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迎来千年发展机遇(70年大武汉辉煌征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57年10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武汉迎来千年发展机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武汉迎来千年发展机遇(70年大武汉辉煌征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迎来千年发展机遇

1957年10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三镇相连打通南北大动脉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荣海通讯员刘佩娅

朝阳冉冉升起,南来北往的游客漫步武汉长江大桥,有的拿起手机与大桥合影,有的欣赏浩浩江水与两岸的风光。桥面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时至今日,武汉长江大桥已年过花甲,可她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时间回到62年前,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成就。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打通。

62年来,武汉长江大桥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汉的发展与变迁。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一座座“中国桥”翻山越岭,穿江过海,武汉“桥都”享誉全球。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桥面上一片沸腾 中铁大桥局供图

千年梦想

长江上造桥提上新中国日程

长江上修建大桥,凝聚着多少代人的梦想。位于汉阳龟山脚下的中铁大桥局武汉桥文化博物馆,记录了这一历程。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湖广总督张之洞最早提出在武汉建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1913年,詹天佑组织人员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的勘探和设计,这是大桥的首次实际规划。

孙中山在他的《实业计划》中也提出了造桥的设想,国民政府先后三次提出建造武汉跨江大桥的计划,但最终搁置。

长江上无桥,数千年来南北交通在此阻隔。那时,京汉铁路以汉口大智门车站为终点,粤汉铁路以武昌徐家棚车站为起点,隔江两岸的车站货物堆积如山,全靠船来摆渡;遇到大风等恶劣天气就要封渡,大家只能望江兴叹。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被重新提上日程。“曾经沧海千层浪,敢架江河万里桥。”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既是新中国国力的象征,也是刚刚翻身做主人的人民志气。

1957年春,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三镇相连

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终打通

说起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曾任大桥施工组织设计小组组长的赵煜澄老人记忆犹新。1950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后,赵煜澄就派到了铁道部,接到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任务,他回忆,“从筹备建桥到1955年大桥正式开工,差不多有五年时间。”

随着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号角吹响,一时间,海内外俊杰齐聚。1955年2月,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成立,茅以升任主任,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几乎涵盖了桥梁、建筑、水利、工程、园艺界的顶尖人才。

当时建桥所需的钢材等材料和机具设备,都靠全国人民支援。“24小时不停工,工人都是三班倒,所有的人都鼓足了干劲。”说起当时建桥的激情,赵煜澄至今心潮澎湃。在建桥过程中,即便有苏联专家的援助,具体的施工建设、试验和实施都是我国专家慢慢摸索出来的。

广州的马氏三姐妹,于1975年和2017年在武汉长江大桥同一位置留影

欢呼雀跃

5万群众现场见证通车典礼

1957年10月15日,5万群众来到大桥上或长江两岸处,见证了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当时的报章报道了人们的欣喜雀跃之情:“许多人天不亮就起来做饭,全家扶老携弱前往参加典礼。”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标志。大桥建成后,曾吸引100多位国家元首前来一睹风采,并凭借征服天堑的气势和领先世界的技术,成为时代与城市的象征。

1957年出生的胡全志和大桥同龄,他的父亲胡起林就作为工人参与大桥施工。“听父亲讲,他是船舶厂的工人,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时候,他们支援建设负责打铆钉。”如今父亲早已过世,但胡全志每到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的纪念日,都会带着家人到桥上走一走。

2017年4月,武汉长江大桥最新“体检报告”显示:历经了7次洪水侵袭、77次轮船撞击,至今仍然十分健康。目前,武汉长江大桥每天通过火车300列左右,平均不到5分钟通过1列;每天来往汽车10万多辆,平均每分钟约有70辆汽车通过。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寿命是100年,如今仍为“壮年”。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庆典

走向世界

建桥大军让“桥都”享誉全球

今天的武汉长江大桥,已成为游客们重要的“打卡”地。矗立桥头,看浩浩江水与两江四岸的风光,极目楚天阔。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我国结束了不能修建深水基础和大跨度桥梁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了一支技术成熟、作风过硬、勇于创新的建桥大军。

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如今,武汉共有11座长江大桥,而且均为“武汉造”。更令人自豪的是,全国七成以上大型桥梁是“武汉造”。中铁大桥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仅该局就在国内外设计建造了2000多座大桥。

以武汉长江大桥为起点,武汉建桥大军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一座座跨度不一、造型各异的“中国桥”,翻山越岭穿江过海,变昔日天堑为今日坦途,书写中国最美华章。

