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第二十六章深度赏析(论语解析11)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宪问第二十六章深度赏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语宪问第二十六章深度赏析(论语解析11)

论语宪问第二十六章深度赏析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朱熹: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叹也。吾党小子,指门人之在鲁者。狂简,志大而略于事也。斐,文貌。成章,言其文理成就,有可观者。裁,割正也(就是将不成形的东西裁剪成形)。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

钱穆:子在陈:《史记》:“鲁使使召冉求,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将大用之。’是日,孔子有归与之叹。” 鲁之召冉求,将大用之,然冉求未足当大用,故孔子亟欲归而与其门人弟子益加讲明之功,庶他日终有能大用于世者,否则亦以传道于后。先生在陈,叹道“归去吧!归去吧!吾故乡这批青年人,抱着进取大志,像布匹般,已织得文采斐然,还不知怎样裁剪呀!”

这一章有两个地方争论的比较多,一个就是“狂简”,一个就是“斐然成章”。

朱熹认为“狂简”就是“志大才疏”,简就是“略”。

《孟子·尽心章句下》对于孔子归于之叹也有如下描写:“万章问,孔子在陈,曰:‘盍(hé)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这里的“简”,大义。狂简,谓进取有大志。

那么,在我看来,如果按上下文的逻辑,大家看最后一句,为什么要裁之 ?因“斐然”而“裁之”,那么又因为“狂简”所以才“斐然’。因为,只有才疏,才写不出好文章,才花里胡哨,才华丽而不实。因此“简”的意思只能是“简单、粗略”引申为“才疏”。在这里,我还是同意朱熹的意见。

大家看最后一句“不知所以裁之”。这里的“不知”就是“不知道”,体现了孔子内心的焦急。因为离家久远,在鲁国的弟子们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学业肯定问题多多,需要下功夫进行指导和修正,所以才有“不知”的心急如焚。为什么要“裁之”,因为其文章“斐然”。因此必须对“斐然”这个词根究根寻底,倒底什么是“斐然”。在这里有一个孔子的逻辑,就是文章“斐然”了,就“不知所以裁之”了。

三国曹魏何晏是最早对论语进行解释的人,他在 《论语集解》里讲斐然成章的解释是“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什么是妄作穿凿?其实用现在的话就是胡编乱造,胡乱地去穿凿附会。在何晏的解释里“斐然成章”是贬义词。

说文解字里关于“斐”是这样解释的:分別文也(有差别的纹理)。易曰:君子豹變,其文斐也。◎按今易革卦,斐作蔚。即“斐”=蔚

在易经第49卦革卦的九五、上六两卦的象辞全文是这样的,“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变,顺以从君也。” 豹子出生时,毛色丑不显眼,而后呢?在它慢慢长大的过程中,身上斑纹才会变得越来越美且富有光泽的。但是其特点就是纹理、疏密不一,没有规则,不像老虎小时啥样,大的时候还是啥样。因此孔子才“不知所以裁之”,要将其裁剪得到规规矩矩的花纹很难。

我们现代将“斐然成章”解释成“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其实在孔子眼里,在本章的语意下,斐然成章就是一个贬义词,我们长期对这个词是有误解的。当然二千年的习惯用法将其用于一个褒义词,那么,用了就是用了,词义有变化太正常不过了。不过知其原义才会更好理解原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看到,孔子当时周游列国,所见所为异常艰难,生活落魄,没吃没喝。这时鲁国让冉求回国,准备大用,孔子发出归于之叹,回去吧,鲁国还有自己的学生,他们学业很长时间没有人指导,文章纹理不通,需要有人去修正,自己带人在外闯荡,圣人之道得不到推行,还不如抓紧时间回到故乡去教书育人,以求今后事业后继有人。

好,我们来看本章的白话直译: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弟子们志大才疏,文章华而不实,不知该怎么去指导修正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