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红糖销售如何发朋友圈(十担红糖作路费)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马华人社会,“林连登”这三个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不是羡慕他的万贯家财,而是仰慕他对社会公益及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作出的贡献。

  十担红糖作路费,“过番”创业打拼出“商业王国”

  林连登(1867~1963),字达科,溪西镇鲁阳村人。华侨企业家,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主席。

  林连登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务农。光绪二十一年(1895)到马来西亚谋生,初期替富商赶牛车,人称“牛车登”。历尽艰辛,积资垦殖荒地,种植木薯和橡胶。经多年苦心经营,建立了泰诚、泰益、茶园和泰丰四个园区,面积3000多亩,工人近3000人。而后,又开办顺泰和连德两个碾米厂,并在槟城开设连兴和酒厂。宣统二年(1910),已成为拥有3亿马克资产的实业家。后来又在槟城创办新世界戏院和韩江中学。1934年,“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成立,他被选为首任主席。

  鲁阳村位于惠来县溪西镇区西北部,前临龙溪河,背靠大南山,村子静谧地依偎在碧水青山之间。林连登就出生于这里。

  林连登天资聪颖,九岁读乡塾,勤奋力学,深得塾师器重。14岁时,林连登到县城师从方清辉贡生,翌年回乡受教于郑融先生,专攻《四书》《五经》,奠定国学基础。16岁那年,其父林荣才病重,林连登被迫辍学务农。1889年,父亲病逝,作为长子的他遂挑起家庭重担,与弟连捷合力耕种,兼营糖业。

  时值清末,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林连登常常思忖:男儿志在四方,困守家园,势难有所发展。迫于生计,1893年,林连登拜别慈母,泣别妻儿弟妹,向邻村富户借了10担红糖折价作为路费,乘船往南洋谋求发展。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华人“过番”谋生向南洋移民达到高潮,尤以潮汕地区为甚。在这样的情境下,林连登赤手空拳来到马来西亚这片陌生的土地。当时,由于乡缘关系,也因为潮汕地区的人们善于从事园丘种植业,所以大部分潮人首先选择的登陆地都在甘蔗种植业相当发达的威省,而林连登也在其中。乘船到达威省北海后,林连登微薄的盘缠已所剩无几,无钱再乘坐交通工具了。于是,他便步行到刚刚开辟的小镇鲁乃,在那里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初抵马来西亚槟城,林连登人地生疏,幸有乡亲介绍从事耕作。整日暑热蒸身,汗流浃背劳作, 年壮力强的他却不觉其苦。半年后,工钱由每月4元2角升至4元8角,但寄回家乡后,所剩无几。正如他所说的,“如此劳苦,所得代价如此,实无多大希望”。与许多潮州人以及华人劳工一样,林连登也是从出卖劳动力做起,洗碗工、脚夫、车夫、屠夫等,什么重活、脏活都干过。后来,林连登得到朋友的帮助,购买一头牛和一辆牛车,风雨无阻,每天为铺户运货,被称为“牛车登”。

  林连登不甘于做“牛车登”,在不久后又到一个正在开辟的庄园担任锄手。庄园工作时间相当长,每天要辛劳十小时,但对林连登而言,却丝毫不觉辛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然寸因年壮力强,实不见其苦也”。由于工作勤奋刻苦,不出数月,林连登就获得庄园主的赏识。工作一段时间后,林连登便开始计划自己创业。

  最初的创业之路,被林连登自己称为“流动苦干的生活”。那些年,创业不成,屡战屡败,仍然不能摧毁其战胜困难,开拓事业的坚强决心。

  1901年,林连登开创“万成发”肉店,经营屠宰业,事业渐入佳境。1905年,林连登进军熟悉的种植业。他用积累的资本购买了位于双溪大年的3000英亩泰萤园橡胶场,大量种植橡胶,因经营得法,橡胶量高质好,获利甚丰。接着,他又陆续购进上万英亩的土地,创办橡胶园、椰园、硕莪园和橡胶厂等,最终崛起成为当地橡胶巨擘。晚年时,林连登曾编著《树胶经验谈》一书,传授种植树胶经验,极为畅销,堪称树胶种植的指南之作。此后,他审时度势,扩大经营范围,创办多家酿酒厂和碾米厂,并向马来西亚的重要港口槟城发展,创设泰丰栈,自收各园地物产及经营其他生意,兼为各地联号总枢纽。他在槟城兴建“桂林庐”洋楼,从此长住这里。

  65岁时,林连登游历日本及欧美各国,悉心考察各国工业、商贸,眼界所及,深感发达。此后,他拓展事业领域,于1937年在槟城创建新世界游艺场,设有电影院、舞台等现代化设施,租借给邵氏机构。同时,在这个港口兴建颇具规模的市镇,打造了以槟城为中心而实业遍布槟城、双溪大年、吉打、大山脚、美农、居林、宋脚等地的“商业王国”。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勤勉诚实的品格,林连登勇往直前,终成富甲一方的华人实业家。

自制红糖销售如何发朋友圈(十担红糖作路费)(1)

▲1962年3月,林连登写给侄儿林成水的家书。

  桩桩善举一片热肠

  1920年,华北五省发生40年未有的大旱灾,林连登捐款25000多元,派同乡林家邦回国赈灾。

  1935 年,鉴于潮州北堤年久失修,每遇雨季江水暴涨,严重威胁潮阳、普宁、揭阳三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林连登领导马来西亚潮侨联谊会发起募捐,修缮江堤。

