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懂安阳方言(说惯普通话的人能看懂几句乡间俗语)

最难懂安阳方言(说惯普通话的人能看懂几句乡间俗语)(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一个伴随人一生的身份标志。茫茫人海中,一句乡音就能让人倍感亲切。乡音除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能将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更细腻,丰富。这些,是普通话办不到的。下面,就以安阳话为例,看安阳的乡音能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多少精彩。

文 | 王九云

豫记yjhltxdjm

  • “吃类啥饭?”

  • “面条的,就待这儿吃吧!”

  • “不嘞,一样儿!”

  • 这是安阳人最日常的对话。

人海中老乡相认,只是因为一句话

乡音是乡情,是故土的招牌,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是身在外地,乡音就是老乡相认最好的凭证。

八四年我去上海进修,在上海一百货给母亲买了双尖头鞋。走在南京路上,我拿出给同事看:“范老师,你瞧我给俺娘买耶一对小脚儿鞋!”

话未落音,有人从身后重重地拍了一下:“你是安阳类?来上海好几天,总算见到老乡诶!”回头一看,是一对三十左右的年轻夫妇。

我的故乡在安阳西,离市区不过十多公里。我的乡音虽然不是正宗的安阳话,但是接近于安阳话。

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教语文的老师教我们拼音,z c s和zhi chi shi,都读前舌音,我问老师为啥带h和不带h的读音一样?她说,一样儿,都一样儿。

最难懂安阳方言(说惯普通话的人能看懂几句乡间俗语)(2)

这个疑问一直困惑我多年,直至上了师范,教语音的郭清萍老师区别方言发音,才知道小学老师误导我十几年。不过那年代,乡下的老师没有一个会讲普通话,我们读课文都是拖着长调,摇头晃头的唱读。

普通话普及后,我由于年龄颇大,更是乡音难改。以至于有时候孩子们说我普通话上声扬不上去、前后阻不分时,我总是理直气壮:小学老师教的就这!

安阳地区土语很奇特,南北走向,百里长线,口音几乎不变;而安阳西区,由东向西,口音次第渐重,甚至曲沟以西,同一个村庄,东西村头口音都有差异。有人说是水脉问题,越近于太行山,口音越重,但不知是否有科学依据。

最难懂安阳方言(说惯普通话的人能看懂几句乡间俗语)(3)

我的乡音,没市里人说话嘴张得大,也没曲沟以西说话嘴拢得很,是那种不轻不重的音儿。比如,红薯蒸熟了,冒着热气儿,正好来了个串门的,主人马上会说:“快来吃一块,甜——的哩耶!”

那个“甜”字的音儿,拉得很长,韵母不是从喉咙里发出来的,而是舌尖抵住上牙齿的根部,猛一松开,让气流从舌面上缓缓而出,这个“甜的哩耶”,增强了红薯甜的程度和对红薯喜欢的感情色彩。

这些乡音,普通话难表达

安阳话里的“的”,有个独特的用处, 一是用作乳名,比如:张来全,叫全的;李金有,叫有的;黑的,白的,狗的,驴的等;二是用在动词后边当“着”用:拿的,扛的,推的,提的等。

有首童谣这样说:麻的麻,上墙爬,鬼来捉,虎来拿,下嘞麻的呲的牙,娘啊娘,来救我,不救你喏麻屁股(guo)。童谣中的麻的,是指以前生过天花后,脸上落下的疤痕,现在小孩子种牛痘,天花绝迹了。

有些安阳话,普通话是表达不出那种意思的。比如见到别人家的小女孩:这小闺女儿七粑粑嘞呀!含有很乖和喜爱的意思。前几年安阳电视台的老郭说报风靡一时,他那诙谐的安阳土语,常常逗得观众发笑。有一次他说贪官:“瞧恁往哪儿跑,就崴跑往外国,藏诶待牢,仡佬缝眼嘞也要把恁弄回来!

最难懂安阳方言(说惯普通话的人能看懂几句乡间俗语)(4)

老郭说报

有的安阳话,外地人听来很生涩,琢磨半天不知说的啥,比如这两句话:“有崴人吃嘴不做活,干活儿找不zuo,成天黑大大白大大嘞!”这是说有些人好吃懒做爱说闲话。

一婆婆说儿媳妇:“这秀的一的好好儿嘞,齐果墩儿嘞就孬种开耶!”安阳乡下说媳妇是秀的或尔秀的,意思是儿媳妇一直很好,突然间就耍开脾气。

“弄倒啥的肋?喔律老登嗯!”喔律老登是始指一种物体倒地的声音。

有的人大大咧咧,做事儿不认真,有人说他:“他喏人做事儿老喂糊尔马叶嘞!”“快来,把这哟包喔隔浪的浪!”意思是快来,把这个包袱放在顶上。

有的安阳土语特别省事,像侯宝林说的相声,北京话一个句子,安阳话一个字就说完。可有的安阳话很啰嗦,普通话简单的句子,安阳话就得说一大串。

最难懂安阳方言(说惯普通话的人能看懂几句乡间俗语)(5)

“不招凹咋结的,耶跟儿后往间儿,肚诶疼的嘞也,隔试了几隔试没有去买药,想诶睡一喝老,今儿清脑起唉就好崴,谁招又疼诶厉害耶!”

这是说:不知咋回事,昨天晚上肚里很疼,试了几试想去买药,心想睡一夜,到今天早起就好了,谁知又疼得厉害了!

安钢号称小香港,紧邻安阳西站,人口来至不同地区,乡音五花八门,慢慢地这些人形成一种独特的安钢普通话。为便于沟通,有时与陌生人交流,我自己也卷起舌根,藏起艮拙的乡音“洋”几句。可往往像是白发人戴了黑发套,无论怎样扯拽,也盖不严实。

最难懂安阳方言(说惯普通话的人能看懂几句乡间俗语)(6)

有一次在体育场锻炼,我与另外两位女人拉起家常,互问老家哪里,一个说是内黄,听另一个是市里口音,我顺便说了句“咱俩是这儿的。”原意是说都是本地人,不料市里那位立马反驳:“俺给你不一块儿,你是西边嘞!”我像只受伤的蜗牛,刚把触角伸出来,就被硬物给戳了回去。

现在普通话普及,越来越少人能说一口地道的乡音。有的家长嫌乡音土,胎教都用普通话,孩子根本没听过乡音,更别提会说。前几年有幼儿园开了乡音课,可乡音哪里是学校能教出来的。乡音珍贵,望人珍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王九云,安阳人,教师,文学爱好者,喜欢乡土文学,文章散见于多家报刊,散文《萤火微光亮童年》曾获得2015《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