1958年9月13日 武钢炼出第一炉铁水

共和国钢铁长子横空出世

□楚天都市报记者望隽通讯员曹金宁

顺着武汉市青山区冶金大道往武钢厂区方向,远远地就能看见一栋大型建筑物,这就是武钢博物馆。

昨日,在博物馆二楼,15岁的黄茜和父母正仔细端详着一件被称作“镇馆之宝”的展品——1958年由武钢一号高炉炼出的第一炉铁水铸造的生铁。黄茜的爷爷奶奶都是老武钢工人,对暑假来武汉探亲的孙女,老人们建议她来武钢博物馆转转:“了解武钢曾经的辉煌历史,还有我们走过的路程。”

每一个武钢人都不会忘记,61年前那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1958年9月13日15时25分,武钢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共和国钢铁长子横空出世,为新中国铸起钢铁脊梁。

武钢炼出的第一块生铁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摄

激情岁月

全国十万建设大军奔赴武汉

今年72岁的一冶退休职工胡昇,是儿时跟随父母从广东来到武汉投身建设大潮的“老武钢人”,1955年初来江城时才7岁。他儿子也在武钢工作,一家三代都将青春奉献给了武钢建设。

对于建厂历史,博物馆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全国生产钢铁的企业只有19个,年产钢仅15.8万吨,不到当时世界总产量的0.1%。为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党中央发出“工业要出关、钢铁要过江”的号召。

1955年,武钢设计方案送呈中南海,毛主席欣然首肯,周总理提笔签署“特急批发”,掀开了十万大军建武钢的历史大幕。

一时间,18个省、45个城市、1000多个厂矿企业为武钢建设开足马力,制造各种机器设备。鞍钢2000名精兵强将开拔入关,太钢2700名能工巧匠饮马长江,海南岛4700名人民解放军挥师北上,一支支建设大军从天南地北奔赴武汉,一批批生产骨干从五湖四海扎根青山,千涓万水汇成沸腾的海洋。

红旗在春风中飘舞,野花在工棚里盛开,推土机唤醒了沉睡的原野,脚手架织满了明净的蓝天。

武钢,新中国的钢铁长子,集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于一身,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注定要内生出钢铁报国的天性。

高光时刻

毛主席见证第一炉铁水流出

1958年9月13日凌晨3时,时任武钢总经理李一清点燃了一号高炉熊熊的炉火,照亮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黎明。

这天15时25分,毛主席健步登上炉台,见证第一炉铁水从炉内顺利流出来,火光映红了他欣慰的笑脸。

这一幕被摄入镜头,至今保存在武钢博物馆的一幅橱窗里。当天的《人民日报》上,头版头条《贺武钢出铁》的大标题十分醒目。武钢职工写给毛主席的一封信、出铁纪念章、高炉生产日报,以及那块由第一炉铁水铸造的生铁,都是当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

从这天起,数以万计的工人满怀激情奔赴武钢厂区,创造了一个个辉煌。

1959年,武钢一号平炉正式出钢。翌年,初轧厂“1150轧机”试轧成功,标志武钢一期工程建设正式完成。1964年至1970年,完成200万吨的配套设计和工程建设,年产突破“双100”万吨。

1974年,武钢从国外引进“一米七”轧机,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自行开发新技术,有4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但超过原设计生产能力,还向德国反向输出转让一项技术专利。这是武钢早期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山蝶变

昔日“荒五里”变身十里钢城

随着十万建设大军建设新钢城,青山也日渐热闹起来。可以说,没有武钢,就没有现在的青山。

195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根据武钢建设及城区副食品生产基地需要”,将武昌县、南湖区、东湖区所辖的二十四乡一镇,组建为青山行政区。

在《重铸第四镇》一书中,当时的青山被描述为“村户凋零,多为荒丘野地,人称‘荒五里’”。基本无工业,唯一的贸易集镇青山镇,只有十几家小手工业作坊和杂货铺等。

对此,胡昇至今记忆犹新。1955年他们全家来武汉后,最早在汉口落脚,1957年搬来青山,“家里雇了一条木船,从汉口顺江而下,一个多钟头到达青山。”胡昇说,当时的青山江滩还没有建码头,下了船一上来,眼前十分荒凉,“那时的江滩上到处是深深浅浅的水塘,还有大片的芦苇荡、防涝林。”

高炉出铁的火光,映红了江城的夜空,染红了这片热土。红钢城、红卫路、工人村、厂前,这些红色名字的衍生,昭示着昔日“荒五里”变身“十里钢城”,青山由此注入永久的红色基因!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数字 街坊”命名的红房子渐渐遍布青山的大街小巷,“红钢城”因此得名。长江边的这片苏式红房子,从高空中俯瞰,宛如一个“囍”字,红砖、红瓦、红墙,见证着青山的发展。

胡昇在青山最早的家,就安在红钢城七街坊,后来他又相继住过工人村的棚户区、红钢城的团结户、八大家的单位宿舍,如今他和老伴住在冶建花园的一套两居室里。“武钢的建设发展,使青山从农业文明转为工业文明。”胡昇说,现在,青山又正在向生态文明大步迈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