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记载老子样貌的书(据考证老子这本书竟然是三个人写的)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有三个老子,第一个是我们所熟知的李耳,第二个是老莱子,另外还有一个是叫太史儋的。究竟哪一个才是现代我们所知道的老子呢,请继续往下看。

第一本记载老子样貌的书(据考证老子这本书竟然是三个人写的)(1)

第一个老子《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意思说老子,楚苦县厉 乡曲仁里村人,姓李,名耳,是周藏书馆的馆长。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去周这个地方,向老子问礼仪。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些懂得礼仪的人,都已经腐朽了,骨头都烂了,唯独他们说的言论还在。并且作为一个君子如果合时就能凌驾于万物,如果不得时的就如通鸟雀在低矮的蓬蒿中飞行。我听说,善于做生意的人把自己的财物深藏起来就好像没有一样,君子有很好的品德而容貌上好像是很愚钝一样。除去你身上的骄傲与欲望,还有那华贵的外表和过分的意志,那些东西都是对你没有一点好处的。而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只有这些而已。孔子离开以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可以看见它在水里游;兽我能知道它在地上跑。在地上跑的我可以用网逮住它,在水里游的我也可以用渔网抓住它,在天上飞的我可以用弓箭射到它。至于说龙的话,我不能知道它,因为它可以凭借着风云而上天。我我今天见老子,他就好像龙一样”。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第一本记载老子样貌的书(据考证老子这本书竟然是三个人写的)(2)

我们接着说第二个老莱子,这个老莱子据说是和孔子同时期人,也是楚国人,还写了一本书总共有十五篇,阐发了道家方面的思想,而且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也就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他孝养二老双亲,自己72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后人以“ 老莱衣 ”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宋代的苏舜钦写的《老莱子》诗:飒然双鬓白,“尚服五彩衣”,写的也是这个老莱子。

再来看一下第三个老子,《史记》里记载太史儋: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廼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还记载, 秦献公十一年时,太史儋对献公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年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最后详细记载了其家世:“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叚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不过许多人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周太史儋后于孔子一百余年,与《礼记》等诸多典籍所记载的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不合,二则,据《史记》记载,他曾经西入秦会见秦献公。但至于见秦献公的年份,司马迁也没弄很清楚,他在《老子列传》中认为是孔子去世后129年,也即公元前350年。但在《周本纪》中又说是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相差了24年。而据郭店楚简中已有《老子》的摘抄,说明那时《老子》一书已比较流行。郭店楚简的年份也定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0年前之间。《老子》果然为周太史儋所著,不可能一成书就流传到楚国去。所以司马迁在写到周太史儋时,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来表示以周太史儋为老子,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

说完了三个老子我们继续来说《老子》这本书到底是哪个老子所写的呢,到底是不是李耳呢?后来的人对此事有很大的争议。所幸的是,近几十年来出土了《老子》的竹简本和帛书本。竹简本《老子》据专家了解是战国中期的,帛书本《老子》则是汉代初年的,这两个版本和现在我们绝大部分人看到的通行本《老子》有比较大的区别。经过相关专家对内容的对比,发现竹简本与第一格老子关系最大,通行本则是与太史儋的关系最大。

由此看来,《老子》这本书并不是一人一时的著作,而是经过了至少两个“老子”的创作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读本。

第一本记载老子样貌的书(据考证老子这本书竟然是三个人写的)(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