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十大经典作品(唐寅用画作讲故事)

唐寅十大经典作品(唐寅用画作讲故事)(1)

唐寅的红叶题诗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吴门四家”。1498年乡试得第一名解元,后受科场之事牵累,绝意仕进,过着啸傲林泉的生活。

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都有很高成就。就像沈周、文徵明的画一样,他的画也是“即兴”之作,不过这个“兴”常常是由历史角度切入,从历史中兴发生命感动。

他的《雪山会琴图》,画的是文人逸事,记载的是由历史而引发的当下生命感叹。雪卧山林,高山邃谷中,一人于崎岖山路上骑驴前行,童子抱琴随后。山林深处,着一茅屋,屋中二人围炉煮茶,静候来者,一缕茶烟荡漾,静中驴之动、冷中茶之温、雪白之中驴背上红色的坐垫,颇可见出唐寅的细腻和浪漫。左上以淡墨自题诗云:“雪满空山晓会琴,耸肩驴背自长路。乾坤千古兴亡迹,公是公非总陆沉。”他要搁置“千古兴亡迹”,他要让“公是公非”的争执、兴亡荣辱的计较,都消失于莽莽原畴间。一切目的性的意图都荡去,直面真实的生活。

他的人物画、山水画多画历史故事。那些沉寂久远的历史故事,经唐寅点化,从而成为后人喜爱的新典故。他选择的对象,有些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他涉及东方朔、陶渊明、谢安、王羲之、苏轼等人的画作传世不少。有些是绝世佳人、风尘女子,他擅仕女之作的优长于此也得以强化。对于这些典故,或近或远,或为重大历史事件,或为寻常人家故事,或为腾播人口的题材,或为人言罕及的生僻事,唐寅都会深心细体,加入自己的生命感受和思考。

不逐炎凉:秋风纨扇图轴

《秋风纨扇图轴》,纸本墨笔,纵77.1厘米,横39.3厘米,未系年,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唐寅的名作。坡地上画湖石,有一女子,容貌姣好,风鬟雾鬓,绰约如仙,衣带干净利落,随风飘动。眼神颇生动,凄婉之情,宛然在目。她手执一纨扇,眺望远方。女子被置于一个山坡,画面大部空阔,只有隐约由山间伸出的丛竹,迎风披靡,突出人物心里无所之之的感觉。其上唐寅题有一诗,诗云:“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唐寅十大经典作品(唐寅用画作讲故事)(2)

唐寅《秋风纨扇图轴》 上海博物馆 77.1cm×39.3cm

诗中意和画中情相互映发,使这幅画成为广为流传的作品。可以说,世态炎凉、人世风烟都入女子神情中。秋来了,风起了,夏天使用的纨扇要收起了。炎热的夏季,这纨扇日日不离主人手,垂爱的时分,这女子时时都心系那个没有在画面上出现的人。而今,这一切都随凄凉的秋风飘走了,往日的温情烟消云散,一切缱绻都付诸东流。孤独的女子徘徊在深山上,徘徊在萧瑟的秋风中。真是昨日里红绡帐中度鸳鸯,今日里荒寂山坡苦流连。有道是花开必有花落日。偌大乾坤,天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人间悲喜剧,说不尽的恩恩爱爱,道不完的怨恨情仇。

唐寅这幅画的构思显然受到汉代班婕妤之事的影响。班婕妤是汉代的一位美貌女子,富有文才,为汉成帝所宠幸。后来,宫中来了赵飞燕,汉成帝迷恋这位身段姣好的绝代佳人,于是,班婕妤遭冷落。多才的班婕妤作了一首《怨诗》,诗云:“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后人又称此诗为《团扇诗》,诗中借一把扇子的行藏,看人世的炎凉。诗中道尽了“恩情中道绝”给这位女子带来的悲伤体验。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寅《班姬团扇图轴》(纸本设色,纵150.4厘米,横63.6厘米),与《秋风纨扇图轴》画的是同一故事。收藏家项元汴在跋文中说:“唐子畏先生风流才子,而遭谄被摈,抑郁不得志,虽复佯狂玩世以自宽,而受不知己者之揶揄亦已多矣,未免有情,谁能遣此?故翰墨吟咏间,时或及之。此图此诗,盖自伤兼自解也。”唐寅虽写他人事,表达的却是自己对生命的慧解。“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他是在说“世情”,说一个颠倒的乾坤、荒诞的宇宙,说一种古今同在的“万古之事实”。

唐寅十大经典作品(唐寅用画作讲故事)(3)

唐寅《班姬团扇图轴》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50.4cm×63.6cm

《秋风纨扇图...

