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公考地狱模式(地狱模式还是公考天堂)

粉笔公考地狱模式(地狱模式还是公考天堂)(1)

山东曲阜孔子像

科举制度是由隋朝创设,沿袭至清末明初才被废除的古代中国的重要制度。选拔人才以充公用,是历朝历代都会被重视的兴国要务。古人参与“公平竞争”要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科举制诞生前后的往世今生是何种模样?古代公务员比今天好过吗?快与文史君一同瞧瞧。

一、隋初首创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首设应当追溯于隋文帝时期,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平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其实从北魏设立均田制以来,中国北方的土地制度随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均田制的出台使得一些因世袭或军功而占田广博的豪强势力被逐渐打磨,这样就给予了新兴的士族以重整旗鼓的机遇。

南朝四代君主均采取过从民间纳取贤能以作重用的手段,用以维护统治、缓解社会矛盾。因此南人虽有着重谱牒、贵门阀的传统认识,但仍旧允许底层人士向上层疏通与流动。这种对于人才的渴望,夹杂着当时贵族门阀实力与风气日渐倾颓的现实情景,直至有隋一代终于被统治阶级清醒的认识到,从而被正式确立为科举制度固定下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出台与施行。从前被民间实力集团所笼盖的铨选人才的权力终于归位中央,由朝廷控制的目的在于严选与留用人才的科举制度于是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上初现端倪。

粉笔公考地狱模式(地狱模式还是公考天堂)(2)

愿纳“德行”、“治国”二才的隋文帝

二、盛唐时代不断被丰富的科举内容

唐代继承了隋一代的科举制度并对其有所发展,为适应当时政治需要,所设科目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六科。内容丰富的考试科目为统治阶级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不仅仅可取峻茂良才为宫室所用,更能借长于诗赋、通于经籍者的聪慧佳敏为朝政贡献良策。研习“历法书算”的博士官们则大大提高了唐代中央对实用科学的重视和实践能力,唐太宗曾感慨“天下英才悉为吾所用之”,这一切都足以成为贞观一代大唐国力富强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武则天时代首创的武举、玄宗朝独创的道举,则分别以“勇武取士”和“谈玄取士”为特色,大大延拓了唐代官方统治者吸纳人才的途径,为操行文武之人均提供了升达为官的道路。在唐朝的科举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考试叫“制举”,是由皇帝亲自设题的为“召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君某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技,莫不兼取”。从制举收获的效果看,仍旧无法与通常的“考试及第”者相提并论。进士出身者从地位上要远远高于制举出身之徒。

粉笔公考地狱模式(地狱模式还是公考天堂)(3)

唐朝的科举盛况

三、唐末宋代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增改

唐末五代到宋,科举制度进入了没落与改革的跌宕期。唐末科举取士的习惯一度被统治者废除罢免,依靠上层官僚或实力集团推举做官的不良传统又被重新搬上了历史舞台。安史乱后,大唐国力不稳,且长期受到西部北部少数民族与分立势力的骚扰,便长期将军事立国的政策置于首位。五代至宋初,在短短50年内经历了5朝8姓13君,届时统治者仍旧将“重军事、轻文才”当作执政机要坚持下来。五代初虽仍旧沿袭了科举,但却在举行时不避讳亲疏、不惩戒宴请、更不禁绝携书,使得所罗人才不是门生便是故吏、非是皇亲便是贵戚。但在五代后期朝廷查验到此举之弊甚后,就进行了“锁院”与“糊名”的改革,并且实行了“详复”制度,对科举制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宋太祖深感门阀士族经历唐末战乱早已实力式微,因此在满足吸收新晋中小地主的政治上升需要的同时,一并完善与继承了唐末五代的科举制度。宋初曾废除了前代隆盛中的公举制度,隔绝了贵胄财阀人家借机遥控朝政,布置左右的隐患。宋太宗正式将殿试制度作为常设,加强了“锁院”、“誊录”与“糊名”制度,将以往防止舞弊的措施加以创新和承袭。到了王安石变法的时期,还曾昙花一现过一股注重实际应用,轻视空谈义理的“经世致用”风潮。

粉笔公考地狱模式(地狱模式还是公考天堂)(4)

倡议变法的王安石

四、蒙人统治下科举制度的沉浮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其重视实用技术和武力的思想长期以来成为元代统治集团思维的主流。从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到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恢复科举,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段科举中断期便在此间发生。

