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新课标提高教学方法(看小学英语学科如何立足核心素养)

来源:【现代教育报】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本报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携手,特约专家名师领读、解读新课标,研讨教学和教研工作将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

小学英语新课标提高教学方法(看小学英语学科如何立足核心素养)(1)

小学英语新课标提高教学方法(看小学英语学科如何立足核心素养)(2)

蒋京丽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中小学外语研究室主任

北京市特级教师

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非朝夕之事,需恒久之功。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将课程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有机融入到“教-学-评”的实践体系中,设计并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评等方面的内涵和要求,打造思维性、互动性、生成性、成长性的英语课堂,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落实课程的育人价值。

确保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结构化

核心素养立意的教重在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维,避免碎片化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以单元为单位设计和组织教学,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开展整合性的学习和思考,完成基于单元主题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微经历,逐步形成学习进阶,达到知识统整、技能协同、能力综合、素养融合的发展效果。

教师要重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教师要依据核心素养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整体挖掘单元教学资源的育人价值,整体搭建单元主题教学内容框架,整体提炼单元核心素养综合表现,整体制定单元教学目标体系,整体规划单元教学过程,整体开发单元教学活动。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观念,尝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语言有逻辑地表达个人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形成结构化认知,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单元内各语篇教学的结构化。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概念性理解为指导,加强语篇研读和学情分析,研制具体、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依循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具有较强逻辑性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参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融合主题意义探究和目标语言学习的系列活动,建构基于语篇的知识结构,整合性地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不断加深对语篇内涵的理解,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体现正确的价值观。

突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活动化

核心素养立意的学重在指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学生要有机会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与其他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认识以及与新的自我接触与对话。语言是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通过观察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判断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最理想的办法。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采用动静结合以及个体独立和同伴合作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尽可能为不同学习类型和风格的学生创造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调动学生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地参与课堂活动。

在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关注学生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实践过程和语言能力形成的体验过程,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和展示分享的充分时间和空间。

01

情境介入

教师要围绕主题意义,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成长体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适切的情境,为学生呈现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02

任务驱动

教师要设计具有问题导向的真实任务,激发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联系个人实际,尝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03

活动支持

教师要设计和组织由易到难,循环递进,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特点的,融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为一体的系列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参与、实践、探究,学会思考、讨论、倾听和交流,积累活动经验,形成学习策略,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发挥教学评价促学促教的激励功能

核心素养立意的评重在发挥评价驱动学习发生和激发学生潜能的引擎作用。教师要更新评价观,认识到评价不再只用于甄别和选拔学生,更是为了激励和赋能每个学生,教与学都不能单纯追求一个理想的学业成绩,而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树立学习段评价、学习性评价和学习化评价有机结合的生态评价理念,遵循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力求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目标多维化和形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教师要依托诊断性评价为教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组织开展并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和评价融合的活动,及时观察和诊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利用即时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和恰当的反馈,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监控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激发他们主动、高效地开展学习。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基础情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提供反馈与帮助,并持续反思和改进教学,推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策划:常悦

编辑:何文洁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