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妃是怎么死的(周贵妃艰难的夺嫡之路)

​明朝宣宗时,皇后胡善祥无子,皇帝真爱的孙贵妃却诞育了皇长子(即后来的明英宗)。大喜过望的宣宗不顾母亲张太后反对,逼皇后以无子多病为由自请退位出家,然后以“母以子贵”的理由扶孙贵妃登上了皇后宝座。

周妃是怎么死的(周贵妃艰难的夺嫡之路)(1)

有了孝恭章孙皇后母以子贵逼退皇后上位的先例示范,因为明英宗钱皇后无子,而且英宗被瓦剌俘虏后,钱皇后因思念担忧丈夫过度,哭瞎了一只眼睛而且摔断了腿,成了病废之人 ,于是英宗长子兼皇太子(即后来的明宪宗)生母周贵妃也想如法炮制复制婆婆的成功之路。在英宗复辟稳定了政局后,孙太后耳边逐渐有人吹风,认为钱皇后无子有病,太子母理应正位中宫,孙太后也不置可否。但忠贞贤惠的钱皇后一直以来很得英宗的尊重关爱,这个提议自然被他毫不犹豫拒绝。

英宗可能也预感到自己死后贵妃和皇后之间会有冲突,无子的皇后没有靠山明显弱势,于是作出了系列防范措施。英宗不仅给被父母联手逼退位出家的胡皇后复位,重尊其为恭让皇后,自己临去世前还写下遗嘱,并和大臣们一再强调嘱咐自己要和钱后合葬。

周妃是怎么死的(周贵妃艰难的夺嫡之路)(2)

果不其然,周贵妃因为上位不成,一直对钱皇后耿耿于怀。明英宗去世后,她就以钱皇后有病为由,试图炮灰钱皇后,废黜她的名分,自己独尊皇太后。这个行为当然严重违背了礼法和英宗本人意愿,所以不出意外地遭到了外廷的强势反对。宪宗自己其实也心虚,知道母亲此举过分了,所以很快和大臣们达成了情理双全的妥协方案,皇帝嫡母钱皇后和生母周贵妃都同尊为皇太后,而且给钱太后加“慈懿”尊号以别嫡庶,这也首开了明朝两宫太后同尊之例。但尊号毕竟只是虚名,实际生活中宪宗自然偏向生母,尤其是宪宗新立的吴皇后和宪宗真爱万贵妃起了冲突时,遵循礼法的钱太后维护吴皇后,结果得罪了宪宗和万贵妃,从此宪宗对钱皇后连面子上的虚礼都不顾及了。

成化四年,失势又多病的钱太后郁郁而亡。作为元配嫡后的她本该遵循历代传统与丈夫明英宗合葬,但母以子贵大获全胜的周太后仍意难平,又以死相逼,鼓动宪宗试图让钱皇后别葬,这当然再次遭到了外廷的强势反对。君臣双方一度僵持不下,部分伦理道德观念极强的大臣们义愤填膺,振臂一呼闹出了百官跪哭文华门事件。宪宗并不是一个强势果决狠辣的人,嫡后别葬这事本来自己办得理亏,上百大臣集体哭谏又给了皇帝和太后很大的心理和道德压力,最后宪宗和周太后母子俩退步,达成的妥协是周太后百年以后也和钱后一样,同入英宗地宫陪葬,这也开了明清两朝非嫡后的皇帝生母有资格与丈夫合葬的先例。

周妃是怎么死的(周贵妃艰难的夺嫡之路)(3)

钱后和英宗合葬已成既定事实,周太后知道她辈子再也别想在名分待遇上压过丈夫嫡妻了。但不甘心的周太后又派宦官在修陵工程上捣了鬼,把钱后墓室通向英宗地宫的隧道给堵死了。至此她才熄了争斗之气,心平气和过上了安祥的退休生活,成为了一个含饴弄孙慈爱识大体的长辈和祖母。她的儿子宪宗和孙子孝宗都很孝敬她,周太后得享高寿于孝宗弘治十七年去世,谥号孝肃。

周太后去世后入葬时,人们发现了她堵掉英宗和钱后地宫隧道的秘密。孝宗对祖母的小心眼举动不以为然,一度想打通这个隧道,但阴阳家认为此举会破坏陵寝风水,孝宗从而作罢,这也给钱皇后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根据明朝制度,只有元配嫡后才可以得系帝王夫谥及祔太庙和丈夫一起享受子孙香火。孝宗虽然尊敬祖母,但恪守礼法,并没有为祖母破例。于是别建孝慈殿,让包括自己生母纪氏和祖母周氏在内的非嫡出皇帝的生母们在其中享受祭祀。

周贵妃虽然没有夺嫡成功,还闹出了严重的政治风波,在史书上留下了一个使劲折腾破坏英宗和钱皇后夫妇同尊之礼的负面形象,但她以皇帝儿子为靠山,靠着争上位的不服输心态为自己和后世庶妃帝母博到了同尊太后和同葬地宫的待遇也很了不起了。由于宣宗宠妾灭妻废胡立孙给子孙们带来的负面效果和不良示范,所以史书为其曲笔,说他末年曾后悔此事,认为废后只是自己少年冲动的盲目结果。实际上宣宗终生宠爱孙皇后,并给与其诸多殊荣,没有任何悔意。但英宗为胡皇后复位和宪宗时期大臣们通过对道德礼法的坚持维护钱后地位,也给与了后来出身寒微没有外戚助力的大明皇后们一层微薄的伦理保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