槛外长江空自流:落霞孤鹜图轴

《落霞孤鹜图轴》,纸本墨笔,纵189.1厘米,横105.4厘米,未系年,藏于上海博物馆。上有题跋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晋昌唐寅为德辅契兄先生作诗意图。”

唐寅十大经典作品(唐寅用画作讲故事)(4)

唐寅《落霞孤鹜图轴》 上海博物馆 189.1cm×105.4cm

1514年,唐寅应宁王朱宸濠之邀,至南昌,不久,发现宁王有反朝廷的野心,因佯狂而得免归里。江兆申说:“而《落霞孤鹜》实际画的是南昌的滕王阁,这时恰由南昌归来,选此题入画,也非常自然。”此画似作于1516年,是年唐寅四十七岁。李维琨说:“明代的滕王阁面目已无法确知,但在旧基础上修建的亭阁很难想象会是《落霞孤鹜图轴》江边酒家的模样,作品有一种宿命论色彩,与唐寅南昌归后的反思不无关系。”

滕王阁自唐代修建后屡经兴废,北宋大观年间重修而达到极致,至元时其规模仍不失巍峨。元唐棣《滕王阁图卷》(今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画数层楼观雄峙江边,中有文人聚会。元夏永《滕王阁图》(今藏于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取近景俯视的角度,突出滕王阁的巍峨和辉煌。明代中期,此阁早已不复元时面貌。李维琨的置疑不无道理。

《落霞孤鹜图轴》在构图上倒是体现出唐寅水际草堂的模样,右侧高山,左侧临水,山际有水阁,阁中有人闲话。此图的临水一阁,状如草亭,的确有江边酒家的模样,这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的滕王阁毫无相类之处。曾经的滕王高阁临江渚,此图却是低低水榭沐夕阳。很显然,唐寅不是写滕王阁之实景,也非突出王勃的雄姿英发,而是借滕王阁之旧典,隐指今事。

唐寅与王勃的命运真有几分相似。作为“初唐四杰”之冠,王勃早岁有“神童”之誉,想当年这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二十七岁时去南海省亲,途经洪州滕王阁,留下不朽的《滕王阁序》,一时声震天下,然而次年由南海返归时,即于途中溺水而亡,一腔宏愿尽付空茫。唐寅也是早岁成名,曾经“龙虎榜中名第一”,怀着无限的憧憬,却在随即的科举之变中,梦断北国,从此沦落天涯。唐寅“千年想见王南海”诗句中的“千年”,实具有暗喻自己身世的意思。

唐寅此画,诗与画并行。他将古事和今事糅为一体,似写古事,又隐今思,往复回环,流连含讽,简直可视为唐寅的生命咏叹调。他将对古事和今事的陈述都付诸眼前的实景。而实景与典故、时事之间又形成极大反差。“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但画面完全没有龙马腾骧之势,在南宋李唐瘦硬画风中,又融入一分优柔和迷蒙。一人独临水榭,纵目远眺,云淡淡,风轻轻,江天渺然空阔,一切都迷迷蒙蒙,这是大潮过后的舒平﹑狂风劫后的宁定,曾经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都归于消歇。

唐寅题诗所云之“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突出时间转换中的含混﹑人事流连中的迷惘,似幻非真,一副“烟波柳岸”之景,表达一份历史的叹惋,没有《滕王阁序》中的雄放,却有王勃《滕王阁诗》中“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怅惋。

有情总被无情误:红叶题诗图轴

《红叶题诗图轴》,绢本,纵104厘米,横47厘米,未系年,美国露丝和舍曼李日本艺术研究所藏。

这是一幅工笔细描之作,淡设色,水墨画山体,石上女子神情淡然,面敷白粉,眉宇间有淡淡忧愁。高髻如云,上缀以浅浅的微小白花,一丝红带维系。衣纹以细劲的铁线描写出,转折有力,又有飘拂流转之韵,衣服饰以幽淡菊花。女子颔首凝神,手持红叶书写,身旁案上则有珊瑚玉树笔架及砚台、书卷诸物,女子背后则是巨大的芭蕉。这幅画努力荡却工笔重描的装饰意味,营造一种淡逸的气氛。工笔与水墨相合,纤细中寓有奔放之致,色彩沉静,偶有一点红色跃出,如白雪红梅,极具烂漫之味。

