧文,后面诗文,还记得否?”

吴子章原本是凭借耳闻则诵,过目不忘的天赋记忆王勃的文章,被王勃这一问,一时无言以答。

王勃遂拂纸如飞,文若春华,思若涌泉,下笔成篇,

正所谓一言均赋,四韵具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毕,辞别,一个华丽的转身,奔江边而去。

从来才子是神仙,风送南昌岂偶然!

赋就滕王高阁句,便随仙仗伴中源。

王勃滕王阁序白话(吴之章说滕王阁序是旧文)(3)

美轮美奂滕王阁

滕王阁再壮丽秀美也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更为出彩。

其实历史的着意安排如是:滕王阁不过是打开这篇文学史上佳作的封面,诗会其他人也都是渲染。王勃让人惊喜的天赋与飘然的才华,瑰美的词章,从容的风度,胸中丘壑,眼里山河,与心中横放杰出的天地古今才是不朽的滕王阁,让人仰之弥高。

王勃登临之日,据滕王阁建成不过二十多年(653年建成),亭台多番留月,夕阳几度春秋,可见王勃感怀的不仅是滕王阁更是人间古今,长袖善舞,长歌当哭。俯仰人间成今古,山川依旧在,人事已全非,怃然念夙昔。

《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文旨。表达了它最中心的思想。格律:前四句押仄韵,后四句改为押平韵。严格的律诗不换韵、不押仄韵。所以它还是七言古体诗。也是七律的雏形,唐以前,梁简文帝、庾信、隋炀帝仅有个别篇章可算七律的萌芽。七律体制在初唐诗坛是初露峥嵘,王勃开辟蹊径,七言有更开阔的回旋余地与展现空间,舒缓不迫,张弛有度。

回肠荡气的项羽的《垓下歌》是七言,屈原的骚体也以七言为主,大抵是由于文气吐纳所需。只有呜咽叱咤方能吐纳心中块垒不平之气,方能体现大时空的跨度与力度,方能充分展示诗人的气魄和才思。

《滕王阁诗》立意深远阔达,并非记一事之功和一时之盛。立意不是放在一个面上,而是放在无限空间里,感慨万象盛衰无常 ,叹息世事沧桑。寓人生艰辛而短暂,修名不立之憾,壮志难酬之意。而又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王勃的大格局。人生短暂艰难,他选择率性而活。

王勃滕王阁序白话(吴之章说滕王阁序是旧文)(4)

诗意解读

首联以衰写盛。从“佩玉鸣鸾罢歌舞”使人联想起昔日之美女如花 宾客似云,此所谓不写之写。

文学作品写富贵须以冷落反衬曲终人散。就如《红楼梦》,这是惯例,也是现实,极大的反差才给人心灵的触动,生活留给你的印象越深刻,你的感知越深刻,人得细腻而坚强。“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卢照邻《长安古意》,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白居易《宴散》都能诠释“佩玉鸣鸾罢歌舞”从热闹到冷清的境地,笙歌停止,院落归于平静,楼台上的灯火也熄灭了。那些佩戴着琳琅沛玉的歌女到哪里去了呢?熙熙攘攘之后,眼前空无,人心底的孤寂爬了上来。“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车水马龙昔日夸,门可罗雀今朝愁”人类的悲欢相通。字不同,意相似。

颔联以盛写衰,如序文所云:“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如此宏丽壮美的建筑,由谁来主宰呢?人去而楼空,唯南浦云,西山的雨,来来去去匆匆而已。

画栋珠帘,朝飞幕卷表面的豪华掩饰不了内心的凄清。白居易《琵琶行》血色罗裙翻酒污,也是以盛写衰,为门前冷落鞍马稀作铺垫,这种有无相生,虚实互补写法最切盛衰无常题旨,此时无声胜有声,更令人回味无穷。

无论绝句与律诗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是全诗出现感情变化的顶点。论文势是由感到悟顺势转折,论意境从平面到立体,论时空以有限驾驭无限。

初唐诗人似乎比前诗人,更多了解几分时空意识与全局观念 更多了几分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因此就多了几分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更渴望归属感,盛象的归属感。

王勃滕王阁序白话(吴之章说滕王阁序是旧文)(5)

颈联,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这是写滕王阁的外部世界,跳跃那些画栋珠帘红蓝绿女,从大自然的辽阔联想到人生的渺小,修名之难立,人生须臾,不过尔尔,能不使人唏嘘?如刘禹锡的“人事几回伤往事,山形已就枕寒流”《西塞山怀古》诗人赋予文字的情感大抵是相通的。

如果说前两联写滕王阁的高峻, 从实景从物象微观,取仰视角,那么这一联 这是写滕王阁的渺小。从虚空从无限宏观取俯视角。一切风流人物,名园盛会都将被时间之流淘尽,而存在只属于当今,当今也不会停留太久。