  1937年,他第一次荣归故里时,即慷慨捐资,为惠来一中和隆江小学各捐建一教学楼,俱命名为“连登楼”。惠来一中“连登楼”是惠来一中这所百年名校的标志性建筑。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惠来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吴建民,发动学生组织惠来中学银河剧社,以“连登楼”为基地,以话剧为武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产生巨大影响。这里,也是中共惠来县部委会旧址。见证风云激荡的“连登楼”,如今已成为惠来县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连登楼”被惠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在惠来一中庆祝建校100周年之际,林连登被追评为“惠来一中捐资兴学贤德人物”。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林连登带头捐资10万元,并购买抗日救国公债20万元(实际上等同于捐赠),支援祖国抗战。

  1938年,林连登再次回到家乡时,见龙江西岸的荒山秃岭,甚感惋惜,遂出资8.5万元,与友人合股创建“惠民农场” (后改为国营葵潭农场,现为广垦葵潭农场有限公司),开垦荒地35亩。

  1939 年,日机轰炸潮汕各地,林连登主持成立“马来亚潮侨救乡总会”,捐款献物,支援家乡人民抗日。

  1943年,潮汕大饥荒,林连登从泰国运来暹罗大米10万斤,在隆江镇平粜,赈济饥民,并捐赠米布袋2万个,发给缺衣缺被的乡民御寒。汕头孤儿院、潮阳县医院、汕头存心善堂、诚敬善堂等慈善机构,都有他的资助。

  1946年,79岁高龄的林连登回到家乡,目睹多地公路在日本侵略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交通堵塞,流通不畅,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时任两广监察使刘侯武和原十九路军师长、抗日名将翁照垣出面,请林连登投资修筑公路,这与林连登的想法不谋而合。为支持家乡的交通运输事业,林连登积极发动集资,并请求当局批准给予他潮阳、普宁、惠来和南山管理局等地的路权,由他开办筑路行车公司进行营运。获批准后,林连登便着手成立连通筑路行车公司,公布招股章程。他带头投资港币80万元,聘请翁照垣为名誉董事长,原潮阳县长林志见为总经理,将总经理办事处设在汕头永和街161号,并亲自督促筑路行车公司尽快修筑公路,修复潮阳和平桥,筹划购买汽车等事宜。

  据了解,为帮助家乡恢复战后经济,林连登捐资在隆江镇新建隆江新市,先后建起二层楼的铺屋63间,活跃当地商业经济。除了先期投资港币80万元修筑公路,林连登还拨港币8万元维修潮阳和平大桥。与此同时,他派员到香港购进客车12辆。至1947年,潮阳、普宁、惠来县道公路竣工,旋即投入客运。据悉,为修筑潮汕公路,林连登累计投资港币208万元。据有关资料记载:“连通公司”自1948年起开始盈利,最高年利润达20万港元。1956年公私合营时,“连通公司”客运公路交通线全长337.8公里,拥有汽车43辆,汕头通磊口的电船有4艘,职工总数达360人。

  1948年3月11 日,为纪念林连登对韩江小学的贡献,韩江小学特为林连登竖立半身铜像。

  1950年7月15日,林连登先生捐钱献地,正式创校韩江中学。取名韩江中学,是为了纪念中国大文豪韩愈而命名的,秉承了韩文公(韩愈)“笃于文行”的精神,立下了韩江树人万万年的根基。据悉,为纪念创办学校之机构是韩江家庙,它是最早的经济来源,是源自韩江两岸河城文化的潮州先民,纷纷出钱出力,维持至今。在海外创校的潮人,将学校取名为“韩江”是缅怀,也是追随过去韩愈的办学精神。韩愈不惜牺牲一己的薪俸,把文教荒芜的潮州提升为南方文化之地。这般精神,与当初潮人在大马办教育,从无到有,励志图强精神,是一致的。战前,韩江小学的正副总理,一贯是以潮语系与客家系潮人互相搭配为传统。战后,韩江的校董亦包括客家系潮人。当时学校取名是顾及到全潮州包括潮语与客语系潮人,这说明本校是由这两大系潮人在本土共同致力建校。

  1958年10月11日,槟城潮州会馆联合韩江中小学在韩江中学为林连登建立一尊全身铜像,永远表彰他的高尚品德。马来西亚政府也以林连登之名为韩江中学后面的道路命名,以纪念其贡献。

  林连登由商而富而绅,自觉地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他发起建立槟城潮州会馆,并任该会馆总理达20多年。1934年8月,林连登倡议建立马来西亚韩江公会联合会(现简称“马潮联”)并任首届主席,积极推动马来西亚潮侨大团结,共谋潮侨福祉。至今,仍为马来西亚潮人乡亲所称道。1937年,他将出售泰萤园橡胶园所得12万马币,在双溪大年捐建大钟楼一座。

  1938年及1940年,林连登先后荣获吉打苏丹和槟州元首封赐太平局绅,一人集二州元首封赐勋衔,实属罕见。1958年,林连登以88岁高龄,在马来西亚独立周年纪念日获得最高元首颁赐 JMN 有功勋衔。

  1960年,年届九旬的林连登思乡之情更浓,先后捐赠化肥270多吨,支援家乡农业生产。

  1963年2月11日晚,林连登于槟城“桂林庐”私邸逝世。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出殡当天,参加送殡人士数千人,行列估计长达三英里,经过约一小时许,始见队伍首尾,沿途所经之处,人潮汹涌,均欲一睹此阵容盛大的出殡行列……”古人所说的“极尽生荣死哀”,或许可以形容林连登的一生。

来源:揭阳日报、韩江中学、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 百度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