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当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两个点(为什么别人总是get不到你说的点)

心理学当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两个点(为什么别人总是get不到你说的点)(1)

很多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么一种感慨:“明明我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清楚了,为什么到最后对方还是错误频出?”、“这么简单直白的话都记不好,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愚不可及的人?”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种沟通不对称的场景通常发生在一方对另一方的任务式传达中,尤其是上级对下级的指令,譬如,老师会批评某某学生不用心,连讲过的题目都能一而再出错;家长会责备小孩没记住之前的叮嘱,以至于最后丢三落四做不好某某事;上司会批评某某员工粗心大意,不按要求来做事。

但反过来,你可能会听到相反的说辞:学生会吐槽说老师根本就没有讲清楚那道题目是怎么解出来的;孩子会埋怨家长没有提醒他们要怎么做;员工会抱怨上司没有把要求说清楚。

常言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描述的就是这样的事实。从这里,你是否能够发现,对于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呢?大家都把责任归咎于对方,只是在逃避责任吗?

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上,有这么一种游戏——很多人应该都玩过,叫“十人传话”,具体过程是:首先要求第一个人把某一句话阐述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听懂之后传给第三个人,如此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听的那个人不能提问,只能点头表示自己是否听懂了。实验的最后,当第一个人看到的话与第十个人听到的话放在一起比较时,两者的差别简直就是天差地别,完全失真。

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人们往往容易将客观的信息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进行加工,最后可能得出与事实不合的描述。

心理学当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两个点(为什么别人总是get不到你说的点)(2)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其关键原因除了个人的信息加工模式不同之外,还在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听的人并不能提问,只是通过点头或摇头来表示自己得到的信息,这种现象就好比如上课,老师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而学生在下面只能点头或摇头表示自己是否听懂了,却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疑惑之处,最后的结果是,即使老师讲得再怎么透彻,那只是停留在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这一层面上,学生并没有在疑问上得到解惑,不懂的地方还是不懂,考到也还是做不出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某些题目明明已经讲解过了,学生还是一而再地出错。

常常会有人抱怨说:“明明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了,为什么某些人就是get不到我说的点?”一般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你仍然没有表达清楚,二是对方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消化能力有障碍——但这都只是习惯性的归因而已,从上面的论述来看,真正的原因还在于彼此的交流缺少反馈的过程。你可以将平时接触的人做一个横向比较,那些敢于向别人提出自己的疑惑的人,通常都是成绩优秀、工作成果显著的人,而那些总是忸忸怩怩、羞于提问的人,其表现都是平淡无奇,甚至是错误多多。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Harrylngam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沟通视窗”这一理论模型,他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道”这两个维度,并依据人际传播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沟通的信息划分为4个象限,分别为:隐私象限、公开象限、盲点象限、潜能现象。

心理学当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两个点(为什么别人总是get不到你说的点)(3)

根据“沟通视窗”理论,不难看出,我们在传播信息时,就处在“隐私象限”中,即传播一些我们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时候,要想达到信息成功对接的目的,我们除了“自我揭示”——即详细说明信息外,还需要引导别人说出自己的不解之处并提供解释——这也就是“恳求反馈”的过程。

通常来说,“自我揭示”和“恳求反馈”的过程是需要不断反复进行的,即大家在具体实践当中可能会不断出现某些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不断的沟通反馈并提供解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事前有响应、事中有配合、事后有反馈”是一个人最好的工作态度。

但是,另一方面,“沟通视窗”带来的一个沟通问题是:很多时候你会嫌弃别人的啰嗦和反复叮嘱,会吐槽说“明明就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废话来提醒呢”。

的确,“自我揭示”和“恳求反馈”有时就会出现过度交流的过程,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方法论来看待,在简单任务上,我们可以减少过度的交流,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标就可以了;但在举足轻重的工作上,我们最好就是秉持着战战兢兢、极致认真的态度来看待,不然一个小失误可能就会导致重大的事故,比如医生要对病人极度负责,反复强调不能做什么事;法官要对案件极度审查,反复核实信息,不然一锤敲下去就判定了别人的余生。

最后,再次提醒,在重大事项面前,一定要保持沟通,这一步严重影响你最后的努力成果。为什么职场上很多人都反感那些一意孤行的人呢?其本质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坚持己见是一个很好的人格特质,但如果在重要事情问题也是这样的表现,往往会给集体带来莫大的负面影响,因为这是一船人在跟着一个人在冒险,而不是一个人跟着一船人齐头并进。

在美国职场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导师,比如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就是最典型的组合。所以,做决策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别人的监督和沟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