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大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

让人记忆深刻的人通常都是什么人?我们通常会记住那些给人心灵带来一定影响力的人,比如会给你讲故事的人;你害怕的时候陪着你的人;待在一起觉得特别舒服的人,这些感觉和记忆能让你触摸到美好。这样的人带给你的都是心里触动,所以总是念念不忘,放在心底的深处,每当孤独的时候,害怕的时候,绝望的时候,人的本能就会把这些灵魂深处的记忆从心底里放出来,像一盏明灯给你的生活添加点温暖,这点温暖唤起的理智继续引导着你前行。

至于那些让你记住恐惧体验的人,就要学会忘记,当过眼烟云随风而逝。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大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1)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其实整篇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在平静的叙述鲁迅小时候跟长妈妈的相处经历。用最朴实的语言描写最真诚的感动,却又让人从这感动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共鸣。

在这篇文章里,长妈妈是个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形象。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所以行为言语上并没能体现出良好的教养来。以至于鲁迅小的时候觉得阿长迷信又唠叨。

阿长原本也并不叫阿长,而是鲁迅家中原有一个女工的名字,这名女工大约也是相当于保姆的工种,所以后来这女工走了,阿长这个名字也成了鲁迅保姆的称谓,就是鲁迅文中的长妈妈。

跟大多数带孩子的女性一样,在孩子面前大人总会凭借自己的社会经验去阻止孩子一切地看上去类似冒险的行为。所以鲁迅小时候“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都会引起阿长的注意,这注意其实是责任心的一种体现。然而阿长未必自己就知道这是自己的责任心,应该说是这是阿长的善良、真诚的本质。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大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2)

生活中,父母和老师也会经常对孩子们有这种关切的举动,小孩子一般会有抵触心理。长大后却会懂得这其实是长辈的一种关爱,正是大人的关切和责任心,温暖着孩子的整个童年成长过程。

阿长是守旧的。她熟悉旧社会的各种节日习俗,规矩礼仪。这些都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风俗文化,在我们的现今的社会,还遵循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了,偏远一些的农村的人口颇多的家庭里或许还存留了一些。阿长对这些习俗文化的流程和寓意却知道很多,除了过年的习俗,还有丧葬事宜的忌讳,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忌讳,她都知道,并且同时也希望小时候的鲁迅能遵循,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大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3)

想想我们的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跟我们说过各种忌讳规矩,甚至于当我们不遵守的时候,编出些“可怕的后果”来吓唬一番的都是有的。譬如,七月半不得在祭祀仪式完成前拿桌子上的贡品吃,不然先人们是要打人的;蛋黄是不能吃的,吃了不能过桥(这个是我长到现在都不大明白的道理);也有说故事吓唬小孩的:一个大人出去遭遇了不测,被毛人熊给吃了。晚上这个毛人熊乔装成大人的模样回来了家里,睡觉的时候带了家里的最小的那个孩子睡在一头,另一个大点儿的孩子睡在另一头。半夜里,大点的孩子听见乔装的“大人”在吃东西,“咔嚓咔嚓”地脆生生的咀嚼声。便问“大人”在吃什么?“大人”说是在磨牙,其实是毛人熊把小点儿的孩子给吃了,拒绝人的骨头的声音。这是个恐怖故事,但被创造出来的动机却是好的,意图是警告小孩子夜晚不要随便让人进屋,以免造成危险。换做现在的孩童估计有点难以忽悠到了,信息的传输渠道更迅速和宽广。旧时的小孩只能通过口口相传和书籍才能了解到一些故事。

孩子的世界最是纯真,对未知的东西也是充满了好奇心。鲁迅对阿长的深刻记忆当然不仅仅因为阿长的熟知各种稀奇古怪的规矩和讲一些无厘头的见闻和故事,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美女蛇的故事,还因为《山海经》。我小时候看的大多是连环画,再大点儿看的则是漫画,再后来便是名著类的以及武侠类的。家里现在也还收着一套连环画,被翻得烂烂的了。漫画却有很多套,还算新。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由画面打开的,继而才是文字。阿长因为听见小鲁迅念念不忘《山海经》,就给他搜罗买了一本,因此鲁迅心里一直记得阿长的好。阿长本身是没读过书,没有什么文化,举止也不大优雅得体,但在此事上却显示出了缜密的心思和对鲁迅这个雇主家的少爷深切的爱。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大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4)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若无回响,必有一伤”这句话本来是用来形容一见钟情,再见深情,求之不得,内心哀伤的恋情的。我却觉得也适合于有所求的人。孩子有孩子的所求,大人有大人的所求。在孩子的心里,惦记上的东西通常也会念念不忘,一旦得到满足,便欢喜雀跃,连带帮自己实现心愿的人也会记住一辈子,这就是长妈妈给鲁迅带来的感动。感动并不都是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中,能引起我们心灵激荡的小事情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阿长给鲁迅买了一本他心心念念的书,也不是因为图小的鲁迅能记得她的好,而是源于阿长内心的真诚和纯粹的爱护之情。幸而有阿长,不然小鲁迅可能会因为没得到过《山海经》这本书难免觉得遗憾失落了。

《论语·述而篇》中言:“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有正道在心。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追求、崇拜。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鲁迅小时候上的私塾教的是孔孟文化,家里《论语》、《孟子》这类典籍固然是有的,他父亲也督促着他背《鉴略》,以此书作为他的开蒙书。至于《山海经》这类中国志怪古籍,在那时的教育界看来应该属于荒诞不经的奇书,只能当课外书看看吧!所以可想而知,阿长送了小鲁迅这样一本书,小鲁迅得多开心。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大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5)

阿长也不是普通的阿长,她是那个时代的众多农村女性里的一个,但是在形象上却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同一阶层的女性。因为没受过教育,举止稍显粗俗;既有社会底层普通人的遵循守旧而又迷信的本质,又有善良,朴实的本性。

鲁迅的散文几乎没有什么风花雪月的描写,感情起伏也极少,也没什么溢美之词。但是让人看了却印象深刻,如临其境,历历在目,文字意味运用娴熟,对丑恶的社会现象毫不留情的抨击,嘲讽起人来看不见一个讥讽的字,读者却能感觉到那种被讥讽的人的可笑之处,描写普通民众,看似平淡,实则字里行间全是真情。文风幽默而辛辣,一针见血,可谓不见刀兵的战斗,字字诛心。也正是拥有一腔的爱国热情,才懂得爱国不仅仅是爱这个国家,还爱这个国家里受磨难的人民。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大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6)

“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一代的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里的《附记》

的确,当真理如阳光一样普照大地,这个社会就会充满希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