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开学第一天如何度过(孩子开学后这个习惯不改)

最近,又在微博发现了一位补作业的“高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孩子开学第一天如何度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孩子开学第一天如何度过(孩子开学后这个习惯不改)

孩子开学第一天如何度过

最近,又在微博发现了一位补作业的“高手”。

福建南平,一男孩在开学前拼命赶作业,下笔的速度极快,“咚咚咚咚咚咚……”感觉要把桌子给捅破了

不一会儿就写了满满一张,字挨着字,完全看不出写的啥。

妈妈看了甘拜下风,称:“发电报都没他快!”

网友哭笑不得,纷纷调侃:

“一个人,一支笔,一晚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想当年,我一天补40篇日记!”

“开学前夜,万家灯火通明!”

……

评论区,不少宝妈表示,家里有同款孩子。何止各种长短假,有些孩子每天都会把作业拖到最后一刻才写。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孩子各出奇招补作业的文章,妈妈们笑得前仰后翻。

但是,一笑而过之后,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反思下:

明明一个暑假就能轻松搞定的作业,为什么偏偏要留到最后写?

孩子的这种拖延症是怎么形成的?

毕竟,对于孩子来说,有拖延症并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有拖延症

当心影响学习和好习惯的养成

在综艺《放学别走》中,撒贝宁这样理解“拖延症”:

事情不到最后关头了他不干。就比如说我有个方案要交了,但是说的是周六,到了周一不着急,到了周三心里就开始有点焦虑了,到了周六领导电话来了,对领导说已经写完了,其实才开始写方案。

这种情况,跟孩子临开学疯狂“补作业”如出一辙。

有统计数据显示,7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新闻,说得是杭州一小学四年级,4个科目的老师都布置了寒假作业,结果班里只有10个人交了作业。

班里总人数是35人,意味着完成作业的学生还不足三分之一。

据说,为了让学生都能交上作业,老师还提前两三天在家长群通知了,并且把要交的作业一一列了出来。

孩子们在家各种补漏,但是有些作业真的不是两三天就能搞定的,比如体育,一家长发朋友圈说:“明天要开学了,今晚狂补体育作业。10次1分钟跳绳,2次仰卧起坐,坐立体前屈,累瘫,说比游1000米还累。

开学第一天,班里不少孩子一直打哈欠。

塞缪尔•约翰逊写过一段这样的文字:

“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拖延,是大人孩子都容易犯的一种错误,明知道“后果有害”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最后逼不得已加班加点完成。

孙俪一次发微博大吐苦水,说叫了孩子八百遍去洗手,没一个动的。

别小看了拖延症这个小毛病,它有可能会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点,想必身为成年人的我们深有体会。

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调查显示,班里40%的孩子基本都有拖延症,虽然平时看上去很努力,但是普遍都在低效率学习,收效甚微;

孩子变得消极,自卑。当孩子不能按时完成某件事的时候,会质疑自己的能力,变得缺乏自信、自卑;

让孩子在被动中成长。做什么事都需要家长或是老师督促,缺乏主见和责任心,自理能力差。

孩子为什么会有拖延症

每一个“拖延症”孩子的养成背后,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缺乏时间概念。

不得不说,有些孩子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时间观念才开始发展;

6岁左右的时候,对于5分钟,1小时这些具体时间没什么概念;

一直到8岁上小学后,他才会有一点时间概念,知道要按时上学,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孩子不愿意做。

对于不想完成或是有挑战性的任务,孩子往往带着一种畏难的消极心理,担心、焦虑、沮丧、不安等等。

比如:

孩子数学成绩差,却被要求多写几张试卷;

孩子讨厌背书,老师却让背一篇长长的课文;

孩子不喜欢运动,老师却要求假期每天跑800米。

父母包办一切。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书中说:“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嫌孩子吃饭慢,自己上手追着喂、各种喂;

嫌孩子的房间太乱,每天自己动手收拾整理;

嫌孩子算数太慢,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

……

父母做的越多,孩子会做得越少,遇到事情有依赖心理,甚至畏难,能拖就拖。

父母经常性催促。

有相关部门,曾经对13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让孩子们说出最厌恶父母身上的几种行为,“父母的催促和唠叨”位居第三。

演员孙茜曾在一个节目中说:“因为小时候被爸妈管得太多,彻底放弃了自我管理。”

还上学的时候,她正准备写作业,就听见妈妈在外面催“你写作业了没有?快去写!别耽误了!”越这么说,她越不想写。

当然,还有一些拖延症的养成,原因是父母本身就是拖延症“患者”,孩子耳濡目染,一起步入“后尘”。

如何改掉孩子爱拖延的习惯

自律的家庭环境,是纠正孩子“拖延症”的关键。

首先,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则。

为人父母,真正对孩子好,其实半张嘴就够了。与其反复唠叨、督促,不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主动起来。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有这样一幕:

父亲正在工作,儿子问,“爸爸,我也不能睡觉吗?”

父亲回答:“你自己的事情,以后不用问我,你自己决定。”

马飞看着认真工作的爸爸,没有选择睡觉,而是起身翻起书来。

其次,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时间,我们就要把时间“表达出来”,比如“7点是起床时间”“8点我们要出门”。

刘璇曾在综艺《新生日记》展露了自己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的强项。

她给孩子雄赳赳制定了一张日程表,把孩子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写字、看书、运动、画画、学习英语、睡觉……并且监督儿子严格执行。

第60届国际数学竞赛金牌获得者邓明扬,拥有超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他曾经透露,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他列每日计划表了。

从小到大,他每天都把自己的学习、阅读、运动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且还给自己设定了各种小目标,比如要看几本课外书。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deadline(截止日期)实验”:

把大学生分为两组,给他们分派相同的任务,但是对于第一组没有时间要求,第二组要求三天之内完成。

结果,三天后,只有第二组的任务完成了。

我们也可以经常性给孩子设定一个deadline,利用奖惩,帮孩子明确“按时完成”的重要性,比如孩子晚上8点之前写完了作业,可以允许他看半个小时动画片。

再者,分解任务,解决孩子的畏难情绪。

孩子做事爱拖延,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比如,孩子不想写学业,我们可以找找原因:

是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点多,孩子不知道从何下手?

是不是孩子对某一学科不擅长,孩子怕困难、想逃避?

是不是孩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失望,提不起来学习兴趣?

……

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一个方法特别好用,就是任务拆解。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把繁重的作业拆解成多个部分,比如,可以先让他做熟悉的、简单的题目,然后逐渐增加难度。这样可以帮孩子重新树立自信心。

2017年江苏理科状元潘慰慈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克服了拖延症,圆梦清华。

当然,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是孩子自信心最大的来源。

最后,让孩子承担不守时的结果。

看到微博上有一个评论,说自己家孩子寒假的时候,临开学前三天才开始写寒假作业,边写边哭。

今年暑假,放假后第一个星期就把所有作业全都写完了。

一个星期做完整个暑期作业的行为,咱们虽然不提倡,但是相比寒假时候,孩子的拖延症明显治愈了,这点非常值得点赞。

所以,让孩子体会至少一次不守时的结果,还是很有必要的。

写在最后:

《欢迎来到你孩子的大脑》中提到:

一个人能否成功,自律的影响是智力的2倍还多。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远离“拖延症”,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