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

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1)

故宫藏明代内书堂画卷

古代的公立学校,在中央是国子监和太学,在地方是县学和府学。但是纵观历史,只有明朝出现了太监学校,专门教太监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这所太监学校设立于大内,所以称为“内学堂”,老师是翰林学士,师资力量可以说非常雄厚。明朝的宦官政治为什么那么严重,很大的原因就是太监有文化。

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2)

明朝太监

一、太祖、建文、成祖时的懵懂太监

明太祖立国,深读史书,汉唐皆为强大王朝,却衰弱于寺人之手,所以必须防火防盗防太监,朱元璋就严令宦官“毋得识字”,不能有文化。

后来,太祖建立了内官官制,设立尚宝鉴,专门管理皇帝的印章和图书。为了准确无误地给皇帝拿取印章和书籍,朱元璋就勉强允许宦官认几个字,但这种认字只限于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也就是说,“仅识字,不明其义”。

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3)

朱元璋

建文帝对太监的文化教育秉持了他爷爷的政策,严格限制宦官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严禁他们识文断字和干政,违者重罚。所以太监对建文恨之入骨,他们最终在皇室权斗中倒向了朱棣。

明成祖朱棣就是以宦官为内应才顺利靖难,所以成祖对宦官的信任远超前面两位皇帝,宦官的地位在此时猛升了一大截。

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4)

建文帝

二、太监大学的开办

明末刘若愚在他的《酌中志》中说:宣德年间开办内书堂,坐落于司礼监院内,皇上命大学士陈山教宦官知识,其后更是“以词臣任之”。宫内选拔二三百个10岁左右的小宦官到书堂学习,朝廷给发文具,课本为四书五经。大学士陈山就是太监学校的首任校长。

和国子监、太学一样,内书堂也会放假。同时,内书堂还会举行期末考试,如此反复刷新,保留真正有才智、有学识的小宦官,10年之后“可大用”。

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5)

宣德帝明宣宗

刘若愚的那段话告诉我们:

第一,太监学校最早出现在明宣宗期间。在这以前,识字的宦官也是野路子,没有官方文凭。

第二,内书堂是体制内的宦官教育机构,由相当于教授身份的大学士教这些懵懂的小宦官学习,师资力量跟今天的大学差不多。而且学生学业都要经历反复刷新淘汰,这样培养出来的宦官文化素养应该非常高。

第三,内学堂是宦官的官学,是宦官想出人头地的正途,就跟读书人要参加科举考试才能做官一样。

明成祖以后,宦官二十四衙门体制形成,宦官的顶点为司礼监,其他二十三衙门多为杂务衙门,是给皇帝提供衣食住行和打扫卫生的机构,没有实权,只有司礼监掌握批红权,帮助皇帝处理公务,皇帝一旦懒政,宦官就取得了实际上的决策权,所以司礼监“非读书不任”,可以说内书堂就是专门给司礼监提供人才的基地。

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6)

明朝太监

三、内书堂的校规

司礼监权力之大令人望而生畏,“掌印称内相”,权势甚至能压过内阁,而进入司礼监的前提就是在内书堂学习。所以能入内书堂学习,相当于一只脚登上了宦官的人生巅峰。既然内书堂这么重要,那就不是谁都能进的了。

内书堂的生源要层层筛选考核,难度之高不下于科举。

明穆宗时担任过内书堂教授的黄凤翔就说,内书堂选择生源首先要选年龄“自弱而下,总角而上”。弱为弱冠,就是20岁,总角是10岁左右,只有10-20岁这个年龄段的宦官,才有资格进内书堂,当然也有皇帝破格录取的。

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7)

司礼监太监(右起:吕芳、陈洪、黄锦)

然后就是自愿报名。但也不是谁都能报考的,你还得有推优资格。所谓推优,就是小宦官贴上了大靠山,比如皇帝喜爱,或者认了宫内有权势的宦官当干爹,干爹要是照顾你,就能把你推荐到内书堂去上学。

选拔完了才是入学考试。入学考试考什么呢?主要是背诵和书法,目的是考察宦官的文化基础。因为宦官不再被禁止读书识字,在没入学之前可以自由地读书识字。所以说,入学考试就有“习诵读,工楷法”这一项。

顺利进入内书堂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学校里还有日常考核和期末测试 ,“一如塾师例”。内书堂有时会请来朝内名流品评这些学员的作业,甚至能请来内阁首辅,比如嘉靖朝的文学泰斗青词宰相严嵩,就亲自到内书堂指点这些小宦官。

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8)

严嵩

四、内书堂毕业生的未来

内书堂的学员受教于翰林学士,又经历严格的考察制度,这样培养出来的宦官自然不同于一般宦官。内书堂每届学员有200人左右,反复淘汰之后仍有数十人,这么多的太监毕业后不可能全到司礼监上班,但即便进不了司礼监,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型的宦官,以后也不用再干洒扫一类的活了。

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9)

明朝太监

能成功毕业的宦官中,学业成绩、运气都最好的学员自然是到文书房,“凡升入司礼监者,必由文书房出”,这就是去司礼监的前哨站。刘若愚说:本朝司礼监,只有穆宗时的孟冲,神宗时的张明,和熹宗时的魏忠贤、王朝辅四人不是内书堂出身。这么看来,内书堂出身的官宦基本遍及明朝诸帝的司礼监,内书堂就是进入司礼监的摇篮。

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10)

大太监魏忠贤

另一部分运气不好的学员,毕业后则入中书房。中书房专门掌管宫内历代图书典籍、古扇字画,其实就是个图书馆管理员。中书房扫地、擦桌子之类的脏活累活,有专门的低级宦官干,这些内书堂出身的图书馆管理员职位清闲,白拿俸禄,每天上班就来喝喝茶、看看书。

明朝太监实力有多大(明朝太监怎么那么厉害)(11)

明代官员

文史君说

内书堂被视为宦官的正途。古代宦官因身体的缺陷不能走常人的出仕道路,但内书堂的出现让他们有了盼头,内书堂设立的意义不仅是培养大批宦官高级知识分子,更是在中外之间沟通了一个渠道。前面说了,司礼监成员基本都是内书堂的毕业生,而内书堂宦官又是在外臣翰林们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对外臣按道理应该以师礼相待,这对内、外友好合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明史专家欧阳琛在《明内府内书堂考略》中做过一个统计,明代首辅有19人皆当过内书堂教授,占明代首辅的1/4强。当然,内书堂培养出的有知识、有野心的权阉也不少,的确对明朝宦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欧阳琛:《明内府内书堂考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高志忠:《明代宫廷内书堂教育与知识型宦官》,《兰州学刊》2011年10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