唐寅十大经典作品(唐寅用画作讲故事)(5)

唐寅《红叶题诗图轴》 美国露丝和舍曼李日本艺术研究所 104cm×47cm

这幅画画的是唐代流传广泛的红叶题诗故事,这也是中国古代最具理想色彩的浪漫故事之一。唐范摅《云溪友议》说:“明皇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颇衰悴,不备掖庭,常书落叶,随御沟水而流。云:‘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去接流人。’顾况著作,闻而和之,既达宸聪,遣出禁内者不少,或有‘五使’之号焉。和诗曰:‘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一任范阳,获其退宫人,睹红叶而吁嗟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迹,无不讶焉。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红叶题诗,说的是一段巧合的姻缘。红叶,意味着希望,一番漂流,到达理想的处所,传递女子心中微妙的清音。在高墙之中,在寂寞之所,在无人垂怜的幽暗心灵里,这一片红叶,是她如霓虹般的梦境。红叶题诗的故事,满足了人们的期望心理。

唐寅此画反其意而用之,画上自题云:“红叶题情付御沟,当时叮嘱向西流。无端东下人间去,却使君王不信愁。”他要画的是,人间多少痴情,都付与流水,如音绝大漠,石沉大海,永无回者。“当时叮嘱向西流”,但是流水向东,向着相反的方向流去。“人间”事,就是这样惨淡,代代上演、时时上演的,都是这样绝望的回旋。

令人凄楚的是,画中的女子还是这样含情脉脉,手上的叶子还是这般殷红,芭蕉还是这样绿,水还是这样流,人类的历史总是在重复这凄恻和荒唐。红叶题诗,其实是自我安慰的绝望故事,它说明理想永远在绝望中滋生,即使知道毫无希望,也不能没有希望和理想的光来照耀,没有了它,生命的灯就灭了。唐寅通过画面中一位绝妙女子的脉脉含情,说出他对“人间风情”的解读。

梦入清净地:桐阴清梦图轴

《桐阴清梦图轴》,纸本墨笔,纵62厘米,横30厘米,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书一诗:“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

这是唐寅名作。画中一人于青桐树下清坐而入眠,唐寅以细微笔触写入梦者面部淡淡的笑容。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漂亮的公主,当了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后才知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所谓“一枕南柯”。

唐寅十大经典作品(唐寅用画作讲故事)(6)

唐寅《桐阴清梦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 62cm×30cm

这个故事真是太平常了,艺术家最怕中此“俗套”,唐寅驾驭此题材却有别样之思,这不是贪功名一晌的欲望之梦,而是桐阴下的清梦,梧桐在中国古代象征高洁的情怀(《庄子》中就有鹓雏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栖之语),他这一梦梦到一个清净而没有烦恼的世界,远离熙攘来去的滔滔天下。一晌清雅的梦,一片幽雅的思,几许淡淡的笑容,空灵廓落的构图,再加上唐寅跌宕生姿的书法,使此作有独特的魅力。

唐寅的不少作品取自“古典”,却有意淡化典故本身的意义,甚至也淡化在历史承传中所形成的意义指向,加入自己奇特的用思,使赏鉴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思虑,有陌生化之效果,显示出他独特的“拗”劲。在陌生化的运用上,唐寅深受黄山谷影响。山谷为诗重视古典,无一字无来历,但又强调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熟悉的对象中寻求奇警的陌生化效果,其书法也是如此。唐寅的书法有浓厚的山谷影子,其画似也有山谷趣味的影响。看唐寅的画,正有点铁成金的意味。

中国画史上,说到花鸟画,就会说到“青藤白阳”,其中白阳,指吴门花鸟和山水大家陈道复。他的画有独特的风味,人们说齐白石是“草间偷活”,白阳可谓“云间偷活”,在浪漫奇幻的世界中,表现他的霞想云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