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鏊子烙煎饼(烙煎饼)

烙煎饼

文/姜普明

煎饼是我们家乡的特产,一日三餐的主食,为了生计,曾经不停的为它忙碌。

“普明,起床推磨了”,此时的我睡的正香,磨磨蹭蹭,老娘已经叫了数遍。十来岁的年龄段,是最贪睡的时候。

等到老娘发火了,才拖拖拉拉迷迷糊糊的起床。此时,天还没有亮,瓦盆里头的地瓜米已经让姐和妈推完了大半。其实从头天下午开始,老娘早就把地瓜干提前用水泡好,后半夜起来用菜刀剁碎。接着先叫醒姐姐开始一起推磨,等到叫我的时候,是不得不的办法,这时她们都已经累的没了力气,确实需要帮手。因为还没有睡足的缘故,脑子一直混沌中,走着走着眼皮又合上了,一瞌睡就掉磨棍,好处是不在乎把面糊弄脏。到最后,闭着眼睛转呀转,转的不知道东西南北。最初学推磨的时候,刚开始不适应,不知道怎么推,用两手扶着,使不上劲,磨棍和身体配合不起来。还会出现头晕、翻心,有时还会呕吐,一段时间之后,逐渐习惯。再后来,磨棍放在小腹上,迈腿的节奏和磨棍配合默契,无需再用手扶。

推磨是需要出大力的,不是一件好活,每次推磨都不下两个小时,围着磨盘一圈又一圈,不知道要转多少圈,枯燥单调,又乏又累,一年四季都是如此。过去有句话叫“有钱能使鬼推磨”,说明出大力的活都想让别人多干,让自己少干。

再后来,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些改善,用上了小毛驴,再也不用推磨了。套上小毛驴,用捂脸子给它罩住两眼。一开始,小毛驴和我一样,不听话,不学活,撩蹄子,使性子,没少挨打。总之不撑人训,慢慢的没了脾气,上了套路,活也干的很出色。这个时候,我也没有轻松多少,虽然不再推磨,但是娘又安排我学习烙煎饼。原来这些活是几个姐姐的,之后她们都陆续出嫁,这活自然就挨着了,没有办法,也逃脱不了。之前对烙煎饼认识上有偏差,认为这是女人的活,后来观念转变,觉得老爷们也一样能干好。

烙煎饼这活更是好不到那里去,烟熏火燎,常被烟火抢的眼泪带着鼻涕,非常难受。锅屋里没有柴火了,赶忙提上筐头子,跑到场屋子掏上满筐麦秸,还有麦糠、树叶之类,这些都是烙煎饼上好的原料,燃烧起来火苗性温、绵软,不像木头火那样干烈。

先用油褡子把鏊子擦洗干净,用火柴点燃麦秸,柴火尽量少放中间,靠两边散着放,火不能太大,大了容易把地瓜糊子烙煳。起初蹲在旁边看着学,之后伸手摸上两把,试探着去适应。一开始滚面糊手掌经不住热鏊子烙,小手被烙的生疼,疼也得硬撑着,试不上几回,也就慢慢适应了。刚学活的时候,煎饼烙不成型,要么不熟很囊,要么火大烧糊了,需要自己琢磨,听着旁边大人的指挥,以后便熟能生巧。

面糊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用两手上合成椭圆型的面团,从鏊子边上开始翻滚,转到鏊子的中心位置,然后再用篪子一遍遍的将面糊刮均匀 ,等到边上往上翘起,再用篪子把边上挎一下,用两手轻轻揭起,一张煎饼就完成了。等把面糊全部烙完之后,还可以到咸菜缸里掏出两个腌菜疙瘩放到鏊子下面,用余火闷熟,拨开外皮,里面的咸菜味特别的鲜香。还可以切点白菜或者是韭菜,加点花生油和碎盐粒子,摊到煎饼上,卷成卷,用刀切成几段,吃起来味道更是绝美。我们当地叫塌煎饼,后来的塌煎饼,食材渐多,可以根据口味需要加工制作。

新烙出的煎饼最香甜了,酥脆松软,热乎乎、香喷喷,大葱蘸大酱,一大口咬下去,脆爽可口。当时,家里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大葱蘸大酱,撑使姜夫样,那是我的一个叔伯爷爷。夏天的时候,酱缸里的蛆在不断游动和翻滚,用勺子舀出来,照样享用,有时候还从咸菜缸里捞出死老鼠也不觉着是事。

下午放了学,第一件大事,就是跑到家里,悄悄掀开煎饼盆,偷偷拿出一个,用手指抿上点花生油,撒上一点碎盐,吃起来特别的香。那个时候可卷的食材稀缺,不像现在食材丰富多样,万物皆可卷。

有时候,家里煎饼不足一顿饭了,来个图省事的办法,把粉碎好的地瓜面合成面糊,把它拍成薄薄的饼子,贴到大锅内侧,中间熬上汤菜即可。这种吃法现在比较稀罕了,前几年还在同事自家开的东北风味地锅鸡品尝过,找到了过去那种感觉。

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农村里最忙了,小年前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烙煎饼,烙煎饼是长活,一连烙上好几天,需要储备很多,烙上几大摞,一直吃到来年的春上,接连几天下来都累的腰酸腿疼。

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人口高速增长,农村家家户户都准备一盘磨,基本隔不了几天就磨一次地瓜糊子。我家的那盘石磨,从我记事的时候就在使用,一直到了八十年代,村里通了电,村里集体上了一台磨面机,从此之后那盘磨便闲置在那里,仅磨盘下面给鸡当窝用。

如今,在我们沂蒙山区老家,依然保持着使用石磨这一传统加工方式,磨面糊改用了电机代替,烙煎饼用的是电鏊子,节省了很多人力,只有滚糊子还是采用人工操作,使煎饼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口感和风味,并且做成了地方品牌,且小有名气。一些勤劳的家庭依靠加工煎饼致富,也不是自卖自夸,从展现地方名吃上更加体现了沂蒙人祖祖辈辈一脉传承的那种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把煎饼推上了前线,推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沂蒙人又把这一传统的地方土特食品发扬光大,将各色花样的新煎饼推上了世界,让它久负盛名。除了五谷杂粮,还添加了蔬菜、水果之类,变换着各种花样,呈现着不同的口味。

远在他乡,只要看到吃煎饼的人,十有八九是山东人、沂蒙山区的人。从沂蒙汉子吃煎饼时那脸上所展现的青筋暴露表情,足可看出山东人的豪气、英气和义气。

吃煎饼,长个、健壮,出门受欢迎。

作者简介:

姜普明,笔名大江流影,山东莒南人,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及公众号。第二届青未了金融散文三等奖。

电鏊子烙煎饼(烙煎饼)(1)

壹点号 紫 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