元代科举考试的定制对“四等人”十分不平等,蒙人、色目人所经历的每一道流程为南人、汉人所必须参与,但南人、汉人仍要于之后参与额外的加试才可获取晋升资格。其中央政府给予地方官的拔擢指标也大大偏向于前二者,行省官员向南人、汉人开放的做官指标少之又少。元代科举考试还有着断续相继的特点:仁宗开科后,历经过马真后、定宗、海迷失后、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七朝,此七朝均未举行科举。程朱理学亦在此时被统治者接纳,成为科举考试的官方参考用注。元朝对于科举的轻视与怠慢,终究招致了“蒙汉合流”谋划的失败,最终导致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短命的几代封建王朝间的一员。

粉笔公考地狱模式(地狱模式还是公考天堂)(5)

清末流存下来的蒙古贵族照片

五、明代科举制度的变化与逐渐陈腐

明建制之始,在面临特殊局面的情况下,采取了以荐举制度为代表的特殊取士模式。洪武六年,太祖下诏曰:“山林之士德兴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只,以图至治。”其实际的行政效力很强,举荐人才也比较广罗,有利于明初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恢复。其招徕的名士甚繁,其中如刘基、宋濂等人更在日后获得了重用。

粉笔公考地狱模式(地狱模式还是公考天堂)(6)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为了革除元代不重视科举的短视,太祖于1367年正式下令“设文武科取士”,这是明代科举制度的正式恢复。明延续了前代乡试、会试、殿试的“三门槛”制度,并且要求一切考生务必为官学学徒才可获资格参试。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做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成为了科举场上广为传颂的佳话。明朝科举取士的方法基本沿袭历朝旧制,但太祖与刘基所定八股文形式为明独创,“其文仿宋代经义,然以古人语气为之,排比对偶,谓之八股。”其限制人思维之痼病早已昭彰,在此不多论述。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了“南北卷”制度,其用意明显是要平衡南北方士族与庶族之分布不平等的现象,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南北方人做官机率不等、所受教育偏重不同的根本问题。

六、满人对待汉人的措施与科举制的崩溃

清初努尔哈赤在入关前曾拜汉人龚正陆为太子师,但其对汉族士人的杀戮深重,总体来说是不大敬重知识分子的。待皇太极统一满洲各部,便开始设置文官机构,提高文官的地位。时至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后的满族人激起了汉族军民的同仇敌忾与竞相抵抗,为了不扩大矛盾,清廷采纳了明降官的意见准兴科举。顺治一开始就秉持了并举文武二科的做法,这对争取汉族士民的归附与增强对八旗子弟的锻炼都是极为有利的。

粉笔公考地狱模式(地狱模式还是公考天堂)(7)

清代科举

康熙朝除保留常科以外,更增设了荐举与制举,扩大了中央政府对官吏的任免与拔擢权力,并且曾一度欲言废八股。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充分的特权有待,仅仅需要考翻译科一科,这就形成了满人对官职的垄断与独占,对社会流动是极为不利的。更别提其后文字狱的兴盛、八股文的极盛对汉族人民精神造成的鞭笞和奴役,在无形中致使中国与近代科技与学术趋向绝缘,遂导致清朝的不断落后。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在完成了它固有的历史使命之后,于清末民初被人们彻底弃绝而废除。

粉笔公考地狱模式(地狱模式还是公考天堂)(8)

清朝的文字狱与严格的文字检查制度

文史君说:

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在近代被废除前后曾招致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有人说科举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官僚社会公平选官、平衡用人的智慧精华,也有人说科举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空间,遏止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与现代经济体的出现,为中国人形成官本位思想做出了不好的“贡献”。我们可以辩证的看待科举这个问题,因为它既然已经在传统社会中生根发芽并且发挥过其稳定社会秩序、“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历史使命,我们就应当肯定它的历史功绩。而对于其愈演愈烈的闭塞倾向和被统治者用作遥控人民思想工具的末后变异,则要抱着一种慎重的态度去考量。思维在我,不囿于书。辩证在我,却不独于一人。我想,这才是严谨治学却又怀抱宇宙的一种理想风范吧。

粉笔公考地狱模式(地狱模式还是公考天堂)(9)

洋务运动中的新式学堂

参考文献:

张舰戈:《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探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

刘额尔敦吐、蒋极峰:《时断时续:元代科举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10.1

于天娇:《浅议明朝的科举制度》,《学理论》2012.23

王日根、章广:《科举制度的重建对清王朝稳定的意义》,《湖北大学学报》2016.6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