尾联当时的帝子被贬,惹起了王勃的同病,阁中帝子今何在?呼应颈联,居高临下,顺势而上,俯仰古今,境界扩大,诗人的主体人格从本我到超我完全被凸显出来。

李白的《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俱往矣,这类句式纵横捭阖,叱诧风云,最适合表现一时的意兴与千古的风流。亦如苏轼的“千古风流人物”,陈子昂的“天地之悠悠”亦复如此。

古人已矣,有负如此大好江山胜景与如水年华,后来者应该自勉,不使时间之川空流,对照序文,“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穷且益坚不坠凌云之志”便可见其豪放不羁的气概,王勃才秀人微,却正当雄姿英发之时,仍有羽扇纶巾之神采。

这个空字有嗟叹,有惋惜,然而一切低落的心绪只是瞬间对于自己的心疼,转而更有奋发之壮志,建功立业之雄心,全诗虚虚实实,今古俯仰之间,境界廓大,思想深邃,神采飞扬,逸兴遄飞,为序文收了一个有力的豹尾,滕王阁诗是一片高华的力作。

王勃滕王阁序白话(吴之章说滕王阁序是旧文)(6)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除了迷李白,还是初唐四杰的迷弟。

大唐初年,注定有他们四人的身影留存,在四个人延续的七十年的时光里,带来了一场场文字锦绣盛宴,以飨读者。直到今日,后人依然把文学感情依附在他们的文字里“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他们像一颗颗彗星,而王勃最早陨落。

王勃大约生于公元650年,又是一位神童,六岁就能作诗,他就是古代“别人家的孩子”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

十岁,通读儒家经典,孜孜不倦。

十二岁,跟随名医曹元学习医术。

十六岁,写《乾元殿颂》,通过沛王李贤送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手上。笔端生花,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群臣列陛,奏萧相之遗模;天子临轩,采荀卿之故事。功推三祖,银绳勒东岱之威;业峻一人,金口奉南山之寿……

文章洋洋洒洒4000余字,气韵曼妙,词藻华美,格局廓大。

十七岁,应幽素科试(不定期举行的特科考试)及第,少年为官,未冠而仕,授朝散郎,成了整个朝廷年纪最小的官员。

王勃滕王阁序白话(吴之章说滕王阁序是旧文)(7)

因才扬名,却也因才而恃,屡遭贬谪。

王勃担任沛王府修撰的时候,以缴文的方式写了一篇斗鸡赋,为沛王助兴而已,却惹了唐高宗李治不悦,认为王勃恃才傲物,虚构事态,挑拨皇族兄弟关系,有违博士行为,当即罢官免职。

一时兴起的炫技之作,却成为了自己刚刚起步的仕途上的一块大暗礁,追其主要因由还是上层统治者争权夺利的紧张关系造成的。

他的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咸亨二年(671),官奴曹达犯罪,王勃在虢州藏匿了他。官府追查,据说王勃情急之下杀了曹达。各种因由,难再说清,命案在身,后遇赦,幸免。

为什么祸从天上来?这次事件,多半是招人陷害。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旧唐书》

朝堂险恶,人生的意外接踵而来,父亲王福畴被他牵连,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带着愧疚的心情,从洛阳出发,南下探望父亲谢罪。路途结缘滕王阁,留下了锦绣文章《滕王阁序》,又在《滕王阁诗》里留下了一字千金的戏谑。

经过广州时,到访宝庄严寺,撰写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中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3000余字。——百度百科

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亲,11月经过广州,到访宝庄严寺(今六榕寺),其时,宝庄严寺舍利塔(今人称“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请这位青年才子撰写碑记,王勃一挥而就,就有了这篇碑文。更加奠定了王勃的文坛地位。

而王勃入仕的念头渐渐熄灭,他郁郁不得志。在探望父亲返回时,南海风浪大作,王勃不幸掉海,惊悸加上伤风,回家数日而亡。哀哉!惜天不假年,天之骄子,生命终止在27岁。这个年龄上,太多人的人生或许还没有真正开始。天地不仁,造化无力。

王勃的墓地现存越南北部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

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才华,可能是他最坚硬的盾,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了刺向他最锋利的矛

王勃一生,少年入仕,光环难抑,纵才轻狂。

于王勃之憾,如宝器蒙尘,更在少年得志而青年早亡。少年得志之时,不懂得遣才而施之于柔和,过早承受了世间的炎凉。待到处事老道,收放自如之时,斯人已逝。

王勃滕王阁序白话(吴之章说滕王阁序是旧文)(8)

到了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久而久之,传到了唐高宗的眼前:“……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禁拍案,惊道:“此篇千古绝唱。”

又读下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治连声叹道:“好诗,好诗!,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